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常态课)

发布于 2021-09-24 12: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常态课)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本课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对照注释解决读音,理解难点。

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师:这么快就读完了啊,哪位同学来读一遍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读音和朗读节奏是不是正确?

1:朗读诗歌。(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诗歌朗读节奏准确。题目断句有些模糊)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他在读这首诗的题目的时候有点别扭。我们一起来看注释①,王昌龄是唐代一位诗人,左迁,是降职,龙标是个地名。断句的基本原则就是断句不断义,不能把意思紧密结合的词语断开。那这个题目的正确读法就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起来读一下。

生:读题目(没有听到读断的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我们熟悉的一位诗人——

生(群答):李白!

师:同学们小学学过他的哪些诗?

2(不用起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那是《静夜思》。(与生一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

3(坐着喊):《赠汪伦》!

师(示意大家一起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

4(坐着喊):《望庐山瀑布》!

师(示意大家一起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

5:《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生同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轻按制止了背诵热情高涨的学生们):李白留下这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称号是什么,哪位同学知道?

6:诗仙。

师:不错,那他为什么被称作“诗仙”,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吗?

7:因为他的诗歌中幻,幻(声音低下去,小声嘟哝)。老师,具体名词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是贺知章向大家推荐了李白。

师:说不上来了?不要紧,看得出来你是读到过相关资料的。贺知章是对李白有知遇之恩。哪位同学帮帮他?

8:因为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师:哇,这么厉害!小王同学的阅读积累真是值得大家追赶啊。浪漫主义是一个来自西方文学评论的术语,指的是作品富于想象和联想,多用夸张等修辞方法,具体到李白的诗歌中,他还大量写了求仙访道的内容。那么咱们正在读的这首诗是怎样体现李白的“诗仙”风采的呢?把你的想法先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讨论声音渐小,学生陆续坐好)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想法了,谁来说一下你的看法?

9:我认为诗歌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明月当作人来写,可以带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这两句太有想象力了!

师:我认为你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想象力,也很厉害。

10:老师,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诗人能够把对友人的关心和同情、思念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情想象成可以跟着明月一起送到友人身边,好像这些感情能够像行李似的运走,这点也体现了李白强大的想象力。

师:哦——真有道理!同学们理解他的想法了吗。这两位同学不仅理解了这首诗中李白的浪漫主义,还准确把握了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是诗人表达的中心思想。我们大家一起来说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生(纷纷地):思念、关切、同情。

师:注意笔记。那这后两句就体现了诗歌主旨,前两句还有什么作用?

11:第一句“杨花落尽”,表明时间是春天快过完了,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

师:你没有提“子规啼”啊(笑),大家一起看注释,子规就是布谷鸟,又称“杜鹃”,子规叫了就到了春末夏初时节。同学们有听过布谷鸟叫的吗?(没人举手)现在是比较少听到了,但我今年在石河岸边还真听到一次。(模仿)“布谷-布谷-”(有部分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子规这种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比较伤感的形象。有同学知道它的典故吗?

有学生(很小声说):杜鹃啼血。

师:非常好!这第一句写景,交代了时间,也渲染了伤感的氛围。那第二句呢?

12:第二句叙事。

师:对啊,这句叙事,扣题。整首诗歌如果说有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思念,你认为是哪个字呢?组内讨论一下。

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13:老师我认为是“愁心”的“愁”,在这里指的就是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同情。

14: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直”能有这个效果。“直”的意思是一直跟着,不离开。

师:这两位同学真的对语言很敏感。能够从一个字中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觉得都很有道理。但我个人也认为这个“直”字更有表现力。但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啊。这里咱们就不统一答案了。

     这节课同学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把这首诗赏析的如此透彻,你们都很棒!下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