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格尔·家园】入园分离焦虑,到底是谁在焦虑 ?
发布于 2021-09-26 16:41
聊一聊
《发展心理学》给到的概念是:
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的一种基本情绪,指婴幼儿在离开母亲或其他熟悉的照料者时,在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的紧张情绪或惊恐、躲避的反应。
分离焦虑在不同的文化间具有普遍性,通常开始于第7个月或第8个月,大约在第14个月时达到顶峰,然后逐渐降低。
分离焦虑的产生代表了婴幼儿重大的社会性进步。它们反映了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婴幼儿和照料者之间不断成长的情感和社会联系。
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大脑的发展和婴幼儿与日俱增的认知能力起了作用。
随着婴幼儿记忆的发展,他们能够把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区分开来,同样的认知进步,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地回应他们所熟悉的人,也给予他们能力以辨认所不熟悉的人。
此外,在6-9个月期间,婴幼儿开始试着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试着去期待和预测事件。当发生了某件他们没有预期到的事情,比如出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他们便会感到恐惧。
婴幼儿逐渐成长的认知技巧使得他们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的妈妈离开了?” 、“她去哪里了?”、 “她会回来吗?”等等,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却因为他们太小而无法理解。这时就产生了分离焦虑。
1 陌生环境带来的焦虑
孩子入园前,始终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家人,当初次进入幼儿园迈进教室的那一刻,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和新鲜的。
无论是家具的摆放,还是卫生间设施都和家里不一样,让孩子感到好奇的同时也会引起恐慌和不安,甚至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2 生活变化带来的焦虑
在入园之初,孩子会对幼儿园固定化的生活节奏不习惯,这是因为他们已经熟悉了家里的生活作息或是随心所欲。
有的孩子在家挑食、偏食,到幼儿园后也是如此;有的孩子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等等……这些变化和规则的约束,都会让孩子在初期拒绝上幼儿园。
3 自理能力弱带来的焦虑
入园前,生活中全方位的包办,造成大部分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而幼儿园每班的三位老师,要照顾一个班所有的小朋友,无法对每个孩子做到方方面面的“照顾”。
比如老师会培养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吃饭、如厕等,相对能力较弱的孩子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不愿意与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抵抗交往,躲避,缩在角落或无人之处。
2 强烈反抗
表现为哭闹打人、咬人、摔东西、抢玩具等。
3 拒绝吃东西、喝水
有的家长平时在家里使用不恰当的强化手段,让孩子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这些孩子来园后,容易表现为拒吃、拒喝。
4 跑出教室一个人玩
由于新接触一个环境,周围都是陌生人,也没有小玩伴,自己也没感觉到在幼儿园跟家里有什么区别,就自己跑去一个地方玩耍去了。
5 说谎
如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小朋友)打我”、“没有玩具”、“不给饭吃”等。
6 易生病
由于新环境使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哭闹、紧张,体能消耗也较大,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在一定阶段内引起体质敏感、易生病。
7 尿裤子、尿床
由于老师掌握孩子的规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自立能力弱的孩子而言,来到一个新环境,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家长多带上几套换洗衣裤就行。
8 不愿上幼儿园
抵制情绪较大,晚上睡前或者早上睡醒后易哭闹,哭着说“不想去幼儿园”。
婴幼儿的分离焦虑会经历如下不同的发展过程:
最初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表现出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愤怒的抗议。
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在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善困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戚中尝受失望,便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幼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婴幼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时,其身心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睡眠不好,易受惊,食欲不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如果这种状态过重、过长,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个性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孩子的分离焦虑这事儿还真是得重视啊。
但是……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吗?
NO!NO!NO!
很多家长开始蒙圈了:What?我们也有分离焦虑吗?
是的,家长不仅有分离焦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分离焦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比如:看着孩子入园的日子越来越近,很多家长开始六神无主了:
孩子在幼儿园尿裤子怎么办?
孩子在幼儿园会受到欺负吗?
孩子在幼儿园中午不睡觉怎么办?
孩子从来没离开过妈妈,一直哭闹怎么办?
孩子在家待了两个月了,回幼儿园死活不肯怎么办?
孩子不爱说话,到幼儿园没有朋友怎么办?
孩子在家爱打人,到了幼儿园会不会被老师嫌弃?
孩子爱咬人怎么办?
孩子在家几个老人照顾着,到幼儿园安全问题老师能看好吗?
