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可以用「奇妙」来形容的电影节,都与城市有着紧密关联,以至于人们很难想象,如果电影节从这些城市消失,当地还能留下什么。没有了戛纳电影节,戛纳就只是一个几万人的海滨小镇,名气还不如科西嘉岛大;有了洛迦诺电影节,这座小城才跻身世界舞台。同样地,坐落于西宁的 FIRST 青年影展(以下简称 FIRST)走过了 15 年,从籍籍无名,到成为华语电影的人嘉年华,FIRST 赋予了西宁更多元的气质和更神奇的吸引力。
今年,FIRST 把这份「神奇」带到了成都。FIRST 惊喜影展(以下简称惊喜影展)作为 FIRST 展的平行影展,于 2021 年 9 月 20 日至 26 日在成都举办。它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 曹保平担任荣誉主席,周冬雨担任惊喜导师,李易峰、饶晓志担任惊喜大使。但在祝福惊喜影展的同时,我们也带着困惑:FIRST 刚立稳脚跟,为何又匆匆开辟战场?为何聚焦的是类型片?事实上,国内的电影节和影展数量并不少,但大多很难进入公众视野。如导演谢飞在接受《T》中文版采访时表示,「电影节要有个性才能够发展得好」。缺乏必要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电影节,往往难以为继。哪怕影迷对 FIRST 的招牌自带滤镜,也不意味着他们将毫无异议地接受一个全新的平行影展。作为国内唯一专注于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的影展,FIRST 这样自我描述:「是处女作,是竞技场,是实验室,是青年电影文化的集散地,以电影节竞赛形态淘洗、推选冒险家、狂热派和顽固分子。」影迷也已经总结出一套标签,如年轻、先锋、文艺等,其中掺杂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种不满、对新生力量的等待以及对突破外在桎梏的期许。但 FIRST 一直有更大的愿景。它的自我定位是「电影节形态服务平台」。它不排斥商业,相反,FIRST 在试图搭建导演、项目与资金、市场、行业间的桥梁。所以除竞赛单元外,FIRST 拓展出了更丰富的版块,如训练营、创投会、实验室。按照组委会的说法,这是「在市场与艺术端口的交汇中提供创作者前行的船桨,期待每一个故事或缘起于 FIRST,却不止步于 FIRST」。不过,FIRST 的拓展,还是有它的局限性。一方面,文艺标签既成就了 FIRST,也带来了某种「限制」。FIRST 首席运营官高一天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在西宁其实是不太讨论类型的,讨论的更多的是作者性、是美学拓展、是电影的创造力 …… 类型片所包含的工业标准,可能就和 FIRST 保有的标签有所偏移。」(中)会面临不少困惑、困难。比如随着电影制作成本增加,制作的前后端与过去的模式很不一样,需要更多工业力量的介入,这个时候他 / 她实际上是需要电影节展作为推手(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创立一个与 FIRST 平行的影展,拓展「文艺」标签之外的可能性的举措 —— 惊喜影展应运而生。它专注于类型片的发掘、探索、呈现,意在有效打通市场、观众和电影人的技巧与经验集合,为类型片开拓一片天地。作为荣誉主席,曹保平毫不掩饰他对惊喜影展的期待:不局限于青年范畴,而是在广阔的类型片领域里航行。为类型片而生的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也不那么普遍。诚如 André Bazin 评价戛纳国际电影节所言:「一座为期两周的现代电影修道院,在这里,有俗气的狂欢和烟花,但更多的是值得清心寡欲欣赏的影片。」世界上绝大多数享有盛誉的 A 类电影节,都带有「清心寡欲」的艺术气质。因为艺术电影是电影艺术的探险者,是电影工业不可或缺的实验室和前沿突破口,它创造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一开始是小众的,但最终却能够为类型片所用,让电影永葆新鲜感和生命力。影迷总是对文艺片抱有玫瑰色的想象。如果文艺片意味着创新和突破,那么类型片意味着规范和依循。观众在影院选择类型片,更多为的是重复既定经验。在很多情况下,类型片与商业片是可以互换的概念。但不少人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误解,即认为类型的就是商业的,商业的就是流水线生产。其实不然。导演忻钰坤告诉《T》中文版:「类型」只是提供了一种叙事「支点」,能提升电影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它尽可能地接触观众,「这些都不影响创作者的表达和主题升华」。