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公共艺术的历史意义
发布于 2021-09-24 11:40
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的抗战纪念地纷纷举行了纪念活动。9月18日当天全国许多城市鸣响了警笛,这是警醒我们每一个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上弹孔累累的台历石碑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情境雕塑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胜利广场草坪上的《无名英雄纪念碑》间,流连的人们攒攒流动,敬献鲜花,以铭记历史。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无名英雄纪念碑》前献花
纪念性公共艺术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表现历史,这些创作题材或是纪念某场战役的胜利,或是表现英雄的丰功伟绩,或是揭露恐怖组织的罪恶行径,或表达人们对和平的美好愿景,不论是何种题材,这些纪念性公共艺术都向公众暗示当今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
同样是纪念铁托元帅的纪念雕像,在不同艺术家的不同表现方式的呈现中,都将铁托元帅的性格表达的淋漓尽致,足见创作语言的丰富性。
南苏拉夫雕塑家弗拉涅·科尔什尼奇 《铁托元帅纪念像》(左图) 南斯拉夫雕塑家奥古斯丁基奇 《铁托像》(右图)
南苏拉夫雕塑家弗拉涅·科尔什尼奇在1964年创作的《铁托元帅纪念像》,造型简练明快,整体感极强,铁托的外形仅用了几条接近直线的边线勾勒,几乎都是平直的大面塑造而成,简单的块面关系传达了人物的昂然性格以及英雄气概和统帅的气质。而南斯拉夫另一位雕塑家奥古斯丁基奇为铁托塑造的青铜像,写实手法也非常精彩,丝毫不减伟人风度。
战地艺术家弗里克斯•德沃尔登《硫磺岛战争纪念碑》
坐落在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的《硫磺岛战争纪念碑》的作者是二战期间一名战地艺术家弗里克斯•德沃尔登。这座纪念碑是一座高约10米的6人铜像,描述了战士们将美国国旗插入脚下黑色花岗岩上的那一刻。
摄影: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
雕像以1944年2月12日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在日本曾经占领的硫磺岛上拍的一张升起美国国旗的照片为蓝本,用以纪念二战后期发生在硫磺岛上的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具象雕像的铜绿与海军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选用与硫磺岛黑色火山灰相似的黑色瑞典花岗岩作为雕像基座,也显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雕塑家奥西普•扎德金 《被毁灭的城市纪念碑》
1940年德国发动入侵西欧的战争时,突袭了鹿特丹这个历史悠久的海港城市。狂轰乱炸后,荷兰人民世世代代勤劳建成的一切变成了废墟,短短几天,荷兰就落入了德国人手中。《被毁灭的城市纪念碑》位于鹿特丹港入口处,作者是雕塑家奥西普•扎德金。从那沉稳的基座上,立起一个高举双臂、昂首向天而啸的巨大人像。
《被毁灭的城市纪念碑》局部
那极度夸张的又长又大的手臂,那大幅度的肢体变化,那掏空的胸腔,那变形的面孔,都以激情洋溢的方式,宣泄着受难者的痛苦和悲愤,幸存者的抗争和期望,感化着从此处经过的每一位观众,使人产生思想共鸣。
苏联著名雕塑家武切季奇 《祖国,母亲》
由苏联著名雕塑家武切季奇主持设计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大型纪念碑的主体像《祖国,母亲》建立在当年的主战场玛玛耶夫山岗的最高点。
“母亲”高举利剑、昂然挺立,号召苏联的子民拿起武器,保卫斯大林格勒!这里的“母亲”具有国家的象征意义,雕像从脚到头顶高达42米,连同举过头顶的长剑共高84米,加上底座总高101米,气势磅礴足以令人敬畏。
华裔建筑师林璎 《越战纪念碑》
邻近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一座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的构筑物就是由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以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士兵和将官。
《越战纪念碑》
在这里,地球仿佛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雕塑家余积勇 《五卅运动纪念碑》鸟瞰
在上海市的坐标原点——国际饭店,当你倚窗东望,可以看到雕塑家余积勇创作的《五卅运动纪念碑》大型组雕静静地矗立,银色的纪念碑定格下发生在96年前的那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震惊中外的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纪念碑——前赴后继》圆雕
在陈云的题词墙前是一座青铜浇铸的圆雕《前赴后继》,表现了千千万万个在黎明前倒下的先烈的缩影。那位满腔悲愤怀抱着倒下战友的身躯欲冲向前决一死战的战士,他在大声疾呼,似乎要告诉人们,千万别忘了这些在腥风血雨中战斗的勇士。铜质材料所具有的沉重的分量感,象征了历史的浓缩、积淀,加强了整件作品的悲剧性,体现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
《五卅运动纪念碑——前赴后继》圆雕
《五卅运动纪念碑——前赴后继》圆雕局部
作者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保留了人体基本结构,运用立体主义块面分析处理,将人物形象还原成强有力的几何块状体,然后把这些基本形体进行错位、重叠、排列、对比等各种组合,形成一种从视觉均衡到视觉运动的复杂的能量转换和释放过程,产生一种紧张的思索和询问,并赋予作品以强劲的生命力和永恒的精神。
雕塑家贺中令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雕塑家贺中令创作设计的《九•一八纪念碑》,建于1991年,坐落在沈阳市东北望花立交桥旁一块开阔地上,它不仅是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公共艺术,也是一座巨型建筑。它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史的博物馆,它是一座记录庄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丰碑。整个作品是一本打开的、标明特定日期的台历,上面赫然镌刻着一个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记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战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的中国国难日,也是中国人民没齿难忘的国耻日。花岗岩材质的表面布满弹痕,让人刻骨铭心。其内部则是详尽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现代化展览馆,艺术性与实用性、公共艺术作品与建筑恰如其分的协调一体,展现出建筑美以外的人性魅力。
