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文化丨你知道吗?月老是商丘人
发布于 2021-09-21 07:46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萌萌
说起月老大家都不陌生,那你知道“月下老人”的传说起源于哪吗?月老又是哪的人吗……9月20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商丘市睢阳区火神台景区的月老祠。
月老,别名柴道煌,又称月下老人、月老星君,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月老有两件法宝,其一为婚姻薄,薄中定下世人之婚配安排;其二为红线,用以连接具有姻缘的男女。
月老祠坐落于火神台景区玉皇宫内,整个玉皇宫内墙挂满了游客前来祈福的红绳。祠外展板上介绍着月下老人的传说,祠内供有月老的坐像,慈颜善目,笑容可掬,一手执婚姻簿,一手牵红绳,还有一个个用塑像展现的月下老人故事情节。
据景区工作人员张君花介绍,有缘千里来相会,千里姻缘一线牵,讲得就是月下老人牵红线的故事,当时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宋州宋城,也就是现在的商丘,每逢初一、十五、春节的时候,这里都会吸引很多单身男女前来虔诚礼拜。后来广州等地也兴建有月老祠,但其源头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商丘这一座。
月老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说家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出现。记载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宋城县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韦固原来住的旅店题名为"定婚店"。月老由此而来,此后世代相传,男女老少皆知。月下老人后来也成为媒人的代称。
据了解,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姻缘,体现了唐朝人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对于从前那种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月老的婚姻观念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具体传说链接
月老 的 传 说
唐朝初年,杜陵有个书生叫韦固。他从小是个孤儿,很想娶个称心如意的妻子,但一直没有中意的对象。
贞观二年,他去清河旅行,途径宋城时,投宿在一家叫南店的旅社。
同住的一位客人得知他尚未娶妻,便热心为他介绍原任司马潘昉的女儿,并约定次日一早在龙兴寺相见。
韦固娶亲心切,连夜便来到龙兴寺。这时月亮西斜,只见门口台阶坐着一位老人,倚着一个青色布囊,在月光下翻看一卷书。
韦固很是好奇,便凑过去观看,但看了多时,却一个字也不认识。
韦固恭敬地问道:“请教老人家,我自由苦学,颇通诗文。就是西方的梵文,也认识不少,怎么您这本书竟然一字不识。”
老人笑道:“这是幽冥之书,并非人间之物,你如何认识?”
韦固请教老人的来历,老人说:“我是幽冥之人,专管天下的婚姻档案。”
韦固闻言非常高兴,连忙把自己的烦恼向老人诉说一番,并请老人预测此次的婚姻的成败。
老人说:“潘氏与你没有姻缘。你未来的妻子现在才三岁,要等到她十七岁时,才能和你成婚。”
韦固将信将疑,又探问老人布囊中的物件。老人说:“这是红绳子,一旦男女有姻缘,就系住他们的脚。哪怕是冤家对头,贵贱悬殊,远在天边相隔千里,只要系上,终究会成为夫妻。你的脚已经被系,还找他人何用?”
韦固更是好奇,连忙打听自己未来的妻子。老人说:“就是南店北首一位卖菜婆婆的小女儿。”
韦固问:“我能见见她吗?”老人同意为他指点。
天色微明,二人来到市场。只见一个眼瞎婆婆坐在菜摊前,衣裳破旧不堪,形象十分丑陋,怀抱一个小女孩。老人说:“那个女孩子就是你未来的妻子。”言罢便消失的无影无踪。韦固见那女孩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相貌丑陋,不禁火起,竟拔剑刺去。女孩惊呼,老妪高叫,韦固弃剑而逃。
果如老人所言,韦固和潘家女儿没有姻缘。此后,他的婚事也竟然拖延多年,但韦固也认为老人的话纯属子虚乌有,并未放在心上。
十四年后,韦固到相州任参军。刺使王泰见他很有才干,就把自己的女儿香娘许配给他。这位新娘十六、七岁,容颜秀丽,称得上是一段美满姻缘。洞房之夜韦固揭开香娘的红头盖,见妻子貌美非凡,眉心贴着一朵红纸剪的小花。韦固回想当年的那番遭遇,觉得十分好笑。
婚后,妻子向他诉说的身世。他的生父原是宋城长官,自己尚在襁褓之时,就病死任上。此后母兄也相继辞世,她跟随奶妈陈氏,在南市以贩卖菜蔬艰难度日。直到叔父王泰来此地任职,这才前来投靠,被当做女儿下嫁韦固。
韦固大惊,连忙询问那陈氏是否眼盲,妻子点头称是。韦固拍手称奇,便把当年的遭遇诉说了一番,也终于相信月下老人所言不虚。从此,夫妻更加相敬相爱,直到终老。
现任的宋城长官听说此事,大为惊叹,将南店提额为“定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婚姻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民间常把做媒之人叫做“月老”。
以后,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恐怕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姻缘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