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构建美好的社区共享生活

发布于 2021-09-26 16:08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更加明确。

“共享” 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物品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种种创新发挥着人们的想象力。
那么在居住社区中,是否也能加入共享的理念,提升建筑功能上的共享性,从而达到居住环境乃至社会的共融和谐呢?

其实,随着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体验式共享空间早已成为一种进化的空间。相应地,在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规划同样迎来转型机遇。

社区公共空间是促使人与人相识、连结、互通和交融的地方,往往也是社区最热闹、最具生活气息的场所。


对于共享公共空间挖掘、打造、建设以及升级,也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


那么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建造中,我们应该更注重哪几方面?

场所感

场所感的创造是基于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布局上。


社区不仅要为居民提供可居住的场所,更要为居民营造怡然自得、温馨舒适的整体氛围,让上班族、老人和儿童都能够在社区中找到一份特有的归属感。



开放性

居住空间不再是切割城市的独立封闭空间,而是与周边区域甚至是与城市融为一体,小区内外的资源与文化能够做到和谐共通,而不是将城市公共空间与资源私有化,居民存有自由交流的空间。



多元性

作为一个人口构成较为复杂的国家,一个社区内居住着不同类型的个体是必然的,做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也是构建多元化社区的重要条件。



共享空间是一种开放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社群性,那么如果将这样的空间落地到实体项目中,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居民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处于一种无限压缩的状态。在此境遇下,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本身的意义,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入手,旨在把能动性的个体连接起来,构建美好的社区共享生活:



以山水共享理念

打造现代艺术社区

弄巷里的多户家庭,共享着开放的空间、公共设施,活跃的邻里关系造就了社区活力。


共享社区 解构弄巷文化

在共享社区里面,重新有意识的构建真实的对话,真实的交往关系,以消除异化的日常生活,构建一个更加积极参与的日常生活场景,是构建理念中所探讨的核心。获得生活真正的乐趣,才是社区景观的真正意义所在。


山水社区 重返自然空间

以山水的肌理,承载共享的空间,设计营造森林般的自然乐园,提炼“山、林、谷、云、道”的自然形态,植入社区中,体现山水社区的精神。通过模拟山水之势,形成地形的模仿,如山川、峡谷等自然地貌,还原一片宁静的花园。



艺术社区 塑造现代艺术

意在呈现全龄化、艺术的活动空间,由单一的视觉体验,升级为多维的景观体验,形成丰富视觉层级。当生活遇到艺术的璀璨,使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活美学艺术家。



在上述的三大社区的设计理念上倡导并期望的,是不仅仅创造“景观”,而是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将自然的空间经过人为的介入,达到一种精神需求上的升华,探寻适合于当下物质文明的新山水生活方式。


以十大共享空间

营造真实交互生活

在三大艺术社区中,更是加入了共享空间理念;以共享工作坊、共享茶室、共享咖啡厅、共享客厅、共享游戏、共享全龄运动,连廊广场、风雨连廊、阳光大草坪、共享书吧构成。



功能各异的区域也不再设限,随意切换场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缩放,时刻发生更多的互动关联。在功能满足的基础上,我们更愿意关心可持续、智能化与人性化的体验。



共享社区的创新与实践,意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生活的新思考。秉持“地域的文化,当代的空间”为设计支撑和思考原点,形成“当为时代先”的设计内核,缔造可行,可居,可游,可望的居住人本体验,探索最好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