……
面对这些问题,尤其是首次当爸爸妈妈的家长们,更是手忙脚乱,一天不知道跟孩子说多少遍:
“宝贝,你到了幼儿园喝水、上厕所一定要跟老师说啊,你让老师帮你擦屁屁啊,吃饭的时候你要快点吃否则就吃不饱了,你一定要乖一些啊,否则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等等等等。
大家来对号入座吧,到底有多少家长在孩子开学前有各种各样的千叮咛万嘱咐?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依赖程度会远远大于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程度。父母对孩子的依赖程度越深自己越是当局者迷,甚至当幼儿园园长和老师要把其从迷雾中拉出来时,有些家长还在拒绝把手伸给我们。
孩子天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渴望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他们张大眼睛,好奇地张望、感知并探索周围陌生的一切,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内在的心理力量的支持,他们就能逐渐地扩大自己探索的疆域,从而勇敢、持续地向前迈进。
反之,如果父母不能够给予他们这种心理力量的支持,他们就会停止探索的步伐,甚至退缩到爸妈安全的怀抱里,不肯往外迈出一步。
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这就导致家长自身往往比孩子更先一步生发出内在的分离焦虑,家长的这种焦虑往往又会不自觉地通过自身的话语、语气、表情、动作、神色、形态等等滋溢出来。更不要说那些以孩子为精神支柱的祖辈们更加严重的情感依赖了。
孩子是最善于体察成人内在心意的,成人的焦虑会通过某种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孩子那颗小小的心灵非常敏感,他们基于对家长无条件的信任和依赖,家长情绪微小的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孩子内心情感的海啸。
因此,父母的犹疑和不安会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孩子就会停止对新环境的继续探索。这也导致了孩子入园分离焦虑现象的加剧和持续。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这就使得家长在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流于表面,甚至有的家长越是做工作孩子越是哭得厉害,效果适得其反。
澄清这一点,老师们也需要反思一下:以往,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吗?家长对分离焦虑的认识到位了吗?开学初,老师们又该如何引领家长积极配合,做好新生入园的快速适应工作呢?
一帮助
开学前,家长要帮助孩子锻炼比较重要的三种能力。
1 帮助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有的孩子在上幼儿园前,自己不能自由进餐,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吃饭了,用好勺子开始是关键。
2 帮助孩子自觉午睡的能力:午睡,不仅有助于成长发育、补充幼儿的体能、有助于培养专注力等好处,能保证孩子下午活动效率高,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所以家长一定在孩子入园前,养成定时午睡的好习惯。
3 帮助孩子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如果您的孩子大小便还不能完全自理,要从现在起有意识的训练自己上厕所的能力,鼓励孩子尽量放松,不要紧张,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孩子入园之后的尴尬。
二准备
家长面对新入园的孩子,自己需要做好两种心理准备:
1 孩子大哭大闹
孩子在刚去幼儿园的那几天,哭闹无法避免,这是正常的焦虑情绪及适应的反应。不同的孩子表现也不同,有的孩子属于不停哭闹型的;有的孩子属于先不哭、后哭型的;还有的孩子属于受感染型,见人哭他也哭,正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总之孩子年龄小,不要指望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哭也不闹。这个时候,家长要坚定地摆正心态,用不了多久难关就会“闯”过去的。
2 孩子易生病
新入园孩子生病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免疫力差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入园焦虑导致孩子情绪不好,喝水少,食欲不好,睡眠不足,上火气躁,抵抗力差,免疫系统会变得比较脆弱,从而容易生病,家长放心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而缓解。
三杜绝
1 送一歇二
面对孩子的哭闹,有的家长心就软了,特别是祖辈的家长会说孩子不想去,干脆就不去,在家里调整调整,上一天歇两天。
实际上,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在家里休息两天后,再来幼儿园会感到更陌生,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起与老师之间的依恋感情,送送停停会让孩子的哭闹更厉害,孩子的入园适应期也会延长。
2 有求必应
家长疼孩子,理所当然,但是千万别做有求必应型家长,不能让孩子觉得只要一哭闹,爸妈就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入园初期坚持送孩子,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坚定,如果你犹豫,聪明的孩子就会跟你“耍心眼”找各种理由不去,想要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就得下“狠心”坚持住,或许1-2周就“雨过天晴”了。
3 刨根问底
在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一家人不要围着孩子问东问西,“你今天哭了吗?小朋友欺负你了吗?中午有没有吃饱饭?有没有小朋友抢你玩具?......"
各种负面的问题,都在把孩子往消极的情绪上引导,这样很不利于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四坚持
1 不妥协
孩子入园初期,有的家长要么躲在外面偷看,要么三步一回头、孩子哭她也哭,或者索性把孩子带走改天再送。
显然,这样更会加重孩子焦虑和抗拒心理。为了让新入园的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不能心软,不可因孩子一哭就动摇,祖辈家长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掉眼泪,家中的所有人都要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孩子。
2 不迟到
让孩子平稳度过入园分离焦虑期的最好办法,就是坚持每天去幼儿园,并且不迟到、不早退。迟到,会导致孩子时间观念差,做事磨蹭、拖拉。
不按时吃早餐,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总迟到还会错过不少的精彩活动,也会造成跟其他小朋友不同步、不合群。所以新生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迟到不当回事!
