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岛县有代表性普查成果记录
发布于 2021-09-27 00:17
古墓葬
1
北长山岛西大山墓群
发现者:宋承均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西大山墓群,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北城村西,西大山南坡,263省道北侧,东500米为西大山遗址,总面积6000平方米。西大山南坡海拔60米以下,广泛发育着更新世黄土堆积,形成黄土地貌,现已被改造成梯田式农田。近年来,北城村民在此取土、整地时陆续发现古墓。2008年5月,长岛县“三普”工作队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曾在此处发现一座西周晚期墓葬,出土青铜鼎、鉴、匜以及陶鬲、陶簋、陶豆、陶缻等各类器物60余件。后经进一步勘探查明:该处应为一处西周——春秋时期古墓葬区。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整个墓葬区大体以263省道为界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区面积较大,约占整个墓葬区的70%,该区墓葬规格一般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南区较狭长,墓葬规格相对较小,大多无随葬品,以前曾发现过一些“刑徒墓”或“髡钳墓”,因此判断该区应为低等级墓葬区。该墓葬区位于西大山遗址以西,西大山遗址是一处西周晚期遗址,因此墓葬区与西大山遗址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典型的西周晚期遗址及墓葬区此前在胶东地区很少有发现,西大山墓群的发现在填补这一空白的同时,也为研究西周时期胶东历史以及周人、周王朝与胶东土著族群或方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1
店子大西山墓群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店子大西山墓群,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店子村西,九丈崖公园大门南旅游公路两侧,总面积1200平方米。大西山是一处独立的山体,北、西、南三面临海,东侧山坡有黄土堆积,形成多级台地,其东部与店子村西平地相连。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大西山东坡黄土台地间,陆续有古墓被发现。1993年春,九丈崖公园公路修建时,在西侧黄土断崖中连续发现古墓四座,出土陶罐、陶壶、陶簋、陶豆等,经鉴定属春秋早期。店子村是北长山岛最北边的一个村子,南望嵩山,北依小西山,东西两侧均为山间小平原,小西山西坡有一处龙山时期遗址,大西山墓地与小西山遗址遥遥相望。大西山西坡是著名的珍珠门遗址。调查获知:店子遗址内涵较丰富,其上层有春秋战国时期遗存,由于人为扰动较大,遗存分布相对零散。由此判断:大西山墓地与店子遗址上层遗存,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另据珍珠门遗址发掘资料看,其中少量春秋早期遗存,也应该与大西山墓地存在联系。但前者表现为内部联系,而后者则反映为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不同族群间的交流。
1
南庄墓群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南庄墓群,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乡南庄村西北邻地,总面积9000平方米。墓群座落在一片黄土堆积区中,北依安桥山南坡,东与南庄村民居相连。墓葬分布区内,有多级黄土台地,随山势分布,西北略高,东南则为平地。在黄土断崖上有数座汉墓出露,为土坑竖穴墓,棺椁周围填充有大量牡蛎壳,当地俗称“蛎子皮墓”。村民平整农田时曾发现几座墓葬,出土部分器物,较珍贵的有彩绘陶罐、高柄豆、陶瓮等,经鉴定,为东汉时期。在整个庙岛群岛地区,大黑山岛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几个岛屿之一,人类活动的历史延续至今。除已发现的北庄遗址外,更有大濠龙山遗址、竹子沟春秋墓地等,相继被发现。进入两汉时期,全岛呈现出文化繁荣之势,土岛、小濠、黑石沟、大濠等地,相继发现汉墓群。南庄汉墓,仅是其中之一。
1
土岛墓群
发现者:乔萍 作者:赵琳琳 摄影:沈荣民
土岛墓群,位于山东省长岛县黑山乡土岛村南,峰台山北坡,土岛——北庄公路南侧,南距北庄遗址博物馆1000米,总面积25000平方米。调查得知:墓群沿峰台山北坡东西向分布。老黑山是大黑山岛主峰,由主峰分别向东南、东北延伸出两条山脊,峰台山为东北山脊的东端,峰台山南北两侧山坡发育着更新世以来的黄土,并形成数条冲沟,墓群即座落在峰台山北坡黄土区内。墓通为土坑竖穴,有棺,棺外填充大量牡蛎壳,俗称“蛎子皮”墓。其中峰台山西北坡与西山东坡黄土沟两侧较集中,村民平整农田时曾发现大量器物,通过对采集的器物鉴定得知墓群属汉代。土岛墓群,分布范围较广,局部相对集中。从调查情况看,墓葬排列井然有序。其中,积贝或墓葬中填充牡蛎壳,是汉代长岛地区典型葬俗。
