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什么国产纪录片?前两集弹幕全在哈哈哈,后面却哭得不敢看

发布于 2021-09-23 08:56

文章已获“一条”(ID:yitiaotv)授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8月,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
据统计,平均每1000名儿童,
只有0.43位儿科医生应对。

《你好,儿科医生》海报
7月末开播的《你好,儿科医生》,
是首部聚焦于儿科医生职业现状的医疗纪录片。
拍摄地湖南省儿童医院,
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儿童全科医院。
从出生,到感冒发烧小病小痛,
再到各种疑难杂症,
每年,超过百万的孩子到此求医,
门诊量高达8000人次/天。
镜头对准了9位中青年儿科医生,
经过3个月24小时无间断地跟踪拍摄,
记录下了在此发生的最真实的人间悲欢。

在ICU里,彭琨医生抱起了被他救治的小婴儿
杨梅雨医生在ICU里给患儿看病
一条连线了导演王运辉,和她聊了聊。
“如果只是去呈现生活本来的苦难,
那并不是我想做的,
我想让大家看见医生的努力和挣扎,
也看到病人和家属超乎想象的坚韧。”
自述   王运辉
编辑   余璇 责编   倪楚娇



与以往的医疗类纪录片相比,《你好,儿科医生》里充满了欢乐和温情,弹幕里甚至常有“哈哈哈”飞过。

大清早,一群小男生把门诊手术室前的走廊挤得水泄不通。
随着一声令下:“把裤子脱下来!”孩子们齐刷刷地扯下了裤子,看起来无比滑稽。然后等医生一一涂完麻药,进入手术室,准备接受包皮手术。
原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丁丁脱帽季”,每到暑假就有成批的男孩子,来做割包皮手术。用“青铜”医生李创业的话来说,那是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场面。

因为是半麻手术,孩子们全程清醒,为了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医生会不断地和孩子们聊天,而孩子们总有各种鬼灵精怪的回答。

“我怕”,“我要死了”,术前紧张无比的孩子们,术后却嘿嘿一笑:“舒服!”
如此欢乐,不仅叫医生们笑得停不下来,欢乐也似乎溢出了屏幕。
 
急诊室里,一个刚缝完针的小朋友,特意回来找到医生,只为说一句“我好爱你哟!”

查出患脂肪肝的小胖墩,一聊到吃就激动地抖起了腿;

切除脊椎里的肿瘤后,重新开始学习舞蹈的小女孩,给医生发来了现场表演……
因为有了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生病的沉重感被冲淡,一切都镀上了一层萌趣。而帮助他们重新恢复健康的人,是那些儿科医生。
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2015年的时候,我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相对应,与全国平均每千人(成人)配备2.06名医师水平相比相去甚远。
到了2019年,儿科医生仍仅占全部医生数量的4.1%,总计约15.5万人。
虽有缓慢增长,但随着二三胎的陆续放开,儿科医生稀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连续几年,人大代表都在提议,要加大医学生在选择儿科上的引导,因为它实在缺口太大。
 
ICU里绽放笑容的小宝宝
夜班多、压力大、医疗纠纷多,难怪圈内有“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调侃。
一方面,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非常考验医生的水平。
另一方面,所谓“病在儿身,痛在娘心”。儿科医生们面对的,不止是患儿,还有六神无主的家长,压力自然骤增。
经过和105位医生一对一的面谈,耗时1年多,《你好,儿科医生》最终记录下了一段医者群像,让人在生死悲欢之中,看到“治愈的力量”。
用纪录片中李医生的一句话,儿科医生治好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段人生,一个家庭。
以下是导演的自述:

 “做了医生,就要争当病人的英雄” 
我是王运辉,是《你好,儿科医生》的导演,也是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
回想起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非常慌张焦虑的。孩子一次小小的头疼脑热,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记得孩子第一次打针,他哭我也哭。所以我一直对给我们帮助的儿科医生颇有好感。
2020年,正好有了拍医疗纪录片的机会,我就立马想到了做儿科医生。

我们有9位主角医生,来自诊量排名前三的科室:大内科、大外科和急诊科。
黄敏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个医生。在耳鼻喉头颈外科,她被大家称作“神奇女侠”,是目前儿童医院做异物取出术做多的医生,有19年工作经验。
她每天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这样的:呛进气管里的糖,被塞到鼻孔里的绿豆,堵住耳朵的小玩具……
最紧急的情况,给她的救命时间只有一分钟,但她总是显得不紧不慢,好像一出场就自带高山流水的古筝背景音乐。
那次,她正在做手术,快收尾的时候,忽然接到通知:一个1岁半的孩子,有异物卡在了支气管里,需要专家抢救。但是孩子在娄底的一家医院,离长沙有一百多公里。 
当时那个孩子几近窒息,已经上了呼吸机,也不具备转院条件。如果医生没有及时赶去,可能熬不过几个小时。

