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机爱好者终于看完了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苹果发布会。iPone 13在9月14日如约而至,而且还被称为“十三香”——真的都不错,一如既往的工业艺术品级别的硬件设计能力,定位高端带来的价值感,以及从底层芯片到顶层应用的体系化核心竞争力,都表明苹果还是那个苹果,而且是越来越好的那个苹果,而且看上去也更加慷慨了。比如在所有的亮点中,比iPhone 12便宜了整整800块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看直播的果粉来说,无异于一个意外,现在几乎所有因素都不支持降价,相反很多元器件都在涨价,还有人专门囤积芯片搞投机倒把卖高价,但是苹果居然在这么恶劣的市场环境中还搞起了价格战,着实让很多人都感觉不可思议。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苹果还会交出一份亮眼的销量业绩报表,其中包括富可敌国的现金流。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就比如几年前很多人在苹果商店外扎营排队的盛况,好久都看不到了。排队时,人们认为习以为常,因为那是苹果,不排队了,人们依然习以为常,因为那是苹果。或者可以这么说,苹果总是以颠覆性创新而闻名,但现在苹果的用户们也许已经习惯了目前这种零敲碎打式的“延续性创新”——扩大屏幕、增加内存、提升帧率,等等,当然也没有兴致去排队了。现在,距离苹果发布颠覆性的第一代iPhone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那么下一个让人惊艳的创新会是什么呢?情怀也在老去。在那一代排队的粉丝之后,新一代果粉几乎没有去任何一个门店排队购买一款消费电子产品的欲望——除了特斯拉。苹果有1万个理由应该造车,也确实很早就秘密启动了造车计划,还给这个计划取了一个威猛的代号“泰坦(Titan,希腊神话中曾经统治世界的古老神族)”。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见到过一辆悬挂苹果logo的实车——也许它根本就不存在,也许它在位于硅谷库比蒂诺苹果总部的某个神秘的角落。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就在大约一周前,苹果的自动驾驶项目负责人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离开苹果,转投老牌汽车制造商福特。菲尔德并非泛泛之辈。再加入苹果之前,他是特斯拉的工程主管,负责新车设计和爆款车型Model3的设计工作。这似乎意味着在延宕多年之后,最早曝光于2016年的泰坦再次陷入麻烦。表面上,走的只是菲尔德一个,但考虑到2019年年初时,苹果的汽车项目也曾裁员近200人,而且还都是工程师,看上去苹果的汽车计划在研发方面似乎遭遇了不小的困境。这种踯躅不前将是致命的。但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苹果的造车计划迟迟无法落地——出现了技术瓶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苹果的人设就是创新领导者,但如果无法在汽车领域搞定一个颠覆性技术,那么苹果汽车就达不到iPhone发布时的那种轰动效应,这对苹果这个金字招牌反而是一种伤害。去年年底时,路透社曾经报道说苹果的秘密武器是一种“突破性的电池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当前车载电池的续航短板和安全难题,但后来就没有了下文。不排除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电动车的使用体验,用户无需担心充电问题,但就像第一代iPhone上市时主打的卖点是智能而不是续航时间一样,对于当前的智能电动车来说,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才是核心竞争力。特斯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电动车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门槛并不是很高,只要拆下发动机换上电池和电动机就可以了——真正形成创新鸿沟的是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所以特斯拉仅仅成立了18年,就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市值全球第一。人们普遍相信,特斯拉描述的无人驾驶场景,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所以特斯拉就是未来之车的最傲表达。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也说,他预测到2035年,马路上跑的汽车中,99%都将是无人驾驶汽车,只有1%的车是由人类司机驾驶。苹果的自动驾驶技术肯定有了一些进展,但目前仅仅是实验室数据。与之相对应的是,包括特斯拉、Waymo(一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内的竞争对手,早已实现了大批量的实际路况装机,其中特斯拉更是每天都在通过收集海量数据的形式训练自己的AI智能驾驶系统。测试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加州车辆管理局曾在2018年对于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测试排名,在所有参加测试的28个车队中,苹果的排名是第27名,距离成为“副班长”仅有一步之遥。如果泰坦计划推出的是这种级别的车子,将会让苹果公司非常尴尬。所以苹果CEO蒂姆·库克哀叹,自动驾驶系统可能是苹果进行的最艰难的人工智能项目之一。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特斯拉不断声称自己已经接近于推出“完全无人驾驶系统”,这意味着留给苹果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所以这时菲尔德的跳槽,对于苹果的汽车项目来说无异于自断一臂。但尽管如此,对于苹果公司来说,与其在类似于手机这样已经撞上创新天花板的领域里继续小修小补,还不如继续押注于智能汽车,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个风口。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过去100多年来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正在改变整个行业。