古建筑
1
小濠刘氏民居
发现者:乔萍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小濠刘氏民居,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乡小濠村东北部,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总面积:300m²。由正房(北)、厅房(南)和两厢组成。厅房东间为阁道,厅房与正房之间原有仪门,后被拆除,整个建筑风格与胶东民居一致。檐、窗或垂花影壁皆装饰有砖雕。小濠刘氏民居,是目前长岛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民居建筑,始建于1895年,1900年建成,历时6年完工。据刘氏后人介绍:小濠刘氏一族,素以经商为业。最盛时商号遍及胶东和东三省各大商埠。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刘氏家主返乡躲避战火,半年多的乡居生活,使他顿生隐居的念头,因此决定卜建新宅。因为长岛地区缺乏建材,刘家建房砖瓦木石等全部由外地运进。其中的砖雕,请来南方艺人专门雕凿,历时一年完成。小濠刘氏民居,保存完整,建筑大气,布局精巧,是长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1
南庄村121号(滕玉超)海草房
发现者:乔萍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南庄村121号(滕玉超)海草房,位于山东省长岛县黑山乡南庄村西部,东与滕玉信海草房邻,总面积:143m²。该海草房有正房五间,外墙通体石砌,内壁由土坯垒筑而成;屋面敷海草;有前院,无厢房;院墙亦为石砌,院门开在西墙南侧。用海草敷屋面是胶东沿海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除地域以及环境因素外,海草的高隔热效果、高抗腐蚀性等优点,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长岛,普遍采用海草敷屋面或海草房建筑技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显示:距今6500年前的北庄史前村落,就已经开始采用这一技术用于建造房屋。据村民介绍:海草房建筑,对工艺要求很高,从采集海草、晾晒、脱盐处理到扎束、敷草、压沙、备浆等,工序达二十道之多。以前村里几乎人人都会敷草建房,现在仅存不足三人。调查获知:仅大黑山乡南庄一地,以前就有海草房上百座。解放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量的新建筑材料的普遍采用,海草房以及海草房建筑技艺逐渐衰微,目前,仅存不到十座。
1
恒顺堂(冷氏故居)旧址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恒顺堂(冷氏故居)旧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店子村东南,是一座典型的农村庄园式建筑,由东西两院4个四合院组成,总面积:1200m²。其基本布局为:中间有阁道间隔,形成东西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隔的院落;两个院落再南北分成四小单体四合院。调查获知:店子恒顺堂,为该村冷氏家族一支族的旧居,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最初仅一座院落,后随着子孙繁衍,增加至6个四合院,已有2处颓圮废弃。该旧居主人原为当地望族,最盛时在东北各地有商铺十数间。民国时,旧居主人多移居东北或岛外,旧居几经辗转,现已渐成废屋。现西侧院北房阁道东壁上仍保留有清光绪三十年的山东布政司捷报一张,足见主人当年的荣宠与风光。长岛是最早获得人类开发的地区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人口的不断迁徙,尤其是明朝中叶以来的禁海与空岛政策,使长岛早期居民大多远徙他乡,而现代长岛居民则是明末清初以来陆续迁居而来的“新移民”。北长山岛,位于长山列岛的南部,与南长山岛相毗连,其面积在长岛三十二岛中位居第二。这里气候温润,土地平阔肥沃,海陆资源丰富,是人类理想的栖居之地,因此也就成为了“新移民”们最早的卜居之所。据相关的族谱资料记载:最早迁居北长山岛的“新移民”是在明天启年间,其中店子冷氏是早期“新移民”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家族之一。中国人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各家族在世代生产、生活与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居住地或庄园。店子恒顺堂(冷氏故居)即是冷氏家族的建筑,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
