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年内真的会削减QE吗?市场已经有点慌了......

发布于 2021-09-20 23:49

“宏观冷眼”


有种开盲盒的感觉

近期,华尔街开始直接猜美联储的削减QE计划了,大致是:

11月开工,明年7月削减完

然后,还自己给自己的研判附上一个标注“极有可能”。

客观而言,这个话还不能说不对,确实上面的版本很有可能。

现在的情况是,通胀已经被美联储“确认”是很高了,而且,也暗示不会是“暂时的”。

同时,大量的资金都停留在美国银行体系内,就为了吃0.05%的利息。这些闲钱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而且,后续还会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美联储现在的放水其实是无效的。

一方面,大量资金都不去实体经济,都在金融空倒;一方面,金融空倒也就算了,甚至是直接以现金形式追逐如此低廉的收益率,连通胀都不考虑了。

试问,如果不是实体经济实在太烂,逐利的资金会如此吗?

这其实就是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放再多的水出去,也无用。

所以,现在无论是实体经济维度的通胀和就业问题,还是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空倒和大量闲钱,都在不断发出警报,希望美联储尽快收紧货币。

这一点难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懂?不可能!

那么,他在等什么?今年秋天,拜登要决定是否让他连任美联储主席的宝座。所以,鲍威尔必须等,找各种理由,再等等,再看看,让宽松的子弹再飞一会儿,等到拜登决定出来了再说。

毕竟,只要还是每月这么多钱流入市场,美股稳住不崩,他就有机会连任。现在华尔街和财政部可全站在他这一边。

公器私用,无非如此~

————————————

那么,美联储今年年内到底会不会削减QE?

这对于美联储自己而言,也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拷问”,类似于“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拖着不马上削减QE,那就是存心做大泡沫,后面还是要崩的。如果逐步收紧流动性,那就是主动迎接泡沫可能破裂的风险。

在等死和找死之间,美联储自然是难以抉择的。

事实上,当年美联储内部几位官员的观点分歧也是巨大的,而且已经公开化了。

尤其是近期,在美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已经是次贷危机后最高位运行的背景下,美联储也是慌的。

因为,制造业涨价,一般几个月以后还会传导给消费领域涨价。

这也就意味着,起码明年一季度就可以确定美国的通胀继续高歌猛进,毫无悬念。

通胀的失控,已经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可问题是,美国毕竟是以消费立国,这么玩下去,通胀就会变成打击美国经济增长的杀手,而不是稳增长利器。

事实上,现在的美国经济正处于这个重大拐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话美联储,人家也确实无奈。

拜登后面是要大规模刺激的,加税都找不到刺激的钱哪里来,除了继续印钞,别无它途。

这也就暗示当前美联储即使真的在年内宣布QE,也是一开始很缓慢的削减。换句话说,其实还是宽松,就是宽松的力度慢慢缓下来而已。

然而,问题是,华尔街是很担心的。

这些人精都清楚,市场下方是多少杠杆堆砌出来的泡沫。

大家想一想此前单日爆仓之王Bill Hwang,就是大量绕过美国监管层,疯狂加杠杆搞出来的问题。

试想,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在华尔街会少吗?

市场有点慌,究其原因是两点:

  1. 实体经济见顶已至,后面美国企业盈利能力无法放大了;

  2. 流动性即将见顶,金融市场融资即将又贵又难。

———————————

当然,这里面还有着中美产业链战争的戏码。

拜登电话,不会是空穴来风,更不可能是伏特加喝多了。

他们很清楚,美国金融、实体和财政正面临三杀格局,需要暂时和缓一下,以避免过度烧储蓄引发的恶果。

只要中国多少给点配合,那么,美联储要平稳削减QE,就有机会。

具体而言,美国人无法拼命加杠杆了,如果中国人能够接过重担,中国愿意主动多烧点储蓄,那么,整个全球游戏还能够继续玩下去。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是美国人烧储蓄,中国人稳杠杆,那么,接下去这个玩法的角色能不能互换一下?

事实上,这才是美国人真正想要的东西!

问题是,中国真的愿意放弃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吗?

我看很悬,近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这就将是接下去一个阶段两边最大的冲突点了。

对于美国而言,肯定是各种找理由找麻烦,逼你餐桌上谈一谈。

而如果兔子就是不肯谈,那么老鹰后面也会越来越麻烦。毕竟,经济压力放在那里,时不我待。

美联储年内会不会被逼削减QE,其实就是看四季度开始的时候通胀情况了。

如果通胀达到彻底失控的风险,想不削减也不能了。

那么,问题来临:如果真的逐步收紧货币,通胀就可以被逐步控制了吗?

奶义务~

全球供应链中断下,供给短缺,供给成本高企,这不是需求端(货币)可以管理的局面。

除非,愿意疯狂加息,直接拥抱大萧条,一次性把供需平衡拉拉平。

然而,现在的背景下,谁敢?

看透点,所谓的削减QE,并不是找死,其实,还是等死。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