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古偶剧还能一爆再爆吗?

发布于 2021-09-21 19:42

娱乐大爆炸

娱乐圈的一股独流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电影爬虫(film5252)

古偶剧易大爆。 
这句话周冬雨未必认同,杨紫却一定深以为然。

最近,微博上又曝出了杨紫新剧《沉香如屑》的路透,自从《香蜜》让杨紫以“后起之秀”的姿态跻身顶流之后,她对古偶剧的热情似乎从未消减。
对于各家想要在流量战场上有所作为的年轻演员来说,古偶剧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
 
谁拍谁红,倒也未必,但谁只要运气好能撞上一部大爆剧,就足以瞬间“飞升”。
 
古偶剧为何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得从头说起。
 
所谓“古偶剧”,字面意思上看即“有着偶像剧内核的古装剧”。
 
不管题材是什么,仙侠也好宫斗也罢,只要一部剧用的是偶像剧的技法,重点拍的是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那就可以说它是古偶剧。
 
当然,古偶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在于它可以制造偶像效应。换句话说,古偶剧天然就是为捧新人而生的。
 
古偶剧真正在内地掀起大的波澜,当属1998年的《还珠格格》,收视率自不必说,影响力更是空前。
从故事上讲,《还珠》拍的虽然是内地观众也司空见惯的恋爱戏码,但在宝岛拍了多年言情戏的琼瑶和其团队懂得如何求新求变。青春靓丽的年轻偶像扮上古装上演恋爱大于天的剧情,也足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角色与演员的完美贴合更是让剧中的几个年轻人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大红大紫,时过境迁,他们后来的走向或多或少令人唏嘘,但不可否认的是,《还珠格格》的时代意义早已超过它的内容本身。
两年之后,内地团队“见贤思齐”,拍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地初代古偶剧”《上错花轿嫁对郎》,这部剧服化道认真考究,倒真拍出了十足的古典感来,角色设计与恋爱桥段,也是甜度爆表,多年后再看,也不会觉得老套到无聊。
 
不过,比起《还珠》,《花轿》的偶像效应还是要小一些,男女主聂远和黄奕虽然走红,倒也称不上是国民偶像,剧中的男二号倒是在多年后凭借一部情景喜剧而家喻户晓。
 
值得一提的是,《花轿》虽然是内地班底拍摄,改编的却还是宝岛作家席绢的言情小说。
 
在那个年代,来自中国台湾的创作者们显然让内地的电视剧行业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把自己活成了大IP的琼瑶在《还珠》之后继续开拓着自己的偶像剧版图,这位古偶剧的“开山怪”承包了不少八零九零后的童年回忆,直到上一个十年的到来,年纪渐高的她才从观众的视野里渐渐淡出。
上一次我们频繁听到琼瑶的名字,大概还是因为她和一位内地编剧打了场官司,闹得沸沸扬扬。
 
这位内地编剧就是于正。
 
和琼瑶一样,他也饱受争议,甚至称得上是“臭名昭著”,但无论如何,讨论古偶剧,他是绕不开的人物。
 
在于正主导的古偶剧大红之前,国内古偶剧一度呈现出了周易与唐人两家公司对打的局面。
 
95年创立的周易和98年创立的唐人,几乎承包了九零后童年的古装神剧。
 
提到已经不复存在的周易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它的代表作有《穿越时空的爱恋》和《水月洞天》等剧,脑洞大开的《穿越时空的爱恋》称得上是内地穿越剧鼻祖。唐人则在一开始采取内地和港台合拍的模式,推出了《鱼美人》、《天下无双》等剧,也颇受欢迎。
 
两家公司棋逢对手的博弈持续到了2004年,唐人首开先河的改编了大火的游戏IP《仙剑奇侠传》,没想到竟火的一塌糊涂,胡歌在当年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民偶像。
这之后,周易将重心转移,不再拍摄古偶剧与唐人争锋。唐人则坚定古偶路线,以服化道的新潮亮眼和演员选角上的独到眼光取胜。
 
唐人出品的古偶剧虽然还是偶像剧式的演绎和路数,但是大多三观极正,有追寻恋爱、信仰的自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挣扎,也有个人和苍生利益的权衡,还有家国情怀的输出。这无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并且被年轻观众喜爱的路线,但久而久之,我们又开始想要看到更多的新鲜招数。
 
对于我个人来说,中学时代看了大量的言情小说尤其是女性向的穿越小说,就时常会想,什么时候有人能把这些东西搬上电视呢?我猜,有过相同疑问的女生不在少数。
 
于正的异军突起适逢其时。
 
如果说《还珠格格》开启了古偶剧的1.0时代,《仙剑奇侠传》开启了古偶剧的2.0时代,11年的《宫》无疑是3.0时代的开山之作。
从《美人心计》开始真正在行业内拥有话语权的于正,早年间师从于香港导演李慧民,他对港片港剧的叙事技巧了然于胸,超快的节奏,极强的戏剧冲突,宁可狗血烂俗也不愿平淡无聊的桥段设计,都是于正的法宝。
 