黄敏在“倒计时”中取异物
这个手术的惊险之处有两个。
一是卡住小朋友的异物是熟花生,而花生在X光和CT中都是不显影的,难以定位。
为了节约时间,黄医生选择直接用肉眼定位,只有经验非常老道的医生才敢这么做。最后经过几次争分夺秒的努力,才把花生粒都取了出来,孩子终于脱离危险。 手术台周围站着一圈娄底市医院的医生,都震惊了。
我在现场拍摄的时候,一直不自觉地屏着呼吸,孩子的气管畅通的那一刻,我才大吸了一口气,当时就感觉,医生真的就是患者生命中的英雄。


神经外科医生范双石给患儿做肿瘤手术
看过纪录片的人,会很容易记住神经外科的范双石医生,因为他是湖南省儿童医院里公认的帅哥,也是手艺绝佳的一个青年医生。
神经外科在外科被称作“皇冠上的钻石”,特点就是精巧,常常要锯开头骨,立志要“切割钻石”的范双石,经常会在鸡蛋上练习切割的动作,剥离生鸡蛋的壳,但不能划破那层薄膜。他还会在妻子生日的时候,用鸡蛋壳雕刻她的名字。
有一天半夜,急诊科来了个小小孩,2岁多,被校车刮倒后在地上拖行了大概20米左右。当时孩子的头皮被磨掉了一大块,头骨受损,手上和脚上也有一些擦伤,看起来非常让人心痛。他的爸爸妈妈为了追校车,鞋子都跑掉了,光脚都磨出了泡。 
值班的医生搞不定,就立刻给已经回家的范医生打电话,来给孩子做清创缝合手术。
只见范医生小心地一点点把伤口清洗干净,再细致地用周围的皮肤将孩子头部的缺损部分缝合起来,全程只用了半个小时。
当天范医生已经做了7台手术,这是第8台。手术结束的时候,已经3点多,他就在休息室躺了一会,天亮了接着上班。 

范医生在天台“树洞”自我修复
 医学不是神学,它并非无所不能 
但医生未必永远能解决患者的问题,因为医学是有边界的。有时,范双石也只能听天由命。 
那是一个脑部血管畸形的婴孩,出血的部位在脑干,那里是中枢神经,也是医学的禁区,加上当时孩子的颅压非常高,几乎没有治疗的可能性,只能选择放弃手术。
当孩子的家长签完“放弃手术治疗”的协议后,范医生忽然走出诊室,我们一路跟着他,看到了平时家属、患者看不到的细节。
范医生去了趟ICU,看了看那个孩子,然后又上楼到了天台。在电梯里,他和我们说:“不要拍了”。看得出他非常难过,他在天台上静静地待了几分钟,看着远方,来回踱步。 
在一个年就诊量100万的儿童医院,天台是唯一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

刚下手术台的李勇医生
在手术室外靠着墙坐下休息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故事,差一点被删掉,因为它既没有拍到抢救的画面,也没有拍到患者,但它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故事。
普外科医生李勇,是一个光头,日常表现有点“直男”,小朋友都很怕他。有一天,他接到怀化医院打来的电话,有一个爆发急性心肌炎的孩子,等着救命。 
急性心肌炎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急症,如果能及时用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膜肺”),就有生的希望。 
怀化离长沙很远,快400公里的路程,开车要大半天时间。
救援团队兵分两路,救护车运送ECMO的仪器,李勇和其他两个医生则坐更快的高铁,先去进行急救。

一路飞奔着搭高铁去急救的李医生
李勇医生当时还是信心满满的,在高铁站一路飞奔,又不断地让同事给对方医院打电话确认孩子的情况。结果在半途中,对方来消息说,孩子心脏复苏也按不回来了,已经离开了。 
中途下车后,我们在高铁站的椅子上坐了一会儿。李医生半天就说出了一句:“如果这个孩子在我们医院,在我身边,我一定不会让她离去。”虽然他平时看上去很“钢铁直男”,但那一瞬间流露出的脆弱和柔软,特别打动我。 
这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趟,可能在离去的时候,她都不知道曾经有几个医生,几个陌生人,发疯一样地在高铁站奔跑,想要去救她。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会很感慨。 

“无坚不摧”的杨医生
 医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说医生的职责是疗愈病患,疗愈心灵,我们会忘记这身白色的衣服下面,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普通人。 
在重症ICU,有一位号称“无坚不摧杨医生”的杨梅雨,工作很专业,也很拼命,她每天5:00还会去健身房撸铁。 
但这位无坚不摧的杨医生,却很怕坐急诊夜班。每次值班,她都要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深呼吸一阵,然后再去诊室,哪怕自己已经是个工作了十六七年的老医生。
医生们就像是黑暗中的一艘诺亚方舟,所有寻求帮助的人都到了这里。 杨医生说,她害怕被那么多人依靠的感觉。但我觉得,正是因为她对这个职业有情怀,有责任感,才会有这样的一种恐慌。 

