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随心动,手余墨香】有一个地方叫昆明文庙

发布于 2021-09-22 10:36










廖蔚彬,昆明市实验中学初中语文老师。2000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开始任教。2015年获盘龙区第九届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我的教学理想:我愿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努力用智慧点染智慧!




有一个地方叫昆明文庙


  廖蔚彬 

在中国,拥有两千年建城历史的城市并不多,昆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也让昆明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的昆明,要想追寻这座古老城市的一些远古痕迹,有一个地方是最好的选择:文庙。

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庙,已经是几次重建以后的模样。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在一些角落里,细微处找寻到古老的文化气息。阳光斜照下的文庙,闲坐着的老人,斑驳的树影,布满苔藓的泥狮子,看起来仿佛是一幅静止的古老画卷,瞬间竟有穿越时空般的感受。走进窄窄的棂星门,古朴优雅,布满了岁月的沧桑。墙外是一片相对空阔的公园和林立的高楼,车水马龙。古老,历史,韵律,如此神奇的调和成一幅昆明特有的画卷,让我顷刻间身临其境的笼罩在一片老昆明情调之中。安静祥和的文庙,与生俱来的文化热度,周围的老人咿呀呀的曲调构成了平凡生活中最具人间烟火昆明生活:宁静祥和有着自己的曲调和节奏,缓缓地却不止步。

当我走进文庙深处,试图找回历史的痕迹时,却发现历史其实就在当下。

谁也不清楚文庙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和林林总总,他安静地矗立在那儿,墙角的杂草也掩不住历史的余韵,扑面而来。棂星门上的斑驳痕迹,技艺再精湛的匠人也仿造不出来,那是需要时间才能沉淀出来的深厚和幽远。如果不是仔细观看,你很难发现会有一段磅礴的历史,就藏在这斑驳的石门后面,红墙绿瓦,苍绿松柏,穿越过历史的烟云,平静地站在世人面前。或许这就是历史文化的光环,永远儒雅,永远坚定。作为云南第一座文庙,昆明文庙既是岁时奉祀的地方,也教授儒学的场所。赛典赤•詹思丁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的六年中主持修建的文庙,开启了云南庙学的风气,为昆明这座千年古城培育出了大批文人学子。从元代的赛典赤•詹思丁到明朝的沐英至清康熙年间,再到日寇飞机轰炸昆明,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文庙命运多舛,数次被毁又数次得以重修,承载着岁月的悲欢离合。民国文人罗养儒曾这样描述被毁前的文庙:“其地场之广大,地脉之雄厚,建筑之精美,材质之坚结,彩色之辉煌,设置之完善,在省垣庙宇中实居第一。”他以一种顽强的姿态诉说着昆明文脉不断。这种被保留下来珍贵的历史感无可比拟,曾经的残垣断壁,朽木破瓦,早已被复原修建,中国建筑史上鼎鼎大名的梁思成,在《未完成的测绘图》一书中,留下了昆明文庙大成殿外景大成殿正立面,大成殿一角的珍贵图像。于是在2017年,一座在原址上修建和老照片一模一样的文庙,终于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石栏砖砌,雕梁画栋,红墙金瓦,飞檐斗拱,绿树繁阴,这才是中式建筑的文化魅力。据说,整个文庙没有使用一颗钉子,都是按照传统的木结构营造法的格局来做的,已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昆明原来的文庙。夕阳余晖中的琉璃建筑,显得格外的肃穆,清澈的蓝天下,显得静谧,安详。木饰的结构流动着古老又现代的生命力,棂星门前石狮移到了回廊下整齐的排列起来仍是守护的姿态,墙角的小黄花静静地绽放,遒劲有力的苍柏沉默向上文庙是难得的一隅安静角落。

伟大终将一直伟大,因为我们不曾遗忘,文庙铭刻着几代人的记忆,带着城市里的历史文化遗迹,在身处摩登建筑的包围群中,安静伫立,仿佛永不老去。



THE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