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名师优课)配套资源 导学案
发布于 2021-09-22 06:31
7 回忆我的母亲
一、课前自学准备
1.明确课标要求
课题 | 回忆我的母亲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课时分配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
过程与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课前自主学习
课 前 预 习 | 作者简介 | |
写作背景 | ||
读准字音 | 溺死(nì) 私塾(shú) 劳碌(lù) 和蔼(ǎi) 迁徙(xǐ) 佃农(diàn) 管束(shù) 祖籍(jí) 慰勉(wèi miǎn) 韶关(sháo) 衙门(yá) 外甥(shenɡ) 妯娌(zhóu li) 周济(jì) 不辍(chuò) 为富不仁(rén) | |
辨清字形 | 碌(lù)忙碌 塾(shú)私塾 禄(lù)俸禄 熟(shú)熟悉 辍(chuò)辍学 掇(duō)拾掇 啜(chuò)啜泣 缀(zhuì)点缀 豌(wān)豌豆 婉(wǎn)婉约 蜿(wān)蜿蜒 惋(wǎn)惋惜 | |
理解词语 | 客籍人:一般指整村整族从外地迁徙到某一地方定居的人。客籍,是相对于原籍说的。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不停。 |
二、课堂教学展示
3.课堂互动研究
新课导入 | 母亲是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朱德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
新课展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量寻找、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3.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4.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品味亮点词语】 1.第④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2.第⑤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3.“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感悟精彩句子】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⑨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3.“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4.第⑫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5.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6.第⑥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把握文章主旨】 |
4.课堂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 |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朴素、感情强烈。 2.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
教学板书 |
|
三、课后反馈总结
5.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6.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
素材来源:教案之家
编辑制作:孙 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