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未来社会办医前景怎样,该如何看待?
发布于 2021-09-26 17:44
最近,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很多第三方校外培训机构纷纷倒闭,很多业内人士对社会办医充满了担忧。
在这种情绪弥漫状态下,一些地方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也被业内解读认为对于社会办医难言重大利好,那么,未来社会办医前景怎样,该如何看待?
以《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十五年规划”)为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就社会办医的前景聊一聊。
9月初,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该规划的依据是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编制。
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尚不健全,与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不完全匹配,个性化、国际化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亟待提升。
因此,在“北京十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对于社会办医的两个主要规划。
一是严格控增量疏存量,分级分类分区统筹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预留规划空间。
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五环路以内,禁止新设三级医院(面向国际交往中心服务的中外合资医院除外);不再批准增加三级医院的编制床位总量。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鼓励央属、市属中医医疗机构通过医疗联合体等方式在基层设立门诊部、诊所等服务延伸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在拓宽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投入渠道方面,提出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慈善公益捐赠。
从这一宏伟规划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给社会办医留下了发展空间,将社会办医纳入了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之中,但也能够感受到,在轰轰烈烈的建设中,社会办医虽然有了规划的发展空间,但对于社会办医的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看出未来15年,北京或将支持社会办医发力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仔细阅读“十四五规划纲要”,显然还有一些地方尽管没有标明“社会办医”,但可以从无字处读出有字来。比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节,提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
尽管这一提法与新医改方案中“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有所区别,也与新医改以来对于社会办医从“鼓励”到“支持”提法不一样,但应该可以看到“非公立医疗机构”仍然是这一体系的补充。
这一点在9月7日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刘鹤致辞中也做了进一步强调,他指出,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使其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