不仅如此,类型化还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可供遵循的标准化模式和调动资源的方式,能保证电影的制作水准;类型化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资本与人才的参与欲望。电影是高投资、高风险项目,没有类型化,市场稳定性和风险可控性将不足,整个市场就是脆弱的,缺乏良性发展的动力。所以,真正推动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的,是类型片;好莱坞之所以是世界电影的引擎,就在于它的商业类型片足够多元与成熟。中国无疑是一个电影大国,却很难说是一个电影强国,因为我们的工业化、产业化和类型化严重不足 —— 以及如曹保平所说的,一些「不可见的部分」的不成熟 ——「例如关于类型的经验,关于类型的积累,关于类型的成熟度,它们都会影响到最初端的故事构思以及一个剧本的完成度」。市场对优质的类型片充满渴望,但许多年轻导演不得其门而入。就曹保平的观察,一些年轻导演在第二部作品中尝试类型化创作时,「个人表达、随性的东西更多一点,类型片所需的规范、规律的东西还比较少」。来自 FIRST 创投、实验室和训练营的 3000 多份样本也佐证了这一点。FIRST 发现:75% 的项目具备类型化的基底,再按类型细分,电影节平台的公共培育率仍有待提升;项目开机率在 28% 左右,但仍集中于犯罪、青春、爱情片,类型不够丰富;项目平均孵化时间长,且导演与制作人合作关系的波动较大;青年电影人缺乏成熟制片人或前辈力量的介入与支持 ……换言之,FIRST 的不少项目具备强劲的类型化基底,如今欠缺的是将它们打磨成型和推向市场的渠道。谢飞提到:「FIRST 在西宁时,大奖、主奖还是奖励那些艺术上有创新或者自我的特点多一些的作品。其实每年收到的比较好的类型片也挺多,但有时候你要提倡艺术性,类型可能就重视不够,所以将来有一些片子就放到成都,就两边各有各的任务,毕竟市场也需要年轻人更快地做出好的类型片。」因此,不必担心惊喜影展会否「分裂」FIRST。二者有明显分野,肩负不同的使命,亦有紧密的联系。惊喜影展以类型叙事为引力之虹,鼓励具有成长潜力的新人,校准被忽略的作品,借助市场放映,引导产业链条各环节之间的密切协作。我们不妨将两个影展视为一场接力赛,它们始终在同一个赛道上,只不过位于不同棒次。在今年的惊喜影展上,由栩栩华生旗下的大湾视频和《T》中文版联合发起的「大湾展映计划」(Bayfest)也将作为一个独立单元亮相。当屏幕成为我们的日常,这个时代的影像必然对此有所回应。无论技术如何形塑着我们的观看方式,朴素、诚恳和细腻的影像表达,更准确地说,是反奇观化、反他者化、反消费化的叙事,永远不可替代。创作媒介和工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下渗透,这为每一个人的「发声」提供了基础,而与此同时,依旧有大量的故事 —— 关于美好生活、关于权利与结构、关于往昔与明日,也事关人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单纯 —— 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说文字记录隽永而简练,那么,影像短片则是一种符合当代语境的升华。之所以发起「大湾展映计划」, 既是出于对优秀影像表达的期待,也是出于对创作者的信任。首届「大湾展映计划」将目光聚焦在了女性创作的影像上。世界范围内,女性创作者一直用行动证明着自身的艺术表达优势和商业潜能。但在男性视角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下,她们依然被视为「第二性」。一直以来,《T》中文版都在强调,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源于对「我」的肯定 —— 她的性别身份,从来就不是、也不该是一种前缀。女性的价值实现,与社会格局为其设置的种种约束,必然产生激烈的冲突,也必然能催生令人欣慰的进步。如此波澜壮阔的现实,将由谁记录?由谁呈现?由谁传递?
答案是女性自己。
高一天也表示,首届「大湾展映计划」在短短半年内,征集了 3053 部女性创作者的作品,「这也是一个惊喜」。「我们非常希望在惊喜影展的定位下,能够和『大湾展映计划』联合拓展出一个短片的创作生态。今年是一个官宣之年,它代表着我们会在短片这个创作生态里继续寻找类型短片的发展路径,寻找类型短片创作者的培植渠道。」他说。
而这,也一如 FIRST 自始至终的目标:开辟一亩梦田,建立秩序,种桃种李种春风,静待开花结果。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奢侈实验:它不会马上显现成果,但值得细心呵护、耐心等待。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