1
中华民国东北海军司令部旧址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东北海军司令部旧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英山街西端北侧,为一欧式洋房,红砖墙,其屋面、门窗及内室等曾多次更新,总面积:432m²。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北易帜,原东北军海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海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三舰队)。因东北无可用军港,基地分设青岛、长岛两地。民国十九年(1930年),时任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在长岛设司令部。该建筑即司令部旧址。沈鸿烈官邸及东北海军司令部旧址,是长岛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它是开启长岛近现代文明历程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长岛80年来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
1
店子成章小学旧址
发现者:郭贤坤 赵琳琳 沈荣民 乔萍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店子成章小学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店子村北,三元宫旧址西侧。为现代平房式建筑,略带欧式风格,现仅存平房一排8间。其中,东2间为教员办公室,西6间为学生教室,总面积:192m²。据《长岛县志》记载:1927年(民国十六年),东北海军(奉系)驻防长岛,1928年(民国十七年),成立东北海军长山八岛民政局,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任用他的老师林绍愈为局长,主持全岛政务。林绍愈、沈鸿烈是受过近现代文明熏陶的旧军人,在驻岛期间,移风易俗,大力提倡新文明,推动文明新生活和渔农村社会改造活动,也由此开启了长岛近现代文明的新进程。林绍愈初次登岛时,发现各岛居民依然保持蓄发和缠足习俗,而且“行走其间,恍如隔世”。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5年,长岛的这种状况实在与所谓的民国新风不符。为此他断然下令剪发、放足,并派军队监督执行。其次,废庙宇、开学堂,创办新式学校,选派长山优秀子弟入青岛国立中学读书。民国初期,长岛地区的教育状况仍以旧式教育为主,全岛除几处私塾外,几乎没有一所正规学校,岛民识字率很低。面对这种状况,林绍愈在沈鸿烈的支持下大力兴办教育,并在各岛开办学堂。为解决校舍和基本教育设施,他倡导“隳庙宇,开学堂;废旧俗,开民智”,充分利用民间庙宇,改造成为学堂。为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他亲赴山东各地延聘老师,以充实长岛教师队伍。1930年林绍愈敦请沈鸿烈从海军经费中筹措部分资金,在南长山岛的寺后(今乐园村)、南城和北长山岛的店子村新建三座新式小学,并以沈鸿烈的字“成章”命名为“成章小学”。至今,遗址犹存。1931年,沈担任青岛市长后,林绍愈又得以每年选派长山优秀子弟入青岛国立中学读书,以造就长山人才。店子成章小学是目前仅存的几所老学校之一,它见证了长岛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遗址
1
大黑山北庄黑石沟化石出土地点
发现者:宋承均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黑石沟化石出土地点,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乡北庄村西,现为农田,总面积:12000m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庄村民在此地挖大口井时发现大量古生物化石,其中有完整的猛犸象牙齿一段,经鉴定属中更新世晚期。大黑山岛是长岛县南五岛最西边的一座岛屿,主峰老黑山分别向北东、南东以及东南延伸出三条山脊,山壑之间广泛发育着第四纪以来黄土堆积,其间沟、梁、原、峁具存,形成一个微缩型的黄土高原式地貌。黑石沟位于黄土区中部,是一条近乎东西向的黄土冲沟。从所出露的剖面看,黄土地层发育极好,大致分为四层:下层为一层红色土,有明显网状纹并夹杂锰结核,北部近山体部分形成坡积现象,其时代属早更新世。二层为典型离石黄土堆积,但只出露一条古土壤带,位于地层上部。三层为典型马兰黄土堆积,节理发育较明显,在地层中部有一条明显的火山灰堆积,其年代当在中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是构成长岛地区黄土地貌的主体,与西部地区有明显区别。上层主要为全新世以来的粉砂土堆积,由于多受自然与人为扰动因素影响,显得支离不全。