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过中秋也吃月饼吗?大明宫书院带你看看唐朝的中秋什么样

发布于 2021-09-20 22:08

当桂花香气开始在街道上弥漫,当超市货架摆上琳琅满目的月饼礼盒,就意味着中秋节即将到来。一轮满月象征了浪漫而独特的团圆情节,在现代,中秋节是游子归家的日子,吃月饼,赏月是这一天最常做的事。在遥远的唐朝,人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他们也会吃月饼吗?随大明宫书院来感受一下唐朝的中秋吧!



中秋节的起源说你都听过哪一种

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种说法:

● 神话说:认为中秋节源于“嫦娥奔月”神话;

● 祭月说:认为中秋节是源于古代帝王祭月的礼制;

● 习俗说: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夏商周时代兴起的祭拜月亮的习俗;

● 纪念说:认为中秋节是唐明皇为了纪念自己上月宫的那天而来的;

● 祭日说:认为中秋节起源于五代时期君王的祭日与祭月仪式。

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尚无踪迹。到了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的节俗出现,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发展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叫法多达十来种

中秋节,也叫做“仲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主要标志;这一天是三秋之中,所以也叫做“中秋”;中秋时期的月色比往日的更加明亮,也称为“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又名为“秋节”“八月节”;有的地方有祭月和拜月的习俗,又会叫“月节”“月亮节”;中秋节出嫁的姑娘回家团圆,因此又称为“团圆节”“女儿节”;在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因称“果子节”;此外还有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等。



小小的月饼竟然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元朝 

关于月饼来历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用月饼传信的故事。相传,元朝皇帝为加强对汉人的统治,规定每十户人家要设立一个“管家公”,且全部由蒙古人充当。这些人恃强凌弱、仗势欺人,惹得民怨沸腾。当朱元璋起义军定金华、下处州、克温州后,邻近郡县的老百姓纷纷请求朱元璋除掉管家公。朱元璋起初想派兵去灭掉这些人,可军师刘伯温建议说:“三郡的管家公那么多,分散在百姓中间,即使出兵,也不能一下尽除。这事还是让我来办,不出十天,除尽管家公。”

于是,刘伯温就选了几十个人扮作阴阳先生,到各县传播童谣:“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头要落地。” 老百姓一听重九有大难,都很恐慌。接着刘伯温又四处放风,说灵山普善先师给人托梦:中秋月夜子时,大家若对月吃月饼,可免重九大难。随着中秋节临近,老百姓争相到糕点店买月饼。中秋节夜晚,老百姓要对月吃饼,一掰开月饼,发现馅里有一张纸条,上书:“中秋子夜时,齐杀管家公。”老百姓甚感奇怪,奔走打听,发现家家户户的月饼里都有这么一张纸条,又回想起前几天传的童谣,料定这是神明暗中指点,平日心底的愤怒终于爆发,一起拿起武器,一夜之间,就将管家公消灭了。

 

 唐朝 

还有一个传说,说月饼来自西域的“胡饼”:唐高宗时,有一年的中秋节,来唐朝经商的吐鲁番人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觉着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便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遂把饼赏赐群臣,一起吃起来,大家纷纷表示这饼非常美味。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大家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又改叫月饼。

 

也有故事说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从国外带回来芝麻、胡桃,当时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的时候,一边看月亮一边吃胡饼。唐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顺口说:“这饼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饼怎么样?”唐玄宗说:“好!”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民间关于月饼的传说,都是前人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们的好奇心而编出来的故事,其中故事情节所反映的人们的爱国意识、热爱团圆美满生活的情感却也是真实的。



唐朝人真的有月饼可吃吗?

 

唐初有了中秋节,那么唐朝有没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呢?唐朝中秋节习俗主要见于大量赏月诗歌和一些笔记小说,这些文字记载里极少说到中秋饮食,个别地方只是说准备“酒食”。至于民间传说(如上文中提到的“胡饼”),倒是常常出现月饼的影子。

 

也有人认为在宋朝出现了月饼,主要是因为苏轼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与《武林旧事》《梦粱录》两本书中提到了月饼,经过考证研究,宋朝出现月饼的说法并不严谨,简单提到“月饼”的字眼,也不能当作宋代有中秋月饼的依据。月饼真正出现的年代根据文献考证,是在明代。

 

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中秋月饼的大量记载。

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民风》“八月馈月饼” 条目下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由此可知,这时的月饼是在八月里为中秋节特制的,成为各家送人的礼品。而且这时的月饼已经有各种花色,甚至有了比较华贵的月饼。

田汝成(约 1503- ?)著《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

这里点出了中秋吃月饼的含义,就是亲友团圆。

明万历年间有一位太监写了《明宫史》,其中写道:“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明代此类记载还有很多。毫无疑问,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已经出现并风行于世。



唐朝人如何浪漫地过中秋节?

 拜月活动 

拜月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广为流行的“女子拜月”,“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诗,所描写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诗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刚升起的月亮。在唐代,“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词》,进一步证明了拜月风俗对唐代女性的影响,连小女孩都知道——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对月吟诗 

也许大唐是诗的国度、人人心中与诗意相关, 对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唐代人总是能够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根据“拜月”和“玩月”的活动,可知唐代人普遍爱好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之美。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诗句:“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以清丽的语句描绘了月光“能变人间世”的神奇力量,在它的照耀下,秋夜的一切显得那样清凉干净。

 

对月思人,是许多唐代人的中秋节活动主题。渴望团圆,则是他们萦绕难去的中秋情怀。《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白居易思念元稹,于是写道:“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李群玉怀念家乡,于是写道:“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

 

玩月活动 

浪漫的唐朝人,在中秋节这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玩月活动,唐人玩月时往往有饮酒宴会之举,比如多位唐朝诗人在诗中写到: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张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

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远近同时望,晶荧此夜偏。


“人尽望”“千家看”“尽相寻”“远近同时望”这些词汇语句,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能说明八月十五夜玩月已是极其普遍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甚至为望月之便还打算修建专门的望月台:“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不过这一想法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未能如愿以偿。


虽然那个浪漫到充满各种想象的唐朝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我们依然可以在现代找到感受古代中秋氛围的地方。除了作诗、赏月,我们还可以在当年唐玄宗意欲修建望月楼的太液池旁,找到大明宫书院·考古探索中心,在这里可以进入沉浸式大唐盛世体验空间,触摸唐大明宫的建筑构造,感受大唐的繁荣;观看唐朝的影像,看宫灯升起,感受大唐的文化,过一个有“唐”味的中秋。

欣赏自然之美、渴望团圆,这些在唐代有突出表现的中秋情怀,在唐代之后也依然延续了下来,并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不同时代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尤其是中秋节所蕴含的渴望团圆之意,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现象的普遍而越发浓厚。又到一年赏月时,值此中秋佳节之际,大明宫书院祝大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往期回顾
▪ 上新了!来皇宫遗址的图书馆里翻考古书籍喝下午茶叭
▪ 考古大揭秘:与考古专业达人聊聊他们眼中的长安
▪ 丹凤门考古发掘背后的故事
▪ 考古大咖VS旅游达人:探索大明宫,揭开考古的秘密
▪ 在“长安客舍热如煮”的夏日,唐“潮”人如何避暑?



加入大明宫书院粉丝群,获取最新资讯及粉丝专享福利,一起考古探长安

大明宫书院
大明宫书院,以“探寻、守护、联结、创造”为理念,通过展览、研学、文创、活动、休闲商业等多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诠释大明宫遗址文化及唐文化精神,从人文、艺术、科技、美学及生活时尚等角度活化考古遗产,营造共建、共享、共生型遗产地文化社区。
8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