通知完患儿可以出院后
赵医生欢快地跑回了诊室
耳鼻喉科的赵医生,她语速很快,性格耿直,有时甚至因为讲话不会绕弯而被病人投诉。
但我清楚地记得,她在通知自己治好的某个患儿可以出院后,是一蹦一跳地跑回诊室里去的,就像一个少女。
那个一蹦一跳的背影,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脑子里。 

默默等待患儿的妈妈释放情绪的涂医生
泌尿外科的涂磊医生,已经工作了12年,但他依然害怕去找家长宣判孩子的病情。 
每次切除孩子身上的肿瘤,等待病理报告的时候,他都很紧张。“每一次的宣判,都像是在宣判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命运,压力非常大。” 

爱上了彭琨叔叔的小朋友
还有新生儿科的医生彭琨,他很喜欢画画,其实他画画就是为了哄孩子开心。
他会画小猪佩奇,后来小朋友说,我们现在不喜欢小猪佩奇了,喜欢公主,他就画公主。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又和他说,我们现在喜欢的是奥特曼,他就又去学画奥特曼。
有一个小朋友,大概4、5岁,就是因为彭医生在处理伤口的时候,用了一个小小的“技法”,无声无息地就把伤口缝合了。接着打破伤风的时候,他一定要彭医生给他打针,因为他笃定叔叔打针是一定不痛的。 
当时彭琨笑得很灿烂,那一晚,他被这个天真的孩子给治愈了。


天真烂漫的煜宝很招人喜欢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除了这些可爱的医生以外,我们也在医院见证了普通人身上的力量,那些父母的努力坚持和无条件的付出,其实就在点点滴滴的地方,只是平时不太注意到。
我非常欣赏煜宝的爸爸妈妈。她是一个狭颅症的患儿,2岁就已经动了5次手术,最后一次,医生要把她的颅骨切割成大大小小的20块。任何一个普通人听了,都会觉得难以忍受。 
但你和这个孩子打交道时会发现,她非常得活泼开朗。煜宝的父母,绝对是给予了孩子满满的爱和关照。因此,她的内心才会对这个世界有着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煜宝妈妈的21本日记
对医生了解孩子的病情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她的妈妈拿出了21本日记给医生看,上面写着煜宝从确诊先天性多发畸形开始,每天吃喝拉撒的一些细节。一笔一画之间,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心。 

煜宝爸爸的心里话
也是一位普通父亲的心声
而煜宝的父亲,一个普通乡村教师,他会说:“没关系,我不怕孩子智力有问题,我就把她2岁8个月的孩子,当成1岁多来带,慢慢来就是了。我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疼。” 当时我立马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记得那天煜宝进手术室,她妈妈说了一句:“你一定健康地回来!”那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她的语气很有力量,很打动我。 
原来当苦难和意外来临的时候,普通人也是很有力量的,他们身上所爆发出来的这种力量和担当,是远远超出我们日常预想的。 
哪怕煜宝这个孩子抓了一手命运最烂的牌,因为她父母的态度,可以想象她的未来还是会遍撒阳光。
这个故事我常常想起里尔克的那句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拍摄花絮
 那些碍于篇幅,被删去的故事 
整部片子,我们大量采用了无干扰的隐蔽拍摄方式,就是希望能拍下真实的人间世。我们记录下的每一个故事,也都是自然发生的,并没有额外添加的部分。 
唯一干预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对于故事的选择,我们过滤了那些太过苦难和无常的部分,更多地保留了普通人那种坚韧和乐观的态度。 
当然也有遗憾,一共记录了90多个故事,限于篇幅和其他原因,只呈现了30个左右。 
我记得有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特别可爱,因为总是摔跤来看急诊。拍了片子以后,医生说是脑瘤。孩子天真地指着片子问:“这是什么?”妈妈就开始流泪。
一个外卖小哥,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天,一个小朋友撞到了他的电动车,受伤了。他就一直陪着那个孩子没有走,他说,他想起了自己在老家的弟弟。 
还有一位农村来的爸爸,他害怕孩子动手术无血可用,就想着去献血,但因为陪床熬了几天夜,指数不达标,没有献成。他回来告诉妻子,妻子哭了,他就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卫生纸,去擦她的眼泪。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虽然没有播出,却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半夜,妈妈抱着因打鼾而无法入睡的患儿在走廊踱步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以事业为重,常常忽略身边的人和事,比如爱情、亲情、健康。拍完这部纪录片,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现在,如果每天能抽出时间陪孩子去上学,我就觉得是莫大的幸福。 

纪录片图片来自《你好,儿科医生》,
部分由王运辉提供,均已获得授权


文章已获“一条”(ID:yitiaotv)授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一条
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
6366篇原创内容
责任编辑:Deb
商务合作:2777140739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