调查得知:古生物化石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在中更新世中早期阶段的离石黄土古土壤层上部,根据村民描述判断,化石种类应该属于一些小型的啮齿类动物遗骸。猛犸象牙化石出现在三层火山灰堆积的下部,其年代当在中更新世晚期。第四纪以来,由于受气候作用的影响,环渤海地区曾多次发生大的海陆变迁。当进入冰期阶段时,气候环境变得寒冷干燥,海面下降,陆地面积扩大甚至整个黄渤海海床裸露成为陆地。与此同时,寒冷、强劲的西北季风裹挟中亚沙漠的沙尘随高空气流飘向远东地区,在空气的分选作用下形成中国境内北纬30°至45°自西往东的黄土分布带。长岛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缘,当海面下降时,陆地面积扩大,在形成黄土沉降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局域性小的自然环境,喜寒性植被、动物群以及早期人类等,在这里繁衍生息。
1
大濠遗址
发现者:郭贤坤 乔萍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大濠遗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乡大濠村东,背依大濠东山。遗址座落在山底坡地延伸至小山间盆地处,东西40米,南北90米。遗址基本为农田,西部与村养殖场大院相接,南部至山间小盆地中段,总面积3600平方米。地势东北渐高,西南低洼平缓,一条农田小路自遗址中部东西向穿过,在路的西侧形成地堰式断崖,文化层出露在断壁上。根据采集的标本分析,其年代应属大汶口文化胶东类型三、四期。大黑山岛是长岛县南五岛最西边的一座岛屿,主峰老黑山分别向北东、南东以及东南延伸出三条山脊,山壑之间广泛发育着第四纪以来黄土堆积,其间沟、梁、原、峁俱存,形成一个微缩型的黄土高原式地貌。岛上植被丰茂,水源充足,加之海洋生物繁盛,使这里成为人类理想的栖息之所。著名的北庄遗址就坐落在该岛的西部。大濠遗址位于东南山脊与南东山脊之间的U型谷口东侧,依山傍海,背风向阳,又有浃谷小溪南向流过,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史前人类在此形成村落,环境因素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1
江头打制石器出土地点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江头打制石器出土地点,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镇江头育苗中心院内,江头公路东端起点两侧,总面积5000平方米。该地点为一处黄土堆积区,江头公路由东而西穿过,公路两侧皆有黄土堆积分布。其南、东为海蚀断崖,向北有一缓坡直通育苗中心大院,西部一直延伸至林海公园南出口处。在此区域内,黄土分布较广,黄土堆积顺山势由南而北形成多级台地,台地断面上陆续暴露出一些打制石器。经实地考察分析,此处当属更新世晚期的一处打制石器地点。晚更新世以来,多次交替发生的冰期和间冰期气候环境,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古生物与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营口金牛山、北京山顶洞、蓬莱石门、荣成河口成为这一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代表,长岛江头打制石器地点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胶东旧石器时代历史内容。
1
北城东海岸打制石器出土地点
发现者:宋承均 作者:郭贤坤
北城东海岸打制石器地点,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北长山乡北城村东海岸系列黄土断崖之间。北城村东海岸自东北蜿蜒斜向西南,至断崖南端与连岛沙洲——玉石街相连,并自然弯向东南,形成一处东向海湾。该地点为一大的黄土堆积区,东南近海,西北依山,总面积2400平方米。黄土堆积区随山势分布,中间自东向西形成多条黄土冲沟。从冲沟以及自然台地所出露的剖面看,黄土堆积大致有三层。下层为一组坡积土,呈棕黄色,土质较杂,中间夹杂有大量粗砂砺。中层为一层典型马兰黄土,该层构成黄土堆积主体。上层主要为粉砂土和耕土,且分布不均匀,粉砂土为长岛地区典型全新世黄土堆积层,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多是人为扰动的结果。黄土堆积的年代,当为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遗迹多集中在断崖上部,即马兰黄土与粉砂土之间。由此判断其年代当在距今3至4万年的晚更新世晚期。调查发现:地层中出露大量石核或石片,另有部分带有明显打制或加工痕迹的刮削器和砍砸器等,多为背向加工。该地点原为长岛县拆船厂用地,后废弃。现断崖底部及上部的南、西部建有多处养殖厂房,使原始地貌发生很大改变,也使部分遗迹遭到破坏。晚更新世以来,多次交替发生的冰期和间冰期气候环境,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古生物与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营口金牛山、北京山顶洞、蓬莱石门、荣成河口成为这一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代表,长岛北城东海岸打制石器地点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胶东旧石器时代历史文化内容。