进入21世纪,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公共艺术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使纪念性公共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地与建筑、景观相融合,打破了公共艺术的壁垒,走向更开放、融合、多元的万象之路。
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 《倒影缺失》
2001年9月11日,一个让本世纪人铭记的日子。“9·11”事件给美国民众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特别是那些遇难者的家属。这一恐怖袭击事件已经成为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病。时隔4年之后,2004年1月,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的作品《倒影缺失》从63个国家的5000多份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纪念这起灾难的最终方案。2011年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整个纪念馆占地32368 平方米,将双子塔留下的大坑建成6 米深、各占地4000 平方米的方形水池,其四周的人工瀑布最终汇入池中央的深渊。用四起的水声遮蔽闹市区的喧嚣,而瀑布则能过滤外部强烈的光线。
池边的斜坡通往纪念馆内。越往里走,瀑布声越大。到达最底部时,参观者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层轻薄的水帘后,面对一个巨大的水池。四周的墙壁刻满“9·11”恐怖袭击和1993 年2 月26 日世贸中心爆炸案的2979 名死难者姓名,庄重的氛围让人强烈感受到对逝者的怀念和重生的希望。
另一位设计师沃克在方案的文字稿中写道:“纪念馆广场是个过渡空间,它属于纪念馆也属于这个城市。广场位于街道边,是所有纽约人休憩的场所。我们不想让它和城市其他部分隔绝开来,而是要与城市融为一体。”
建筑师Gaeta Springall Arquitectos《墨西哥暴力受害者纪念碑》
在墨西哥城最重要的查普尔特佩克公园中的《墨西哥暴力受害者纪念碑》,人们能在这里找到对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墨西哥社会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暴力曾带来的开放性伤口。对此,设计者设计了一个开放的项目,面对城市和公民开放,将项目与城市及公民强烈的联系起来。
纪念碑一改通常的设计,采用碑林的形式将70座碑体散置在开放式的不规则形状的喷泉周围、穿插在树林之间。碑体通过高矮的变化以及纵向和横向的排列,来表现冲突性:暴力。
无论碑体表面生锈或是如镜般光洁,都从不同方面展示出我们可能会迷失,充实或多角度的人生。锈迹斑斑的耐候钢板代表着时间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标志和伤痕,镜面不锈钢用于反射和镜像人们、树木和空间中央的水,表现了生命的不同层面。水意味着生命,水能够净化和治愈我们的灵魂。
雕塑家余积勇《历史涟漪》
淞沪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缩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上海抗战历史主要纪念基地。在纪念公园的胜利广场上由雕塑家余积勇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高度结合的《历史涟漪》,是历史场景到艺术精神的飞跃,提升了主题性公共艺术巨大的历史正能量。
《无名英雄纪念碑》
纪念广场上,以长明火为圆心的《历史涟漪》,由无数个同心圆组成,通过有节奏的切割,向外延伸和扩展……荡漾着观众的心灵,经历岁月的洗礼、交融、绽放……广场地面镶嵌着青铜浮雕,镌刻着淞沪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场景和叙事……硬质的广场铺地和软质的芳草坡地展示的花岗岩和镜面不锈钢构成的《无名英雄纪念碑》,突破了历史的厚重边界,将观众的目光引向耸入云霄的《抗战纪念塔》,英雄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升华。
澳大利亚UAP工作室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
昆士兰警察纪念碑位于布里斯班植物园中,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瞻仰、认同和纪念牺牲警察的空间。纪念碑由五个折叠拱门组成,鼓励游客在其中行走,探寻不同的视角和衬托远处的绿色景观。
纪念碑形象参考澳大利亚警队的方格丝带,碑上设有刻有名字的铭牌,永久铭记那些为社会服务而牺牲的生命。纪念碑由UAP的布里斯班工作室制造,在植物园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怀念与沉思氛围。
荷兰艺术家达恩·罗斯加德 《生命之光》
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荷兰艺术家达恩·罗斯加德创作了《LEVENSLICHT》这件作品。整件作品由104,000颗发光石头组成,象征着104,000名荷兰大屠杀的受害者,石头间隔几秒钟发光一次,就像生命在呼吸。
公共艺术的纪念性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作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情感的艺术,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生活的变化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公共艺术试图以更易接受的形式语言呈现和传达纪念的意义,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它的纪念性。
一座座震撼人心的纪念性公共艺术景观,提醒着人类铭记惨痛的历史,也彰显了人们共同的和平祈愿。
愿人类家园,走向和平!
End
征稿 | 合作 | 交流 | 分享
联系方式
责任编辑:强化莹 13166211155
(同微信)
邮箱:sealineart@163.com
Artdayu
艺术,
让生活更美好!
sealineart@163.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