学习不够,于正更熟习“借鉴”之法,09年TVB拍《宫心计》,10年他就拍《美人心计》,11年他更是把自己已经掌握娴熟的宫斗戏码放在了穿越剧里,拍出了《宫》,也让杨幂一举跻身偶像顶流。
 
但是不管怎样,于正剧的内核其实始终都是“玛丽苏”三个字而已,一切故事都为了男女主的恋爱戏服务,和琼瑶如出一辙。
 
不管是《美人心计》还是《宫》,于正不像唐人出品的剧集那样喜欢玩群像CP,而是选择让女主一枝独秀,其它人沦为女主运用聪明才智升级打怪的衬托,最终抱得男主归,实现爱情事业双丰收,更抛弃了任何有深度的探索。
 
魔改、狗血、糟糕的男性选角等诸多问题,让于正剧一度养活了一大批吐槽向博主。
 
但他的剧收视率确实高,忠实的观众还真不少。
 
于是,国内很多创作者都开始模仿他的成功之路,结果就是集体拉低了古偶剧的下限。
 
林心如和范冰冰后来接过玛丽苏之棒,拍出了口碑糟糕的《倾世皇妃》和《武媚娘传奇》,而直到现在,鞠婧祎仍在重复着类似的套路。
 
2014年时,坊间已有“天下苦玛丽苏久矣”的说法,于是《古剑奇谭》应运而生。
 
还是游戏改编,兜兜转转,古偶又回到了《仙剑奇侠传》时的路线。
 
相同的是少男少女成长、打怪、谈恋爱的剧情,不同的则是,流量为王的时代,古偶剧的主要目的似乎已经不是讲好一个故事,而是高效快速地捧出新一代的流量偶像。
 
《古剑奇谭》做到了这一点。李易峰的爆火和陈伟霆的翻红都是这部剧的贡献,杨幂也靠这部剧稳固住了自己“85花”流量第一的地位。
 
与此同时,粉丝经济时代大幕拉开。
 
《花千骨》紧随其后的大爆也让平台将重心放在了深挖各种大IP之上,似乎怎么都拍不完的网络小说(尤其是仙侠小说),成了古偶剧的最大来源。
《古剑奇谭》和《花千骨》不仅出现了流量带剧现象,也奠定了仙侠为主导的古偶4.0时代,开启了大IP+多流量的制作模式。
 
但也许观众砸吧砸吧嘴回味过来了吧,那些年以为自己掌握了成功密码的却连续遇冷的剧集数不胜数,《锦绣未央》,《择天记》,《醉玲珑》,《孤芳不自赏》......
 
几乎是全军覆没,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早年间唐人的功力还强改IP剧情,导致注水严重、不能自圆其说。只是用IP引流一波原著粉,提供一个背景设定,将于正那一套进行包装升级,仍旧是毫无内核,换汤不换药。
 
这期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出现又刺激了一下市场,于是出现了《天盛长歌》,《宸汐缘》、《上古情歌》等一批以著名女频小说改编的古偶。
其中也不乏一些用心的大制作,但常被吐槽的是选角问题,这事真不怪观众,我们要看的是偶像剧,年龄和颜值至少要符合才好。
 
大制作古偶剧频繁扑街的背后,则是小成本古偶剧的异军突起。
 
16年制作粗糙的小成本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的爆火似乎反映了大家的某种逆反心态,大制作大流量大IP,真的是看腻了。
古偶剧逐渐从剧情导向、演员导向转变为CP导向甚至是情绪导向。观众很可能因为一组甜甜的CP而喜欢上一部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制作精良的剧集,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演员也可能会因为某个出彩的角色扛起一部古偶。
 
杨紫的香蜜和赵露思的陈芊芊当时就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凭借小范围地不断出圈最终爆火成为黑马,观众的自来水,让黑马的出现成为了可能。有时候我会产生这样的思考:
 
是古偶剧的爆红带动了观众的追捧,还是观众的追捧造就了古偶剧的爆红?
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讲的“应将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创作者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观众身上。
 
在市场的不断挖掘下,古偶甚至是偶像剧这个分类很快要把所有路数都走完了,当新鲜感消失,观众真的不会腻吗?
 
耽美可以引一时之潮流,但毕竟有所限制,有人大胆地改编了《媚者无疆》这样的限制级小说,但也只敢借个皮毛。
 
说到底,古偶剧的核心从来都是恋爱戏码,但很显然,现在的观众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恋爱戏码了,玩不出花样,还那样无脑,就注定被市场淘汰。还能活下来的古偶剧,靠的往往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东西,流量IP,都未必管用了。
 
如今的古偶剧创作者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就好:
 
没有套路,才是最好的套路。

 往期精选 

啊?又手滑了?她要“茶”遍整个娱乐圈?

天呐!和嫂子结婚,全网嘲的夫妻都生三胎了

当众耍酒疯吓尿金星,和已婚女艺人台上拥吻:他凭啥这么狂?

娱乐大爆炸
清纯娱乐圈里的一股独流
93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