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听懂一个词语?《吃鸡蛋》案例细解读
发布于 2021-09-26 12:20
F-IEP个别化家庭康复指导故事分享
妈妈没有着急剥开鸡蛋,而是先和宝宝玩起了鸡蛋。“宝宝,摸一摸,鸡蛋硬硬的,热乎乎的”,妈妈先摸了摸鸡蛋,然后给宝宝摸鸡蛋。之后,妈妈又把鸡蛋放在地上骨碌骨碌地滚动着鸡蛋,“鸡蛋圆圆的,骨碌骨碌,鸡蛋滚起来啦”,小家伙的眼睛一直盯着看,呵呵得笑不停。这一刻,鸡蛋成了好玩的玩具。
在对鸡蛋充分的探索之后,母子俩一起剥起鸡蛋。“妈妈剥鸡蛋,剥掉鸡蛋壳”,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坐在地垫上,妈妈伴随着剥鸡蛋的动作输入着语言。观察到妈妈剥鸡蛋的行为,宝宝伸出食指也剥弄起来,“哦,宝宝剥鸡蛋,剥掉鸡蛋壳,这是鸡蛋壳,轻轻地剥”,不断尝试着剥鸡蛋,宝宝的手指越来越灵活。
“哇,白白的鸡蛋”,小家伙拿起剥好的鸡蛋有滋有味的品尝起来,一会咬一口,一会掰一块,一会捏起掉落的鸡蛋渣,吃的有滋有味。竟然还把地上的蛋壳捡起来放在了碗里,看着这一幕,妈妈立即给予了表扬。
“吃鸡蛋”生活情景,全领域目标分析
身体动作领域——精细动作(抓握、捏)
认知领域——感知觉探索、专注力
语言言语领域——理解“鸡蛋”;仿音“bo”
听觉领域——聆听鸡蛋磕破的声响
社会性及情绪情感——模仿成人的动作、学会等待
故事观察与指导
家庭康复实施要点,F-IEP个别化家庭康复教育指导老师来支招
(1)明确互动步骤,家庭康复步步清晰。
F-IEP个别化家庭康复指导的核心在于指导家长充分利用家庭环境来实施康复,结合丰富的一日生活情景自然融入康复目标。明确亲子互动的步骤,康复目标能更好的实现。结合案例故事,我们来分析妈妈和宝宝互动的整个过程:
听觉优先出示鸡蛋,即鸡蛋未出示先说给宝宝听。
感知觉探索鸡蛋,即视觉观察、触觉触摸等认识鸡蛋。
伴随动作输入语言,即动手剥鸡蛋时和宝宝说话。
品尝鸡蛋,继续语言输入互动。
(2)充分感知觉探索,丰富语言输入。
想一想平时和宝贝“吃鸡蛋”的情景,是不是直接剥掉给宝宝吃?“吃鸡蛋”只是吃鸡蛋?要记得,给宝宝看、摸、滚动鸡蛋的时间进行探索,宝贝对“鸡蛋”会更感兴趣,充分的探索伴随语言的及时输入,可以增加宝贝对“鸡蛋”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0-3岁小龄儿童的记忆还比较弱,侧重对感兴趣事物的记忆,让宝贝觉得活动有趣才能更好的记忆,而记忆和学习的效果又是密切关联的。案例中,妈妈引导宝宝充分的探索鸡蛋:骨碌鸡蛋,观察鸡蛋骨碌骨碌滚动的样子;嗑一嗑鸡蛋,听听鸡蛋磕破的声响;动动小手剥鸡蛋,然后品尝鸡蛋的味道……多种探索方式,鸡蛋俨然成为学习的活玩具,简直又好吃又好玩。
(3)善于观察,把握观察及判断方法。
案例中的重点目标是理解词语“鸡蛋”,判断目标是否达成需掌握判断时机及方法。可以使用听觉优先的技巧,让宝宝听一听,找一找。比如,需要吃鸡蛋时,用“宝宝找鸡蛋/鸡蛋在哪儿呢”等类似的指令来判断宝宝是否理解关键词。
0-3岁小龄宝宝和大龄幼儿的反馈方式有很大区别,尤其小龄的宝贝,当他们还不会表达或者不会指认时很容易被误以为“没听懂”或“不理解”,大人要善于做一个“观察者”,学会观察的方法。小龄宝宝理解词汇常见的几种表现:眼神注视、食指指、听指令拿过来。比如当我们问到“鸡蛋呢”,宝宝的眼睛朝向鸡蛋看了一眼,这就是用眼神注视的方式回应了我们。
(4)重复且丰富的生活体验,促成词汇的理解。
基于加餐环节“吃鸡蛋”的情景,我们发现宝贝理解“鸡蛋”的节奏比较慢,怎样能快一些理解“鸡蛋”这个词语呢?之后围绕“鸡蛋”启发家长想到“买鸡蛋”、“煮鸡蛋”、“蒸鸡蛋”、“早餐吃鸡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真实的生活情景可以重复词语“鸡蛋”太多次,妈妈都带宝贝参与了进来,也是从这时开始,妈妈对家庭生活情景的运用越来越游刃有余。
小龄宝宝认知学习的获得不是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就够了,而是要有丰富的体验才能获得。经历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宝贝对“鸡蛋”这个词语有了大量的聆听经验,我们很快发现宝贝终于理解了“鸡蛋”。每次妈妈给指令,宝贝都能很快去拿鸡蛋,屡试不爽!这成为了妈妈至今最自豪的一件事情~
通过案例的分享,是不是觉得一日生活情景蕴藏着不少康复教育的方法呢?那么,宝宝的“吃鸡蛋”情景,您错过了吗?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26/4_16326321695459998.png)
Family 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