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拯救你的“无力感”吗?做到以下三点即可

发布于 2021-09-24 11:56

你是否有过如下的经历?

因原本的计划被打乱,无法完成计划之内的事情,这时候哪怕一些很小的事情都会让你暴跳如雷。

自认为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被你做得一塌糊涂,瞬间开始进入了无限的自我怀疑的漩涡。

“今日事,今日毕”已经在心底默念无数次,夜深人静还在安慰自己“再过5分钟就去做”。过后又无比的自责,时间总是在悔恨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什么是“无力感”

相信大家都有过无力感,真切的感知过。那究竟什么是无力感呢?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感受呢?

“无力感”在心理学的术语中叫“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无力感产生的同时,种种负面的情绪也会奔涌而至,例如挫败感、自责、内疚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的“掌控”自我,远离绝望的境地,就应该学会客观的分析自己产生这些情绪的内在原因。

如何“拯救”?

1.尝试做一个真正“不完美”的人

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潜在的完美主义者,尤其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实中,很多时候不得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唯有这样,才能在职场脱颖而出;才能在家庭中有话语权;才能在众多的追求者中独一无二。可有时候在追求完美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所处的这张关系大网,身边的资源以及自身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的位置,都会成为我们追求完美的限制条件。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你渐渐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极度害怕失败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怕被批评,被嘲笑,甚至被指责;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这样往复循环,你开始会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放弃开始。或许很简单的事情,你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那后面的人生难道就在这样的不断后悔和反复的自责中度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何不试着做个“不完美”的人,凡事能够合理评估和判断。制定自己能够做到的目标和计划,让自己的生活和情绪逐渐回归正轨。世间百态,有很多无法控制和预料的事情,做好力所能及的,难道就没有成就感吗?

2.远离让你充满负能量的人

时代变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需要学会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空间。如果一个人凡事打击你,时刻批评和指责你。那就尽快逃离他,无论你与多喜欢他,也无论他是否是你最重要的人之一。因为他会让你彻底陷入负能量的深渊,一但陷入这样的境地,后面的人生大概率也会很痛苦。

昨天一位很久都不联系的中学同学突然找到了我,可能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是相互寒暄,并没聊一些实质性的内容。几分钟后,她发来很长的一段文字,我读完之后觉得她太辛苦、累到极致。后面再跟她聊的时候,了解到她现在的生活很艰难,丈夫时刻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打击她,不认同她。面对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否定,她已经无法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在我跟她聊天的过程中,只要有关自己的事情,她都会还不犹豫的批评、自责、不自信;我没有看到一个正面的自我评价的词语,让我不寒而栗。源源不断的负能量,竟能将一个正常人摧毁至此。经过多番考量,她果断离开,总算是开始了一趟自我治疗漫长旅程。

所以,远离让你充满负能量的人,就是自我疗愈的开始,也是让“无力感”逐渐递减的开端。

3.学会客观的评价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试着掌控和评价他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对孩子经常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对爱人说“为什么你不能按照我需要的方式来爱我”。如果达不到我们的期望,有一部分人就会“内伤”,甚至自暴自弃。这不正说明我们没有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吗?最后伤人伤己。

追求自我,是每一个人的目标。物极必反,盈满则亏的道理我们都懂。职场达人,不仅在工作中突出,而且在人尽关系的处理上也游刃有余,我想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既能自信满满,又能不妄自菲薄。“无力感”就不会产生,也就不会走向情绪负循环。

最后,愿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阳光,心中有光,走到哪里都是艳阳天。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