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背后——爸妈,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
发布于 2021-09-16 13:44
自“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很多家长的心情复杂。
一方面”双减”看似减轻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但另一方面快乐学习的背后是不是就不用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了呢?这成了不少家长的心结。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长久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我们大多数家长都陷在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固有思维,各种培训班就是军事警备赛的必备武器。
短期来看,培训班的效果也让人“惊喜”,很多孩子的成绩都能快速提高。
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真的科学吗?
在某所学校的校运动会上,孩子们打出了一条标语: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忍不住思考:父母过度干预,培训班快速拔高的症结在于,孩子由此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认为自己只是在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父母而学习。
本来孩子应该是学习的主动者,现在却变成了被动者。
其实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双减政策”的强力推行,也意味着从长远来看,国家层面上希望学习这件事能回到孩子手中,让他们自己掌舵。
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要做什么呢?无疑是实现身份的转变,从孩子学习的“掌舵人”,转化成孩子学习的“引路人”—— 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孩子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惑 —— 学习的内驱力真的很重要吗?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孩子的成绩能提升不就可以了吗?
当然!内驱力于孩子而言,犹如汽车上的最重要的发动机。
有了内驱力,无论有没有外在奖励或诱惑,一个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热情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会轻言放弃,这就是强大的内心力量。
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的开头,导演的女儿从四年级开始数学成绩骤降,不愿意上学,还会假装生病。妈妈对女儿的状态感到疑惑,因为女儿从前一直是个“好学生”。
当妈妈问到在上数学课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女儿说她只是抬起头听着,但她不感兴趣。
妈妈很快跟学校约了面谈,老师了解完情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说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需要锻炼耐性的事情,有内驱力,才能驱动孩子形成“我要做到最好”的信念。
因此,与其苦恼“双减政策”后,我们要如何想方设法给孩子补课?要如何拔高孩子的成绩?
还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导演和主持人周轶君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跨六国的解惑之旅。
整个片子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芬兰的教育——整个芬兰崇尚积极教育与探究式教育,在访校的时候。
芬兰的教育工作者介绍:哪怕我们中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和爱。
面对这种坚定的信念,周轶君追问:“如果这个孩子真的不擅长数学呢?”
教育工作者的回答发人深思:“我们会思考教育的方式除了问题,如果他对小汽车有兴趣,那么我们会用小汽车来教数学,悄悄地把数学融入其中。”
在芬兰,能够感受到,几乎所有的工作者,都在保护孩子的这种“内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
事实上,这种不只是单纯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也让芬兰的教育体制被联合国誉为全世界最佳的教育模式。
当然,任何的教育模式移植都要根据国情而定,花这么大的篇幅谈论芬兰教育的优质,并不是说它就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
但,我想这种保护孩子内驱力与学习能力的做法,是任何国家的教育都需要的,因为它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战略,而是未来教育的真正需求!
最近,“双减政策”的推行,大量的教培机构迎来了寒冬,无数的教辅人员遭遇暴力裁员,连幼教行业也有波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有幸”收到了很多行外教育朋友的问候:你的工作还好吗?
每每看到这些信息,我都苦笑不得。
在这里,也真诚地回复大家,好着呢~
因为,熟悉中幼和IEEP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们一直倡导的都是——探究式教育,我们认为探究式教育能够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地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当孩子热衷于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并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他如何去吸收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因为他在学前阶段已经储备并形成一种巨大的能量——内在驱动力。
这是企业的信念,也是我个人的教育信仰。
因此,在IEEP的实践基地:儿童探究工作坊,带着孩子学习的时候,比起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我更喜欢做一个提问者,带着孩子一起想象、观察、探索、思考。
“我们的身体是什么做成的?”
“为什么风车会转动呢?有手在推它吗?”
“如果风会说话,它在说什么呢?”
......
我们相信,探究的过程,孩子学到的一定不只是知识,还有做研究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是——享受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形成科学和创造性的思维。
我们相信培养孩子的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比孩子直接学习知识更重要,好的学习模式也将对孩子的终身有益。
▲ IEEP课程教学——探究“蚂蚁爱吃什么”
著名的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曾说过:指令和监视,对孩子来说不是教育,是管制。
它就像一把无形的钳子,牢牢钳住孩子内心的自我,令他们没有主见,不会思考,更别说对自己进行合理规划了。
学习既然是孩子一辈子的事情,我们需要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且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的教育慢下来,然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因此,在最后还是想和爸爸妈妈说:无需过于纠结“双减政策”对孩子成绩的影响,找到内在动力和好的教育模式,才真正能跑赢一场马拉松比赛哦!
陈岱琳
IEEP国际探究教育研究中心 教研员
儿童美术教育专业
资深儿童美术教师
作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