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过核算,能转行财务分析吗?

发布于 2021-09-21 20:41

先说结论,可以。

我工作三年多,见过的从核算转到分析的也有好几个了,这条路是完全可行的,并不是只有从事务所出来才能转行做财务分析。

其实说白了,财务分析/BP就干三件事:

1.出月度管理报表/编制年度预算

小白不用慌,这些都有模板,照着老板给的模板每个月更新数据就行。

预算和月度的管理报表基本是一个模板,区别仅仅在于预算是对未来一年的预测,月度的管理报表是月度的实际数字。

如果想更进一步,就要想想这个模板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修改能适用于其他同类的公司。

2.审单

这个审单和一般会计的审单不同。

而财务BP的审单需要看这笔钱花在哪里了,花的目的是什么,花得值不值。

3.做一些专项分析

这个就是应对业务“头疼脑热”的需求,某个小项目的投产收益分析呀,不同渠道的获客效率对比呀之类,这个总体难度不高,就是比较琐碎。

如果目前的工作是核算,那就要尽量往这三个方面去靠拢。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搞懂了,第三部分是水到渠成的,所以这里着重说前两部分。

怎么去靠拢呢?

1.出月度管理报表/编制年度预算

这个的话,单凭大家自己想象是很难的,我之前的文章里零星写过一些行业的分析框架,大家可以参考,但毕竟不可能针对每一家公司,大家能拿到并看懂自家公司的分析报表是最好的。

那如何拿到并看懂自家公司的分析报表呢?

两个步骤:

(1)去财务部公盘找报表

大家所在的财务部应该都是用公盘的,财务分析的月度报表也会放在公盘里,大家可以下载到本地去看。

拿到报表后,就要看报表的整体框架和取数逻辑,遇到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先自己搜索自己思考,实在不懂的再标注出来。

(2)和公司里的财务分析/BP搞好关系

大家都是同事,平时给他们带个零食,请他们吃个饭啥的都能有效拉进和他们的关系,然后就可以向他们提问了,问的就是你在之前没想明白的问题。

注意问的时候要积攒够一定的量再去,不要每遇到一个问题就去问,这样会让别人很反感。

2.审单

这个要区别来看。

核算会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应收会计,一类是应付会计。

应收会计做的主要是收入,日常要对账对流水。

应付会计做的主要是成本费用,审各种采购或报销单据。

这两类能接触到的数据源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个数据源,都能和分析沾边。

(1)应收会计

大部分公司都是有订单系统的,应收会计一般不关心公司的产品、不关心公司产品的售卖数量,只关心月度售卖的总金额,最多分个产品类型记到账里去。

而订单系统是有非常多信息的,比如产品型号、比如售卖渠道、比如退货率、比如单价,这些信息虽然对做账没有用,但对分析公司的收入是极其有用的,而收入对一个公司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毕竟没有收入哪里来的利润。

关于收入的分析,也是自上而下的思路,先看月度的波动,再看月度波动的原因。

比如这个月比上个月收入少了5000万,那就要看为什么少。

是客单价变低了,还是卖的量少了,如果是卖的量少了,那是线上的渠道少了,还是线下的渠道少了,如果是线下的渠道少了,是线下所有的门店都少了,还是个别门店少了,如果是个别门店少了,又具体是哪个型号少了,是因为缺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层层挖掘下去,就能找到收入波动的原因。

探索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建议的顺序是先从系统拉数据,初步定位原因,然后再去找业务问。

一般来说,业务也不太愿意跟财务起冲突,所以问他们一般不会被拒绝,只不过刚开始问的时候得到的回复可能是比较敷衍的,但是没关系,当你数据看多了,向业务提问的姿势水平也会提高,这些慢慢也就懂了。

(2)应付会计

大家可能平时只注重形式上的审核,不关心这笔钱为什么要支付,支付能得到什么效益,光核对一下金额和付款单位就结束了。

对于费用类,衡量的主要是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比,用公式来表达是ROI=产出/投入。

ROI是核心,是重中之重,可以说大部分的费用分析的本质就是ROI的分析。

如何算ROI呢?

想得到ROI,就是要知道投入和产出,投入不需要问业务就能知道,合同都在你们手里,付款内容、支付条款清楚明白,业务都不一定有你们清楚某项业务的实际投入。

难点在于产出。

一笔钱砸下去,如果老板不傻的情况下,一般只有两个目的:

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

什么样的投入可以增加收入呢?

最常见的就是营销费用。

投入渠道推广费可以增加产品的销量,从而带来收益,那这个收益怎么计算呢?

就要看投入的这笔推广能换回多少客户,这些客户又购买了多少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毛利是多少。

有老铁问了,那怎么才能看出某笔推广能换回多少客户呢?

一般来说,用户的来源在订单系统中都是会打标签的,可以直接从订单系统中查看,至于订单系统的权限,想想办法总是能搞到的,实在不行,让应收会计帮你拉取一下也是可以的。

什么样的投入可以降低成本呢?

比如自建仓库。

在公司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发货一般会外包,但当公司规模变大时,自己搞个仓库发货就会更便宜。而分析要做的就是计算相较外包,自己搞个仓库发货,每单能节省多少钱,再结合月度/年度发货的量,算出月度/年度总共能省多少钱,最后用自建仓库初始投入的钱/(月度/年度节省的钱),算出多长时间能收回自建仓库的投资。

以上这些,最大的难点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一旦获取,真正计算起来是并不难的。

如何获取这些有效信息就要看大家搞人际的能力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如果能换到财务分析/BP的岗位,就能天然获取这些信息。

只能说财务分析/BP的岗位接触的信息确实会比核算多一些,无非就是多一些系统的权限,但如果想要对业务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要去跟业务搞关系,这是必修课。

你可能会问,可以不搞吗?

不可以。

财务想要往上走,是一定要了解业务的,而了解业务是离不开跟业务的沟通交流的,除非你天赋异禀,单看报表数据就能摸清所有的业务逻辑。

我见过名校毕业,有四大经验的财务BP,对业务几乎不闻不问,只埋头做自己的表,比我大好几岁吧,还是个初级分析师。

我也见过二本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开票的会计助理,每个月自发整理不同门店的收入,跟业务交朋友,摸索收入波动原因,顺利转行财务分析了。

事在人为,与大家共勉!

相关阅读:

财务分析没你们想得那么难!

什么是牛逼的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人员如何显得自己很专业?

大白话说一说月入几万的财务分析师究竟在干什么?

如果还有疑问的话,可以加我的微信并留言,因为我还是在职状态,所以可能不能及时回复,但看到都会回的哈~

 

我是分割线


徐甘木
财务分析硬核知识
134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