2021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欢度教师节暨迎新会成功举办
发布于 2021-09-15 06:08
辞别炎夏,清风送凉,谢师迎新,欢聚一堂。9月12日下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举行“2021年欢庆教师节暨新生欢迎会”主题活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山东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席、山东省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德龙主席,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朱振华,山东大学《民俗研究》主编、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朱以青教授、刁统菊教授、李浩教授、龙圣副教授、任雅萱副教授和讲师李海云博士、林海聪博士,以及全所在校博硕士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2020级硕士生陈立荣、国先翼以感情真挚的话语,代表全体同学向老师们表达感恩与祝福之情,代表老同学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学生代表傅灵犀、张春雨向教师代表刘铁梁教授、任雅萱副教授献花致敬。李松教授、张士闪教授、王加华教授颁奖,朱以青教授获“民俗学研究所2020年度优秀教师奖”,石玉洁获“民俗学研究所2020年度优秀博士生奖”,国先翼获“2020年度优秀硕士生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随后,2021级新入学的15位博硕士同学一一作自我介绍,各位老师纷纷寄语语重心长,迎新会活动进入高潮。刘铁梁老师指出,年轻人做学问要有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能够独立思考,有独立人格,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松老师强调,山大民俗所师生共同创造和维护了良好的学术生态,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机会,在学习上日益精进,在生活上充实愉快。刘德龙主席指出,同学们生逢盛世,都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富有学习钻研民俗学的兴趣和热枕,今后一定要努力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张士闪老师强调,不论我们身处何处,都应为自己驻留的时空带来正能量,哪怕是一抹微笑一点善举,也能为集体添一份温情,促进有机团结。他倡导“人人都来添把柴火”“大家都来做增量”,纵然人生注定要栉风沐雨,也能收获一份岁月静好。
朱以青老师向新同学表达祝贺,希望大家多读书,把学术根基打牢,热爱生活,快乐成长。李浩老师勉励同学们在求学阶段把基础打牢,并且保持对学术、生活和社会的好奇心,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王加华老师对加入民俗所大家庭的新同学表示欢迎,并希望大家能愉快和顺利地度过学习时光。刁统菊老师期望大家能够珍惜时间,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凡事早着手、早准备、早开始,争取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龙圣、任雅萱、李海云、林海聪和朱振华等年轻老师也纷纷送上美好祝愿,与同学们分享了研究生学习生活的诸多经验。
白露已至,秋高气爽。2021级15名博硕士新生满怀着一份学术热忱,轻盈走进了山大民俗学研究所的温暖大家庭。未来数年,他们也将满载着家乡父母的殷切期望,萦绕着老师们的祝福和关爱,开启新的人生征程,实现自己瑰丽的学术梦想!
撰稿:蒙锦贤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
摄影:林凤敏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2020级硕士研究生
投稿邮箱:msyjbjb@126.com
值班编辑:王翘楚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2020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