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解读

发布于 2021-09-26 16:54

《大卫 科波菲尔》

                       课文节选内容解读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在这本书言中他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大卫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母亲生病去世,大卫又被继父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因不堪忍受虐待和羞辱,他决计逃跑,去寻找住在多佛的贝特西姨婆。姨婆收养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坎特伯雷学校。毕业后,大卫决定做一个代诉人,进入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当学徒。可姨婆突然破产,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大卫找了个秘书工作,又学习速记,给一家《晨报》报道国会的辩论,同时开始写作。最后大卫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和爱格妮斯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小说以大卫曲折的成长经历为主,依照人物生活场景的迁移构建主要情节结构,同时穿插有佩格蒂先生、米考伯先生、威克菲尔以及斯特朗博士、巴基斯、斯蒂福斯、特雷德尔、希普等众多家庭的故事,塑造了一大群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生活面貌,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在课文开头,作者这样写道:“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如今”的“我”指成年后的大卫,故事在“我”的回顾中缓缓展开。第二个“我”从修饰语“小小年纪”可以看出是指童年时的大卫,这表明小说将以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两者重叠在一起,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并在他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其“心灵成长”。对这句话的解读,可以适当了解一些叙事视角的知识,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主人公体验视角和作为见证人的旁观视角等。

      童年的大卫,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作者将自己回忆过去时的情感寄托在大卫身上,极力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文中多处直接叙述了“我”当时的内心感受:十岁那年,“我”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感到羞耻,为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感到绝望;没有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没有人给“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我”是如此孤苦伶仃。但是,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温暖。“我从米考伯夫妇那里感受到了善良和温暖,米考伯先生“露出亲密的样子”,米考伯太太“对我诉说起最伤心的知心话来”,“我”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替他们处理那些轻便的财物,也为他们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小说以“我”的敏锐感知,展现了小大卫的不谙世故、天真无私,米考伯夫妇的真挚善良、乐观向上,底层人们的悲惨境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就像许多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作者以“一种观察细微人性的鹰的眼力”,“从普通人的胸中取出很多细小的、被人轻蔑的感情”“挑选出和蔼友好的人性的种种特征,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强烈的道义倾向。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大都个性鲜明,人物特定的一句话,一个神情或一个动作,就能把社会内容鲜明地表现出来。他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此特征,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在描写米考伯夫妇时。作者捕捉到他们特有的外部特征,如习惯动作、姿势、用语等。经过夸张增强、漫画式折射,反映出其性格特点。先看来考伯先生的初次亮相:“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三言两语,一个经济拮据,却喜欢装成“文雅的气派”的米考伯先生形象便跃然纸上。之后的描写中、作者重复突出此类特征、如“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等。人物爱慕虚荣的心理在反复强化中得到了很好的折射。而米考伯先生的性格特点,则是在其一悲一乐的迅速转换中展开描写的:当债主上门追债时,他“真是又伤心,又着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星期六晚上谈起债务负担时,他“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到上床睡觉时“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在监狱里大哭一场刚说完“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的至理名言,又马上“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随后就“变得高兴起来”......相反相成的滑稽表现,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人物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格特征。

       再来看米考伯太太。“跟她丈夫完全一样”,同样爱慕虚荣,同样“能屈能伸”。她的每一次出场都很戏剧化: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她不懂持家,用典当餐具的钱大吃大喝,“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债多不愁、乐知天命”的米考伯夫妇已成了文学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关于狄更斯的艺术夸张,评论家们褒贬不一。有的认为,狄更斯运用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是一种“创造”,英国诗人艾略特就认为狄更斯所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有的则认为。狄更斯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点加以夸张,使人物失去了真实感。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将这类人物称作“扁平人物”,认为“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述人物特性,具有十分明显的类型化特点,有利于读者认出他们,记住他们,但只适合扮演喜剧角色。

      狄更斯很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育价值,他相信描写善行和罪恶同样具有感化的价值。所以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他一方面对童工状况、济贫院、私立学校、贫民窟等社会黑暗进行生动再现,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物深陷苦难中的“天真无邪”,以唤起读者对他们的崇敬。《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后,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激发了要求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并直接促使英国议会通过了各项立法。

      与其他作品相比,《大卫·科波菲尔》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阅读中,要试着通过参阅狄更斯的经历来理解他的创作心理,并通过比较来更好地体会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的艺术特色。为更全面、深人地理解米考伯夫妇的形象,可继续阅读后面相关章节,同时还应了解关于“扁形人物”的不同声音,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思辨中有理有据地发表见解。历经磨难的大卫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幸福,在大卫的成长历程中,有很多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佩格蒂兄妹、贝特西姨婆、爱格妮斯等,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位,谈谈其对大卫成长的影响。

摘自《教师教学用书》

图文编辑:黄灿

审稿:姚瑶

◾投稿邮箱:20776560@qq.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