这种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背景在于,汽车自从被发明以来,机械方面的创新已经达到了顶峰,物理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这导致整个行业的创新都被关在一个看不见的笼子里,急需寻找下一个突破口。当然还有其他背景,比如全球层面风起云涌的“碳中和”计划下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标准,以及5G在内的基础设施迅速普及,等等。这对车企来说都是一种倒逼——找不到降低排放的方法,那就支付巨额罚款。当然也有人铤而走险。比如大众汽车,为了躲避环保监管,通过在车上安装作弊软件的手段欺骗监管部门,但是这个计划很快就败露了,大众被罚款超过300亿欧元。所以这场变革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不仅仅是驱动形式的改变,更意味着出行方式的剧变——各大车企都在推出自己的出行公司,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技术变革都能带来行业重构的机会,所以对于苹果这样的外来者来说,趁着此时入局造车,可谓顺势而为。当然还有流量入口的红利——手机作为一个流量入口为苹果等智能手机厂商带来了巨额收益,但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拥有了手机,增量红利已经没有了,苹果只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去争夺存量市场的份额,但一个广泛的共识在于,智能汽车将是下一个流量入口,如果能够通过造车掌握这一个关键的入口,苹果将会享受新一波流量红利。另外苹果还有一个许多竞争对手并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不差钱。苹果手里有差不多10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虽然造车的确烧钱,但1000亿美元依然是很大的一笔钱,足够支付造车的开销。因为苹果的用户几乎不需要运营,作为果粉,他们早已习惯了苹果提供的体系化产品服务,如果在这个服务链条上又加上汽车,那会让用户们欣喜若狂。产品层面更不用担心,硬件层面,苹果的制造工艺是艺术品级的,而在软件层面,还没有哪个对手的生态能够比得上苹果。总之,苹果造车将是一个一箭多雕的效果——既能够解决苹果现在颠覆性创新匮乏的难题,同时还发掘了一个前途无量的新场景,从而强化自己创新领导者的角色。但略感遗憾的是,人们看到苹果的确坐上了造车风口,但却迟迟没有实现产品的落地。除了类似于自动驾驶这样的技术受制于人之外,苹果还错过了什么呢?现在人们知道的事实是,当伟大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发布革命性的第一代iPhone之前,就把苹果公司的名字从Apple Computer 改成了Apple,对于一个天才来说,这个细节就表明苹果公司正在推进去电脑化战略。在iPhone大获成功,并成功地把手机带入智能时代之后,乔布斯公开表示苹果有能力制造一款好车,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制造一辆车。这使得人们相信,苹果公司会造出一辆车,也许将会被命名为“iCar”。但当苹果公司到了“后乔布斯时代”,除了那个秘密运行的“泰坦计划”,以及时不时爆出的汽车项目裁员和人事风波之外,造车已经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从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这导致苹果错过了电动时代,也许正在错过智能汽车的时代。事实上,没人指望蒂姆·库克能够成为一个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集工程师和艺术家于一身的领导者,所以也不指望他能够带领苹果搞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发明创造,但是当特斯拉陷入困境、希望苹果能够收购自己但却被库克选择性无视之后,苹果的造车计划真的就可以称之为一场严重的战略误判了。埃隆·马斯克至今对被拒绝耿耿于怀(通常都是他拒绝别人)。在特斯拉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他寄望于苹果以6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特斯拉,但蒂姆·库克甚至都没给他一个会面的机会。现在特斯拉的市值达到了7300亿美元(最高超过8000亿美元),是当初寻求收购价格的十倍多。没人知道库克是不是后悔,但苹果错过了一次天赐良机却是不争的事实。试想一下,苹果和特斯拉的结合会产生哪些爆炸性效果呢?苹果有供应链管理能力、硬件开发能力、生态化反能力、遍布全球的渠道,庞大而忠诚的用户基础,手中还有大把的现金。特斯拉有包括autopilot在内的最为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也建立了品牌和技术壁垒,但却迟迟无法盈利,正好跟苹果的短板互相补位。不同的是,特斯拉的发展越来越好,正在快马加鞭地变革汽车行业的逻辑,但是苹果的产品,已经开始用不同的颜色来装饰,以及更便宜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了。事情明摆着——特斯拉可以用相对轻松的姿态进入手机行业,但苹果即便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目前也无法公开宣布自己可以进军汽车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的机会不是无限的,类似于高考这样的战略机遇点更是屈指可数。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同样如此。苹果的造车计划很早就启动了,至今没有什么结果,但时间窗口不会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市场本身也在千变万化——特斯拉已经确立了领跑者的角色,而且还在不断巩固这一地位。与此同时包括Waymo在内的一大批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也在摩拳擦掌,当然还有来自中国的对手,比如蔚来、小鹏、理想等等。最新情况是,苹果可能会在2025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汽车,考虑到苹果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时间节点不算晚。但很可能这也是一条deadline——因为在2025年之后,所有的对手都长大了,那时一辆悬挂苹果logo的汽车的确会很惹眼,能够引发很多谈资,但胜负难料。中国驻缅大使的这个最新表态,信息量极大!
被制裁的美国政客已有2人找到工作,中方制裁失效?呵呵!
未来他可能不会用“蛮力”对付中国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