1
太子礁旧石器出土地点
发现者:宋承均 作者:郭贤坤
该地点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镇山前村东太子礁北山坡,县林场江头林区内。峰山是南长山岛东南山地主峰,由此向东南延伸出多条山脊,其中部山脊南端即太子礁北山坡,山坡上有黄土堆积,其时代当属晚更新世,黄土堆积随山势分布,并形成多级台地,旧石器地点即在其上,总面积8500平方米。长岛,是处于中原古文明中心区域内的一组岛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中国早期海洋文明(岛屿文化形态)的发祥地之一。与此同时,岛屿环境与渔猎经济型态下所形成的,独具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特质更使长岛成为了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一处重要“驿站”。长岛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三万年前,人类的足迹便已踏上了这片丰饶的土地。距今七千年前,群岛之中又相继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史前聚落。在之后的数千年间,长岛先民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
1
砣矶砚矿坑遗址
发现者:沈荣民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砣矶砚矿坑遗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砣矶镇西村山西海岸,俗称彩石坑。西村山西,位于砣矶岛西侧,南北长约3公里,矿坑处在中段,南北长约500米,遗址处在海蚀断崖之间,总面积4200平方米。长岛的岩石结构主要有石英岩、泥灰岩和玄武岩三大类,其中泥灰岩类的卷云千枚岩在砣矶发育较好,这种石质是制作砚台的上好材料,砣矶砚亦称金星雪浪砚,最早开采于宋代,清代作为贡品,成为鲁砚中的精品之一。该遗址虽呈连续性分布,但有水坑和旱坑之分,水坑目前埋藏水下,出露部分为旱坑。
(砣矶砚)
1
南隍城古港
发现者:孙明孝 沈荣民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南隍城古港,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南隍城村东北部,原为南隍城北湾的一部分,现代南隍城新港即建在其北部,总面积27000平方米。庙岛群岛,南北纵列,其地质构造,为古胶辽地盾中段的一部分。自第四纪以来,由于受冰期、间冰期气候的交替影响,曾发生多次海陆变迁。剥蚀与海水侵蚀作用的交替发生,使得各处山体产生变形,形成岬口或环形凹谷,当海面回升时,这些岬口或凹谷就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然港湾。南隍城古港湾,就是由环形凹谷形成的。南隍城古港包括港湾和古泻湖两部分,泻湖位于港湾西南,原已淤塞,1998年新港建设时被村民挖出,曾出土大型舵杆和大量汉五铢钱。舵杆通身由红木制成,残长13.4米,直径约45公分,其中舵页残长约7米,占舵杆总长的50%强。五铢钱出土于泻湖的入海口处,据村民介绍其出土总量近千斤,但由于锈蚀严重,又被村民倾倒海中。从采集的几枚五铢钱看,当为东汉时期流通的典型货币。据此判断:南隍城古港当始于东汉时期,后一直被沿用至今。
1
套里古港
发现者:郭贤坤 赵琳琳 沈荣民 乔萍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套里古港,位于山东省长岛县砣矶镇井口村南部,即现在的井口前湾,总面积26000平方米。现保存有:东坝约140米,西坝约190米,挡浪坝(分波堤)约90米。东西两坝为石砌护坡墙式,挡浪坝(分波堤)横于港湾中部,由大石块堆砌而成。调查得知:套里古港原为一泻湖,由南北两个部分组成,北部旧称“套里”现已淤塞。套里古港的始建年代,目前尚无法确知,但有关套里天妃宫的最早记载却出现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国明代)的文献中。据蒋维锬编《妈祖文献资料》引日本江户时代写本《毛大将军海上情形》载:……登州府六十里至庙岛。注云:猪羊祭后,挂袍于天妃娘娘毕,候风竟住砣矶岛,亦用猪羊祭献,挂袍于天妃娘娘。娘娘姊妹三人,一在福州,一在庙岛,一在砣矶岛,皆显过,必要虔诚祭献。庙岛二百里至砣矶岛。注云:妃娘娘在套里,如遇大风,不可泊船,许望船止遥祭。这里所说的“套里”,即是井口古港,而套里天妃,正是井口天妃庙。