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人民日报的12个素材教你写作文(四)

发布于 2021-09-24 15:41

阿轲语文情报局
一个语文星球,欢迎光临
4篇原创内容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教你写作文

 

01 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02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03 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04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05 小皮箱见证家风传承

06 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07 热词背后是充满生机的生活

08 金色盾牌 热血铸就

09 匠心聚 百业兴

10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何以“出圈”?

11 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12 老字号如何拥抱“Z世代”?

 

09

开头列举数据 结尾提出号召

匠心聚 百业兴

人民日报评论部

 

开头:0.000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1/125。然而,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如此细微的加工公差。这样的高精度,出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之手。如此极限的精度,源于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源于他“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一片匠心。

 

解读:由精细的数据迅速抓住读者眼球,引出文章主题——工匠精神。

 

结尾:迈步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工匠精神。匠心聚,百业兴。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我们必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解读:对青年提出号召,言有尽而意无穷。

 

 

10

开头排比举例 结尾启迪思考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何以“出圈”?

郭冠华

 

开头:“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已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入荧屏、走入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解读:列举典型的博物馆“出圈”事件,迅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结尾:从《故宫日历》成为“网红”到《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和三星堆的“出圈”,每一年,博物馆和公众似乎又走近了一些。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出圈”之后的路该如何走,怎样让传统接续未来,期待从业者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抵达公众。

 

解读:总结全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1

开头细节描写 结尾强调论点

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周珊珊

 

开头:电台开关和调节旋钮锈迹斑斑,变压器和线圈等零件布满尘垢……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部电台。作为红一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它在多次战役中屡建奇功,见证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解读:开篇用细节描写刻画电台,代入感十足,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结尾:追忆红色电波,我们应当铭记:无数革命战士,对党忠诚、牢记使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当前,我国通信事业不断发展,“嘀嗒”的发报声已经远去,旧设备已不再适用,但“半部电台”所承载着的忠诚与担当历久弥新,它将继续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激励人们不断向前。

 

解读:收束全篇,指出追忆红色电波的重要价值。

 

 

12

开篇联系热点 结尾提出建议

老字号如何拥抱“Z世代”?

林丽鹂

 

开头:荣宝斋的自来水毛笔,同仁堂的阿胶面膜,五芳斋的王者荣耀联名款粽子礼盒,内联升的手工汉服鞋……正在进行的“618”电商大促中,老字号强势崛起,刮起一股“国潮”风。

 

解读:开篇列举老字号的“国潮”,接地气的同时又迅速抓住了读者眼球。

 

结尾: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有强大购买力,消费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内消费市场给老字号们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老字号曾经也是新品牌,是创新者和破局者。老字号不能吃老本,而是要在恪守工匠品质、优质服务、诚信经营、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激活自身的商业创新力,才能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乘势而上,不仅不被淘汰,反而越做越强,成为消费升级大潮中的一支生力军。

 

解读:分析时代背景,提出整体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