3 不紧张
家长要合理应对孩子刚入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哭得厉害、过渡时间较长、睡梦中惊醒、情绪波动大、以及容易生病等。
特别是情绪波动大,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动不动就爱发脾气、闹情绪。这不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委屈,而是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感到受限制和约束。
对此家长不要太过于敏感,尽可能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儿来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为好。
4 5+2不等于零
5+2=0,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表现得更是如此。孩子上幼儿园的5天里,逐渐学会了自己吃饭、如厕、穿衣服,按时起居,习惯养成刚有成效,周末2天的家庭生活如果跟不上,晚睡晚起、不按点吃饭、家长包办......孩子就会立即“打回原形”。
5天努力+2天懈怠 = 0。所以,家长想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定要和幼儿园保持一致。只有形成合力、家园共育,才会事半功倍,5+2才会=7 ,甚至 > 7。
中大班家长
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马上就要入园了,孩子还像在假期里一样每天晚上玩的不睡觉,早上8点赖床上不起,吃完饭就打开电视看动画片,零食、饮料张口就来,这样的作息规律,怎么能适应上学后的生活呢?
别担心,下面四个小妙招,帮孩子收起玩心,充分做好入园准备。
第一招:用仪式结束假期
用仪式来结束假期,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提醒自己假期快要结束了,我该上学了。在这一招上家长可以从两点入手:
1 为假期做一个总结
家长可以和孩子通过画画或录视频的方式来一起回忆假期里的点点滴滴,让孩子把最有趣、最开心或者最难过的事情画出来或说出来,分享自己在假期里的感受。
然后家长针对孩子假期里的表现给出一个评价,提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可以把画本或视频珍藏起来,作为孩子成长之路的一个见证。
2 给孩子一个过渡期
在仪式过后,家长不要强迫孩子立马进入上学状态,这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情绪。而是要给孩子一个过渡期,让他慢慢进入上学的节奏。
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做到早睡早起,如果假期里是晚上9点睡觉,那么就可以和孩子商量8点半睡觉,然后再过渡到8点睡觉;再慢慢调整孩子的饮食规律、玩耍时间等,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招:帮孩子调整作息,收回玩心
假期里孩子的自主时间比较多,玩手机、看电视,常常晚睡晚起,如何帮助孩子恢复合理的作息时间呢?
家长至少要在入园前一个星期,让孩子执行上学期间的作息制度,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长时间处在放假状态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缺少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入园之初,孩子的精神很不容易集中,甚至会出现打盹、困倦、无精打采等现象。
针对孩子早上起床困难,家长可以让孩子前一天晚上早一点上床休息,也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她喜欢的小闹钟或者在早上放一首温柔的轻音乐,让孩子提神醒脑。
第三招:让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上学物品
很多孩子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往往都是家长代劳,其实,让孩子自己动手不但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的独立自理的能力。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挑选他们喜欢的小书包、小水壶等物品,也可以给老师和小朋友们准备小礼物,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做清洁消毒工作,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小物品做标记,防止跟别的小朋友拿混了。这样做,会让孩子对入园充满期待。
第四招:饮食调理,缓解孩子的疲劳感
在假期里,不少孩子打破了三餐的饮食规律,要么早饭不想吃,晚饭吃得多,要么零食、饮料不断口,经常出现每逢假期胖十斤的现象。那如何帮助孩子尽快恢复体力,保持精力充沛呢?
在饮食上,要注意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要充分补给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比如蔬菜、水果,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少吃油炸食品。
在其他方面,家长可以带孩子在起床后散散步、做做操,给身体一个缓冲期;适量的体育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跳绳等,也是解除疲劳的好办法,在运动之后,用手捏或拳头轻轻敲打手臂、双肩及小腿、大腿,通过按摩使肌肉放松,避免出现肌肉酸痛问题。
此外,热水泡脚和洗澡,使得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也可以有效消除疲劳。
新学期开始,肯定有不少孩子非常抵触去幼儿园,请家长不要过多批评和指责,更不要给孩子扣上顽劣、不听话的帽子。
多陪伴、理解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他们多一些调整的时间,相信孩子一定会有更多惊喜。
这是一所有爱的幼儿园
这里有优美的环境,精致的教具
这里是孩子享受爱与自由的乐园
非一格尔幼儿园
一所以蒙台梭利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
传承蒙台梭利博士150年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环境的主人
尊重儿童、追随儿童
为其一生发展奠基
详情请咨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