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烛之武退秦师》
发布于 2021-09-24 12:36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述了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巧妙化解外交危机的故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儒家经典称为“经”,给儒家经典做解释的著作就叫“传”。
《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和解说《春秋》的《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作“春秋三传”。
《左传》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春秋》的记事为纲,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一共255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件。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倡优,也有役人、盗贼、侠客等。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常常寥寥几句,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春秋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面貌。所以有人评价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烛之武退秦师》相关背景
“以其无礼于晋”——公元前637年,重耳经过郑国,郑文公对重耳不加礼遇。
“且贰于楚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在城濮发动战争,郑国因为是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曾无礼于重耳,所以背弃晋国帮助楚国。结果楚国战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去请罪讲和。“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仅相隔一年,所以这次秦晋围郑不过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派兵送晋惠公夷吾回国即位。晋惠公本答应割让晋国河东之地给秦国,但是晋惠公即位后却对割让土地一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到秦国去,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自答应割让为由而违背盟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人送重耳返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易读错的字音。
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亡郑以陪(péi)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第一段:重点字词——以、于、贰、军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这一段一共就25个字,写了什么内容?
秦、晋围郑或者:大军压境,小国告急。
这一段对于“烛之武退秦师”有什么作用呢?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从第一段你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同时也能理解“春秋无义战”的历史了吧?
第二段:重点字词——辞、子、是、许、之、也已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临危受命”或者“郑文公诚心悔过,烛之武大义受命”
《左传》以叙事简洁著称,这一段为什么不直接写烛之武“许之”,而要先写烛之武推辞不受命?
塑造烛之武的鲜活形象。
他不是个一出场就很高大的英雄,他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出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屈和牢骚。
补充:为什么佚之狐用“师必退”来肯定烛之武的才能,而烛之武却不得重用呢?根据冯梦龙编的《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迁,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 ,在晋、秦围郑的时候,他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他在圉正任上换了三代君王,竟然没有一个君王赏识他。所以他有牢骚很正常。他最终受命也表现出他放下个人计较,顾全大局。
面对一个牢骚满腹的臣下,郑伯又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呢?
郑伯没有安慰烛之武,也没有给他加官进爵,做出种种承诺,郑伯知道,像烛之武这样的“士”,看重尊严。这时的牢骚不过是借以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
因此,郑伯先“动之以情”,表现得大度宽容而又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样的屈尊自责,让烛之武得到了尊重;
接着,郑伯就“晓之以理”,点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是以国家大义警醒他。果然,烛之武“许之”,也就是答应了郑伯出使秦营。这“许之”两个字才凸显出烛之武深明大义,是个爱国志士。”
第三段:重点字词——缒、亡、鄙、远、东道主、行李、共、济、夫、封、阙、唯、乏困。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技巧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都城,连城门也无法打开了。这句话与佚之狐所说的“国危矣”呼应,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烛之武的说辞虽只有120余字,却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细细分析,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可谓“以退为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相当含蓄而谨慎的,他不能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松散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个国家这一事实。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亡郑陪邻,这是“言说利害,以害动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放弃攻打郑国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前一句话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句话就是用“存郑利秦”的美好愿景来“以利诱秦”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会引起秦穆公的反感。毕竟,秦穆公与晋文公有非同寻常的姻亲关系。所以,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说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打郑国还是友好郑国,秦穆公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去挑明晋国曾对秦国做出过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事情。烛之武委婉地提醒秦穆公:“难道您好了伤疤忘了疼吗?” 这样就达到了“责晋不义”“以史间秦”的效果。你看,秦穆公听到这儿,旧恨上心头,哪里还有姻亲之谊?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又从历史说回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贪得无厌的本心,让秦穆公意识到本国利益受损的危险,这种旁敲侧击的方法让秦穆公打定与晋国决裂的主意。所以当烛之武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时,秦穆公不禁“说”,因为烛之武根本没有求他不要攻打郑国,反而处处为秦国利益考虑,所以秦穆公放下了所有的顾虑,最终决定退兵,而且留下兵力,帮助郑国防守以备晋军来袭。
总结烛之武这段120余字说辞的艺术技巧:
(1)善于揣摩心理——摆正弱国使者的心态,虽谦而不卑;把握谈话切入的角度,秦为谋求利益而来,烛之武就在利益中陈说危害。言语中处处为秦打算,实际上时时为郑着想。
(2)善于分析利弊——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所说: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为离。……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意思是——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实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所诱惑,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3)善于利用矛盾——从现实的秦晋利害到历史的积怨,从眼前的纷争说到未来的愿景,从现有的事实说到没有的可能,烛之武能成功瓦解秦晋联盟,就在于他洞察了秦晋在利益层面是有矛盾的,各谋其利,各求霸业,这不能不让秦穆公静心聆听、认真权衡!
(4)讲究语言艺术——烛之武虽有求于人,但却谦而不卑,“敢以烦执事”说得多么谦和;虽极尽挑拨,却淡定从容,“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这话说得多么体贴;你不妨品味一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明明秦晋同是诸侯国,在爵位上晋国是“侯”、秦国是“伯”,秦还不如晋,但是一个“赐”字,一下子就抬高了秦穆公的地位,他的心理多么舒坦啊。再请你品味一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肆”,这个字本就含有“极力”“放纵”的意思,一字有千钧之力,生动地将晋的贪婪表现出来。
《东周列国志》中借用佚之狐对烛之武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正可谓“一言之辞,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第四段:重点字词——请、微、夫、因、敝、与、其、知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尾声——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左传》叙事技巧管窥
“左氏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固不待言,乃其妙尤在无字句处。”
① 人物个性之鲜明佚之狐识人之明 郑文公致歉的诚恳烛之武临危受命的担当、“夜缒而出”的勇敢、巧言退敌的智谋秦穆公留兵防守的周密、晋文公遭遇背叛的隐忍
② 论辩艺术之高超
③ 叙事情节之起伏秦晋围郑之严峻——国家危难之转机——情有可原之拒绝——大义面前之许允——临危受命之巧辞——惨遭背叛之冷静(一石二鸟之巧妙)
④ 情节前后之照应伏笔:第一段交待出兵理由,暗示秦郑没有积怨,只有利益诉求,因而为烛之武游说找到了切入点。第一段交待秦晋分兵围郑,看似形势危急,实则为烛之武游说留下了可乘之机。
照应:“夜缒而出”与“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呼应。
暗示:“朝济而夕设版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表明了秦晋貌合神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