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聚会喝多了怎么办?解酒药真的能解酒吗?

发布于 2021-09-21 15:41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免不了喝上几杯。

节假日的社交性喝酒,最容易导致暴饮和醉酒,很多人也为此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先备上一些解酒药。

但是,这些解酒药真能解酒吗?

先说结论:到目前为止,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真正解酒。


我们为什么会醉酒

 

想知道怎么解酒,先要弄懂我们为什么会喝醉。

我们常说的喝酒喝大了,其实就是酒精在身体里产生的急性效应:可见的脑功能抑制状态。

研究已知,酒精对脑功能的急性抑制是通过改变脑内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之间的平衡实现的,最主要的是增强GABA受体介导的抑制作用。

具体到每一个人,醉酒状态和程度与血液中酒精浓度(BAC)相关。拿酒驾醉驾的国家标准来说,BAC达到和超过20毫克/100毫升(也表示为0.02%)被判定为酒后驾驶;BAC超过0.08%为醉酒驾驶。

就是说,当BAC超过0.02%,酒精对脑功能抑制造成的身体机能下降就影响到正常的驾驶;BAC超过0.08%就严重影响到驾驶能力。

为什么解酒药一药难求?

 

一种药如果要具备解酒的药效,无非有两个途径:

第一,拮抗酒精诱导的GABA受体对脑功能抑制的特异性解酒药。

现代医学中使用的很多药物都是特异性的作用于分子靶点来实现药理作用的。比如,治疗心脏病常用的心得安,就是一类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兴奋心脏的化学物质的作用来降低心率,保护心脏。

从药理上讲,这类特异性“解药”可以通过竞争来实现作用。就如同看免费球赛,通过先派人占座,或者依靠人多抢座位一样,占到更多的座位。

或者通过非竞争机制,就是即便是后来者,也有特权把率先占了座位的人撵走。就如同,高铁上持票乘客可以驱赶没票却霸座的人一样。

现在有没有这类解酒药物呢?

答案是没有。

有人或者说了,现代医学不是很厉害吗?怎么连个特异性解酒药都开发不出来?

问题是,人类虽然有着几千年的饮酒历史,但是真正了解醉酒的分子机制还不到40年。虽然经过大量研究,仍没有找到任何有效的特异性解酒药。

最接近的一种这类药物是从传统解酒植物北枳椇中提取的被称为“二氢杨梅素”的化学物质。

2012年发表的一项大鼠实验显示,二氢杨梅素显示出一定的拮抗酒精诱导的GABA脑抑制增强的作用,可以让醉酒的大鼠更快的醒来,恢复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但是,该研究似乎没发表进一步的进展,离成功开发可用于临床的特异性解酒药更是十万八千里。

第二,加快酒精分解或从体内排出的作用于酒精代谢途径的费特异性解酒药。如上所述,酒精的醉酒效应依赖于BAC。

如果有一种药物,可以加快酒精在体内的分解,或者加快酒精从体内的排出,加快BAC降低的速度,虽然不像武侠小说中的解药那样“钥”到醉除,也能起到解酒的效果。

根据原理,消除血液中酒精,降低BAC也可能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个是促进酒精的分解;另一个是促进酒精以原形排出体外。

  • 促进酒精分解的解酒药

我们知道,酒精在体内主要在肝脏分解,最主要的是乙醇脱氢酶途径: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分解为乙酸,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已知,乙醇脱氢酶是酒精分解过程中的限速酶,只要BAC达到酒驾的0.02%以上,这种酶的活性就会饱和。因此,酒精在体内分解呈现药理学上所谓零级动力学规律,就是以恒定的速度进行,体现在BAC曲线上,下降阶段是一条直线。

研究还发现,这种酶的活性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目前没有发现任何物质或因素可以诱导酶活性增强。这也是很多人说酒量是天生的理论基础(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相反,研究却发现一种叫4-甲基吡唑的物质可以与乙醇竞争这种酶的结合位点,降低酒精分解以及从血液消除速度,也就是说是一种反向解酒药。临床上,也在急诊中作为甲醇和乙二醇中毒的特异性解药。

曾经一度认为,果糖可以加速酒精的分解,但是进一步的研究没有验证到实际的效果。

就是说,迄今也没有针对乙醇脱氢酶途径的的解酒药。

当大量喝酒,BAC上升到0.08%以上时,会开启第二条酒精分解途径,就是微粒体CYP2E1酶途径。

不同于乙醇脱氢酶,CYP2E1酶活性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长期大量喝酒就可以诱导这种酶的活性大幅度提高,加快酒精分解。因此,长期大量喝酒其实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增加酒量。

但是,并没有发现任何一种药物可以即时快速增加这种酶的活性来加快酒精的分解。

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发现针对性酒精这个代谢途径的解药。

  • 促进酒精排泄的解酒药

酒精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远远早于酒精作用机制的研究,早在1920年代就有了很好的研究,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更有几百项良好研究详尽阐释了酒精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

酒精喝进胃内,除少量(约20%)在胃内吸收外,主要需要等待排到达小肠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因此,胃排空速度是决定酒精吸收的关键因素。

酒精是一种极性小分子物质,良好的水溶性决定可以均匀地分布到体液中,也可以按比例分布从尿液、汗液排泄,并随之拍写道体外。

但是,经过这种途径以原形排泄的酒精极少,仅占0.7-1.5% 。

另外,酒精的可挥发性还允许部分酒精经呼吸排出,这也是查酒驾初查采用呼气法的原理。但是,经呼吸呼出的酒精量和很少,仅占2~8%,而且除了受BAC影响外,相对恒定 。

可见,除了多喝水多排尿可以极其有限的增加酒精的尿液排泄外,目前没有发现有任何物质或方法来提高酒精排泄的速度。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有效、实用的解酒药。

防止醉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喝或者少喝。

End

注:封面图以及文中插图来源网络

 

●吃了头孢后喝酒会有生命危险吗?

●高血压到底能不能喝酒?

●《柳叶刀》证实:适量喝酒没好处!滴酒不沾才最健康

科学公园
多学点科学知识,少交点智商税。
614篇原创内容

一键三连,中秋快乐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