套里古港是现代井口前湾港的前身,其年代或可上溯至隋唐时期(光绪十七年《增修<登州府志>》载刻石纪年),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海上交通以及中国航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小钦南湾古港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小钦南湾古港,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小钦岛村南部,即今天的小钦岛前湾。小钦岛前湾自东南东嘴尖至西南端大沙碛,形成一个“U”型海湾。前湾以及整个南港包括西部的小钦岛码头,中部的水下码头和东部的小钦港,总面积44200平方米。其中水下码头较为重要,水下码头发现于1988年。1998年8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烟台市博物馆、长岛县博物馆联合组成水下考古队,对小钦岛南港水下码头进行考古调查。调查发现:小钦岛南港水下码头自海岸向海中延伸约60米,坝体高约4米,宽约12米。距海面最深约4米,最浅2米。庙岛群岛,地处渤海海峡,北望辽东、南接胶东,自古至今一直是沟通胶辽两地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海上桥梁,最迟至隋唐时期,这里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海上交通中心。大量沉船遗址、码头、港湾等水上交通设施、文物的不断发现,正是高度发达的古代长岛航海业的见证。
1
后口石佛寺化石出土地点
发现者:赵琳琳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后口石佛寺化石出土地点,位于山东省长岛县砣矶镇后口村西部,总面积:3500m²。砣矶岛以及后口村黄土地貌发育较好,该村东部至今保留有典型的黄土堆积地层断面,黄土堆积最高处达海拔72米。石佛寺地点因地近后口石佛寺的旧址而得名。该处在1970年村民打井时挖出斑鹿角,猛犸象肢骨等一些古生物化石,判断该处应为一个埋藏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地点。从已出露的黄土剖面看,该地点主要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典型马兰黄土堆积,其下部有一组坡积层,上部则为全新世以来的粉砂土,粉砂土之下叠压一层灰色土,属古土壤层,化石遗存主要集中在马兰黄土上部古土壤层中。调查获知:化石遗存分布较广,局部则相对集中。距今7万年以来,长岛地区由于受玉木冰期影响,海面大幅下降,最终整个黄渤海海床裸露成陆地。与此同时,海退所形成的“渤海盆地”,其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使得一些大型生物大量徙居于此,成为石佛寺化石出土地点的形成因素之一。
1
老黑山火山遗址
发现者:郭贤坤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老黑山火山遗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乡北庄村西老黑山主峰,总面积:16000m²。该处为火山口出露部分,火山口其余则坍塌在海里。该处发育着典型的火山地貌,有玄武岩堆积和熔岩流遗迹、火山灰堆积、熔岩灼烤岩石以及黄土陶化遗迹等,保存较完整。周边地段则发现有“火山蛋”、火山玻璃颗粒等火山喷发物。老黑山火山,是一座死火山。据勘探资料显示:最近一次喷发,当在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40万年。胶东半岛中段,是形成于距今19亿年前远古代晚期胶东古陆的一部分,在大的区块划分上,属于中朝准地台中段。胶东半岛北部连接庙岛群岛和辽东半岛南端属胶辽地盾的一部分,地质活动相对活跃,因此沿地盾一线地质史上多有火山活动发生。老黑山火山以及砣矶后口双顶山火山,是这一系列火山活动的遗存之一。
1
南长山老虎洞化石出土地点
发现者:宋承均 作者:郭贤坤 摄影:沈荣民
老虎洞化石出土地点,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南长山镇赵王村南老虎洞。老虎洞是一处海蚀洞穴,老虎洞地点因此而得名。这里是一个山间黄土堆积区,处在两山脊相夹的小山凹中,总面积:1500m²。1978年村民在此修整农田时,发现鸵鸟蛋等古生物化石数件,判断该地点应该是一个化石遗存地点。鸵鸟蛋化石出土地点在小山凹黄土堆积层中,该堆积层为一组坡积土,土色略红,其中夹杂大量的岩石碎屑,坡积土上部为马兰黄土所覆盖。分析其地层年代当不晚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40至50万年。经鉴定,化石为安氏鸵鸟蛋。安氏鸵鸟是一种古生鸵鸟,不同于现代鸵鸟。距今40至5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恰处于里斯——玉木冰期之间的间冰期阶段,气侯相对温润,鸵鸟等一些喜热性动物大量北迁。地处北纬38°左右的长岛地区此时有鸵鸟生活,正是中更新世晚期这一独特气候环境下的产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