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功不受禄”,“受之有愧”说起
发布于 2021-09-23 03:01
无功不受禄的全句是: “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受宠”。即没有建立功劳就不可接受别人的馈赠和优待;没有品德、无德行修养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的,反而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徳不配位,受之有愧!
那种“富在术数,不在劳身; 利在势居,不在力耕”。 致富在于方法和权谋,不完全在于自身的勤劳; 获利在于所处的地位,不完全在于全力耕种,也必然是有德者居之。
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轻易去改变,尽管顺其自然。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乞丐,看到寺庙里的观音菩萨坐在莲花台上接受众人膜拜,非常羡慕。
于是,在一个夜里,他便跪在在菩萨前,说出了他心中的愿望:希望我能像观音菩萨一样,日日接受众人的膜拜。
其实,乞丐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但没想到,他刚要转身离开时,观音菩萨显灵了,并且答应了他的请求。
观音菩萨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你不开口说话。
乞丐兴奋莫名,自然连声应允。
于是,菩萨将乞丐幻化成菩萨像,并让他坐上了莲花台。
连日来,乞丐接受着人们的膜拜,虽然眼前整日嘈杂纷乱,要求者甚众,但他始终忍住没有开口。
一天,来了个富翁。
富翁跪下说:求菩萨赐给我美德吧。
说完磕了三个头,便欲离开,在他起身时,钱袋不慎掉在了地下。
乞丐刚要开口提醒,突然想到菩萨的话,便闭了嘴。
富翁刚走,就来了个穷人。
穷人说:家里人病重,急需用钱,求菩萨赐予我金钱。
说完,便躬身磕头,这时,他便看到了掉在角落里的钱袋。
穷人惊呼:菩萨真显灵了!
于是,他拿起钱袋便走了。
流浪汉刚要开口说不是菩萨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又想起了菩萨的话。
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
渔民说:求菩萨佑我平安,出海没有风浪。
说完,便躬身磕头,刚一起身,就被进来的富翁揪住了。
为了钱袋,两人扭打起来。
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袋,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
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
然后,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这时,菩萨对他说:你还是去做乞丐吧,你不适合做菩萨。
乞丐愤愤不平道:不能开口平息纷争,这菩萨不做也罢。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但是,几天后,乞丐知道了事情的后续发展。
富人的钱袋失而复得,高兴之余,多喝了几杯,结果一脚踩空,摔断了腿。
渔夫匆忙出海,碰上了数十年一遇的大风浪,最终葬身海底。
而那个穷人因为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挚爱的妻子不治身亡,伤心欲绝的他上吊自杀,留下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这时,乞丐耳中仿佛响起了菩萨的声音:要是当初你不开口说话,富人虽然损失了一点钱,却会因间接帮了别人,而积下阴德;渔夫会与富人继续纠缠,最终错过出海时间而逃过一劫。
而那个穷人得到了那笔救命钱,治好了妻子的病,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想到这里,乞丐不由得愧悔交加,冷汗涔涔,默然良久:“真是好心帮倒忙啊!”
又如《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有的人一定要经历人生应有的考验,若无缘无故帮他,反而增加了人家的苦厄,本不自己得到的东西,不管用什么方式得到,都消受不起,这叫做德不配位,受之有愧,无福消受也!
再有,《西游记》中,为什么佛祖明明知道阿难和迦叶要收人事,却仍不阻止,这不是违背了佛家慈悲为怀的思想了么?
其实并不然,佛祖面对唐僧等人的质疑,笑着说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为什么唐僧西游记取经,两位尊者都要向他师徒四人,要人事,要“好处费”呢?这说明了凡事付出才有回报,没有空手而得的道理,唐僧师徒拿出紫金钵做人事也就是这个意思:“要取真经先交人事”。
要得福报,先积功德,岂能什么贡献没有,就想得到好处?又岂能以捐善款为名,牟取私利?
佛家是这样的,道家呢?道家也讲“无财不养道”。这说明无论哪教哪派,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要讲好处,要讲利益的,都要讲回报!
天地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舍,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得。
爱情如此,生意如此,人情世故更是如此,一切都是互为彼此的。
要达己先成人,要积德先行善,要获得理赔先付保险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