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全国畜牧总站田建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提升机械化水平

发布于 2021-09-26 12:15

9月24日,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举办的全国主要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上,全国畜牧总站牧业生产指导处处长田建华就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

如何认识畜牧业

畜牧业是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规模大,产值约4万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占比接近1/3,在农业农村经济中是举足轻重的大产业。CPI构成权重体系中,肉类占4.7%左右,肉类价格每上涨1%,影响CPI上升约0.047个百分点。

畜牧业是战略产业。畜牧业保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战略产业,肉类和禽蛋产量世界第一,奶类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保障消费需求,是惠民生、保稳定的大产业。

畜牧业是纽带产业。畜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纽带产业,畜牧业产业链条长,上连种植,下接屠宰加工,还能带动饲料工业、农机、环保等产业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产业。

畜牧业是富民产业。现阶段我国2.3亿农户中,还有超过1/3的农户仍然在兼业从事畜牧业生产。近年来畜牧业的旅游观光功能、文化休闲功能、体育竞技功能也成为农牧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

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据田建华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肉、蛋产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2020年,全国肉蛋奶产量分别为7748.4万吨、3529.6万吨和3467.8万吨。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5%,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快速提升,2019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4.5%,比2015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已成为畜产品供应的主要力量。

但与此同时,我国畜牧业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可持续发展不平衡、产业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交织,既有先进的现代化养殖场,也有人畜不分的小农传统养殖模式。2019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64.5%,生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比重16%,500头以上占53%。超过10%蛋鸡养殖还在用饮水槽。

养殖生产水平差异大,总体效率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万头以上猪场年出栏生猪占比只有13%。养猪场户平均出栏规模47头,美国是1700头。畜禽生产率方面,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比美国和欧盟少6-8头,年平均每头母猪提供上市肥猪只有17头。资源转化率方面明显偏低(见下表)。饲养量基数大,但大而不强导致人均资源更为紧张。
此外,种养加结合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加工企业强势、养殖场户弱势的情况非常普遍;规模养殖主体只有70万户,还有7000多万小农户兼业养殖,生产的畜产品占四成。产前产后服务发育滞后,小规模分散经营生产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畜产品深加工比重低,转化增值不足,比如肉类深加工比重只有2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禽蛋深加工比重低于10%,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上;手工作坊式的屠宰加工还比较普遍,养殖与屠宰加工区域尚不匹配,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产区养殖销区屠宰的模式造成了大量活畜禽长途运输的局面,产区税收和就业流失,还带来了疫病传播风险。

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

下一步如何发展,田建华认为,要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继续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重点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推进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加快牛羊专门化品种选育,逐步提高核心种源自给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和牧区畜牧良种补贴,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推动地方品种资源应保尽保、有序开发。

要健全饲草料供应体系。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增加青贮玉米种植,提高苜蓿、燕麦草等紧缺饲草自给率,开发利用杂交构树、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推进饲草料专业化生产,加强饲草料加工、流通、配送体系建设。促进秸秆等非粮饲料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健全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全面推广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技术。加快生物饲料开发应用,研发推广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要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制定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遴选推介一批全程机械化养殖场和示范基地。提高饲草料和畜禽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设施装备自主研发能力。

田建华指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对设施装备有新要求,要达到品种多样化、设施自动化、系统智能化、装备成套化,推进我国畜牧业由大变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