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的驱动逻辑与政策干预,情绪较劲转化中把握节奏
发布于 2021-09-22 02:22
前言:第四段是结论。再往后看,就知其所以然
9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召集华能、国家电投、国家能源、中煤能源等10余家煤炭电力企业,就今明春煤炭供应形势和保供稳价工作座谈。会议要求电力企业抓紧补库,确保迎峰度冬煤炭供应。①当天,煤炭系大跌,这是市场对政策的响应。
煤炭企业挖掘增产潜力保供稳价,这是政治底线,这是在阶段供需偏紧格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
这里应当注意认识到三点:
1.当下的基本面驱动本来面貌是:供需偏紧格局。也就是说假设简化模型,完全遵循市场本来的力量,驱动依然是向上的状态。
2.政策应对是什么,显然就是要施加压力干预节奏,注意是节奏而非硬改方向。
3.政策底线是确保今冬明春用煤供应,确保冬季用电安全,为什么这是底线,因为这里事关民生,连着老百姓的生活,这就叫政治站位。
此逻辑奠定了接下来煤炭会是一个震荡宽幅波动的局势,市场与政策博弈,情绪较劲中相互释放转化。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此逻辑的实证性。逻辑是否可靠,现实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有所验证。
场一:
2021年9月10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在北京组织召开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控制研究项目专家评审会。这个会议是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项目官员杜唯主持的,与会指导的十余位专家分别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网能源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水泥协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看看这个阵容的智囊团齐聚一堂,要谋的事,定然重大关键。“碳达峰碳中合约束下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控制研究”项目,聚焦电力,钢铁,水泥,煤化工行业碳排放控制需求,梳理国内外行业控煤降碳措施,分不同情景研判行业在控碳背景下的煤炭消费量,测算实施成本,评估“双碳”约束下各行业不同控煤力度的社会经济影响,最终提出了碳达方碳中和约束下的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控制路线图。②
谋的什么事?一言菌来画个重点:
研究重点行业煤耗管控的整体路径和措施。
这个东西费这么大气力研究它干嘛?
为了落地应用走进现实!
场二: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调研。他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合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③
一言菌说,这是一段讲话,信息量极大。
我国的能源国情是什么?
富煤、贫油、少气。
基于这一客观国情,我国的能源主体必然就是煤炭。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实现我国现代化的能源基石是煤炭。那么,只要我国现代化进程在路上,煤炭就存在驱动力量。14亿人口大国的现代化,对能源的需求何其大?以前那样发展是否可持续?所以提高利用效率,控制总量是必然。
总结一下,煤炭作为能源主体的国情和控制总量这两个必然,就决定了煤炭的长期驱动方向。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就要一路飞天?
总书记说,兜住底线。
底线到底是什么?回过头看看前文分析的发改委召开座谈会,是不是就很明确了,所以,国家一定会干预节奏。
有序减量替代。替代的前提是什么?
是有替代品啊!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说,“现阶段如果我国煤炭能源要较快实现转型,一个重要前提是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增长能够替代煤炭能源需求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周健奇说,“尽管新能源具有对煤电的替代趋势,但新能源产业成熟发展仍需时间”,“在此期间,用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必然选择。”④
所以,兜住底线和有序减量替代决定了接下来煤炭不会一路飞涨。
场三: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各地方和有关企业发出通知,就抓紧做好发电供热企业直保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工作做出安排。一方面,要求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对发电供热企业直保并全覆盖,确保发电供热用煤需求,守住民生用煤底线。⑤同一天,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及其重点煤炭企业纷纷表示,将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这里,压制煤价信号明显,市场响应就是煤炭板块跳水重挫。
至此,通过场一、场二和场三的逻辑实证,完毕。
最后,一言菌再复述一遍前文:此逻辑奠定了接下来煤炭会是一个震荡宽幅波动的局势,市场与政策博弈,情绪较劲中相互释放转化。
是不是清晰明了了?
参考文献:
①煤炭类期货大跌,后市煤价将回落?期货日报;
②我院组织召开碳达峰探碳中合约束下重点行业煤炭消费控制研究项目专家评审会,生态环境部规划院;
③《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 谱写崭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华社;
④周子勋,《榆林调研为煤炭能源低碳发展定方向》,中国经济时报。
⑤坚守民生用煤底线发挥中长期合同保供稳价作用,发改委。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