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栖霞、斯革斯飞 | 南通公共文化中心 / 同济设计四院

发布于 2021-09-16 10:14


静水之上——暮色中的南通公共文化中心

北侧城市视角鸟瞰

01
背景
2020年10月,南通公共文化中心经过3年的设计与建设终于落成开放。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万㎡,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三大功能组成。基地位于南通开发区能达商务区核心地块,占地约3.6万 ㎡。北临城市干道诚兴路,东西与城市支路长园路、长通路相望,南侧与能达中央公园相接,是商务区中央轴线和生态景观轴线的交会之处
城市区位
基地周边的场所特征
02
设计理念——白鸟栖霞、斯革斯飞

作为平地而起的城市新区,缺乏城市历史文脉和空间特色往往是建筑师所需要面对的难题。
挖掘场所基因: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师在现场踏勘时与基地水岸边所见的悠悠白鹭,而中央公园恰巧亦以白鹭为主题。文化中心坐落于一方静水之上,建筑南侧连续通透的折面幕墙向湖面打开,幕墙玻璃采用丝网印刷形成飞扬的“羽翼”形式,犹如张开的双翅;建筑整体轮廓起伏、灵动飘逸,传神地抽象出一幅“白鸟悠悠云自去”的生动画卷。
融合地域印象:文化中心的天际线由若干连续舒展的弧线构成,随着人的视线移动而形成步移景异、不断变化的丰富天际线效果。而连绵起伏的屋顶曲线正是江南传统聚落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飞檐反宇在更加灵动轻盈的江南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故而设计过程在现代简练的同时又融合了江南传统文脉的印象。
灵感来源——白鸟栖霞
抽象简约的建筑呈现
艺术家对江南建筑地域印象的精准概括
融合了传统地域印象的建筑天际线
03
设计生成——一体成形
先,根据周边城市功能分布,形成东-档案馆、图书馆和西-文化馆的总体格局。设计并非将3个功能独立形成分散式布局,而是通过一个大型中庭有机的将三者串联、融为一体,建筑的集约化、复合化使各功能紧密的连结在一起,在缩短流线、节约用地等方面都效果显著,同时预留了未来发展的可能。其复合多元的文化综合体概念更加符合当下开放和高效的设计原则。
其后,再通过“引、延、展”的一系列手法,令建筑自然伸展,与城市和自然形成相互交融渗透之态。
引:为呼应城市关系,建筑边界在朝向基地周边四个方向内聚形成入口广场空间自然形成建筑形体,每个广场都与中央大厅相连接、融会贯通,形成北侧市民广场、西侧运动及生态公园、东侧纪念公园、南侧滨水休闲公园共4大主题广场公园。
延:建筑主体向南侧伸展,朝向开阔的湖面。从而使中庭、文化馆、图书馆皆拥有如“风景长卷”、“城市巨幕”般宽大通透的景廊,仿佛悬挂在城市中央的巨大画幅。
展:建筑屋顶通过起伏伸展形成“翼”状的屋顶空间,南侧屋顶根据剧场顶部空间需要及图书馆的视线拓展逐渐起翘,形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优美天际线。
设计生成
东北鸟瞰建筑与公园、城市
北侧主入口广场近景

东北侧档案馆近景
西北侧文化馆剧场夜景
文化馆剧场近景
北侧城市界面主入口前广场空间
南侧滨水公园出入口前广场空间
04
建构策略——一语贯之、造妙入微
建筑师力求以一语贯之的策略操作,在深入的建构中继续以“白鸟栖霞”这一独一元素作为创作理念的表达,避免过多手法和元素杂糅导致文化性上的削弱。
作为新兴城区的公共建筑,应当以彰显时代性的姿态示人,但在运用当代前沿的设计语汇和理念的同时,应当把地域文脉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细部的设计中,在幕墙和百叶表皮上造妙入微。
折叠羽翼幕墙:在面向湖面展开的南立面“城市巨幕”上我们采用了折叠式丝网印刷玻璃幕墙。通过三角形的立体组合,结合与透明玻璃相间的白羽图案丝网印刷玻璃,形成羽翼舒展、层叠相间的视觉效果。同时营造明暗相间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
立体羽翼百叶:玻璃幕墙外,设计别出心裁的采用了立体百叶的手法。在减少建筑能耗的同时,立体切割的多折面百叶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生动的表面韵律。不仅如此,我们将白羽图案穿孔于立体百叶上。在呼应主题的同时,增加了建筑近人尺度的细腻层次,结合内部灯光亮化的设计,形成独特而富有文化气息的夜景效果。
虚实相间的折叠式羽翼幕墙

