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这么热门,值得去吗?
发布于 2021-09-21 23:10
在芯片自主化的大趋势下,近几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岗位需求也在猛增,薪资也给得不错,经常有小伙伴咨询这个行业值不值得去,今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
半导体行业不能看做单一的行业,是整一条产业链。其实任何行业也一样,不能当做一个单一行业,而是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
半导体行业从产业链来看,从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IC设计、销售。
但这还没完,晶圆制造往前还有晶圆制造设备这条产业链,就是大名鼎鼎的光刻机的产业链,光刻机有10万多个零部件,就像一台汽车一样,来自N多个供应商,而且许多零部件都是全球顶尖技术,是被国外垄断的技术。
和其他大部分行业一样,半导体行业的产业链上游门槛最高,有少数几家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因此市场化程度最低,玩家也最少。而应用端门槛低,但市场化程度高,玩家也最多。
比如芯片设计领域全球有无数家公司可以做,我国也有很多全球领先的公司,这并不是卡脖子的地方,而芯片制造领的公司就不多,高端芯片制造公司就只有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几家屈指可数的公司了。
我国现在全力突破的就是芯片制造领域,所有的资金都是往这个领域砸,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可以享受行业上升期的红利,也可以学到很多核心技术,但同时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玩家太少,跳槽的空间非常狭窄,未来就一直绑定在少数几家公司了,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这些技术太过于高精尖,在在其他行业根本用不到。无论是是EE(设备工程师)还是PIE(工艺工程师/产品整合工程师)、PE(生产工程师),所掌握的技术门槛实在太高,并不接地气,其他哪有什么行业要用到光刻机呢?这些技术和其他行业甚至连一点相关性都没有,既不涉及电子制造业里最具有普适性的SMT/PCBA,也不涉及制造业里的最普适性的机械结构组装,完全是一个小众的行业,直接困死在这里面。
如果在一家公司发展不顺利想要跳槽,在当地可能找不到其他机会,得换城市,比如从上海搬到深圳,或者从深圳搬到北京,毕竟玩家还是太少。
而在后端的IC应用端,门槛就低很多,玩家也众多。这里说的门槛不是指技术门槛,是指行业门槛。IC设计的技术门槛虽然挺高,但是纯属脑力门槛,只要有专家、有软件、有电脑就能搞定,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设备上的门槛。
应用端的IC设计需要很高的学历门槛,但仿真验证、DFT、QA、FAE(现场技术支持工程师)、销售等岗位学历门槛就没那么高。
对于应用端来说,人才是唯一的资产,而且人数远远没有一个半导体厂多,因此开的薪资不会很低。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越接近应用端,就越接近商业,钱也越多,薪水也会更高。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一样,工业母机(高端机床)的技术门槛很高,但是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玩家会做,机器设备由工业母机生产出来,会做的玩家就更多,产品是机器设备生产出来,对产品制造商来说都不是门槛。如一台手机连山寨厂都能做,一台电脑甚至都不需要工厂,自己去网上买回配件手动组装就可以。
在产品应用端拼的就是市场。这里的市场并不是单指市场广告宣传和销售技巧,而是指对市场的理解。比如研究对产品做哪些应用端的改进能更受消费者的喜欢?如何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如何准确理解客户的需求?这些在技术上都不是难点。比如一款手机的长宽尺寸到底应该是多少,技术没有任何难点,只是开模开多少的问题,但要搞清楚到底应该是多少尺寸才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并且能让消费者接受,这才是整件事里最有商业价值的部分。
自动驾驶芯片最有商业价值的部分在于其算法,是基于对每个消费者在不同的驾驶环境下会如何做出驾驶决策的大数据模型,这是比普通的市场调研更深入的研究。不管其算法有多复杂,对于晶圆制造厂来说都一样,只不过是照着图把IC电路刻录进芯片而已,这就注定晶圆制造厂只能赚取芯片的加工费。由于其行业壁垒和垄断性,可以赚超额的利润。
所以大家明白,应用端和制造端赚钱的逻辑并不一样。但总体上来说,应用端会涉及到更多的市场部分,利润会高一些,但死的更快。越接近产业链的垄断上游,会趋于稳定,利润较高,但是玩家会大大减少。
对于整个制造业也是一样,如果是在采购中心,相对于代工厂来说,就更接近市场。采购中心则需要思考更市场化的东西,比如产品的公差到底怎么定?太严了的话制造商做不出来,太宽了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抱怨。需要增加哪些测试标准才能验证产品是合格的?而代工厂思考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客户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如果搞不定,我就问客户怎么办。如果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做,仍然引起了消费者的投诉,也和我无关,那是客户自己的责任。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