立体羽翼百叶表皮

羽翼表皮肌理及夜间灯光效果

05
功能复合
南通公共文化中心功能多元复合,建筑包含一座市民图书馆、一座区级档案馆、一座500人观演厅及包含青少年及老年等活动的综合型活动中心。此外,三大功能区块之间及各自都设有开放共享、生态宜人、立体复合的特色中庭。我们通过上述大量灰空间的植入,使其在核心功能之外更复合了运动、休闲、餐饮、零售、社交、展演等多元化公共服务功能,在满足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外,更加注重社会交往、参与互动、艺术熏陶、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人文生活关怀,从而以一种全新文化生活方式创造者和引领者的姿态呈现在城市之中。
共享大厅
图书馆门厅及中庭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

三层平



建筑立面
建筑剖面

06
结语

“白鸟栖霞、斯革斯飞”
南通公共文化中心,以其优美典雅的形象、开放包容的姿态、锐意创新的气度,和生态友好的理念,自建之后,已然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新客厅和引领文化中心发展变革的时代开拓者。


Profile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南通公共文化中心
建筑类型:文化建筑
建设单位: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长通路、诚兴东路交汇处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3.6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7-2018年
竣工时间:2020年10月
设计总负责人:江立敏,张煜
建筑:罗溪,王玫,刘鎔玮,巢静敏,张潆镱,徐艳,董英涛
结构:朱亮,罗志远,林昶盛,董佩伟
给排水:李丽萍,徐钟骏,金伟格
电气:张英,周波,罗颜,王胜
暖通:禹小明,秦卓欢,张萍
幕墙:田利军、李峰、张磊、闫云斌
室内:张伟 陈磊 林帆
照明:杨秀、马玥、卞晨、葛雪停、葛文静
摄影:马元、章鱼见筑
Interview
对谈设计师

罗溪
建筑学硕士
同济设计四院建筑创作二部主任助理、主创建筑师
擅长领域:文化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
主要参与项目:合肥美术馆,碧道之环-深圳茅洲河水文教育展示馆,苏州阳澄湖邻里中心,南通公共文化中心,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沙河市分校,西安i立方城市综合体等。


——动动手指下滑——
同济四院小编:作为集合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中心、剧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公建。南通公共文化中心既未采用多馆分散的群落式布局,也未采用规整集中的布局方式,而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感形式。请问这其中包涵着怎样的建筑考量和设计思想?
建筑师南通公共文化中心我们采取的是一种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这是来源于其基地所处的位置。她是处在南通开发区能达商务区核心轴线上,南侧紧邻能达公园的葱郁绿地和开阔水面。可以说她是处于城市新兴的一个舞台中央,一体化利于达到的标志性符合场地的内在需求,也拥有更高的效率,符合公建向多元复合化综合体发展的趋势。同时,在一片规整却稍显拘谨的新兴城市空间格局中,我们希望她成为一个引领城市活力的城市舞者,因此我们并未设计一个集中式的大盒子,而是采取了一种向场地四周延展的交融、渗透形式,也就有了你所感受到的动感。
同济四院小编:根据上文的介绍,读者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南通公共文化中心的建筑魅力,在整体形态上更是将实践与艺术相互结合。请问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当地文脉的?又是如何平衡当代性与传统性的?
建筑师作为大型文化公建的设计,时代性和在地性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南通公共文化中心位于一个缺乏历史文脉的新兴城区,过度的强调传统容易陷入刻意造作。故而一个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是我们的首选,再结合场地本身的特质。比如这一次,我们是在踏勘基地的时候,水畔栖息的白鸟给了我们灵感,而南面的能达公园也恰以白鸟为主题。故而我们感受到了新城市的文脉,并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文脉。有了这样一个当代性的基调,传统性将以一种印象的潜在形式融入其中,南通公共文化中心动感形态所构建的多段连续变化的弧线天际线,正是对江南传统聚落天际线的一种当代再现。
同济四院小编:不难发现南通公共文化中心的立面表皮设计别出心裁,融入了很多的巧思。那么,关于细节营造方面您是否有一些经验和心得想和读者们分享一下呢?
建筑师:面我说了以当代性为本,而以传统为印象。细部的雕琢也是这印象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整体形象是一个现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而当人走近她,去细细感受的时候,又能在细节上发现很多值得寻味的文化符号、传统印记,我叫它“造妙入微”。通过这种方式去创造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建筑。

本文资料来源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尽快处理。

建筑名苑
分享建筑信息,服务建筑业界。
98篇原创内容

联络、投稿、投诉

投稿邮箱:jianzhumingyuan@126.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