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退烧药好?哪些情况需就医?发烧要多穿点吗?

发布于 2021-09-27 13:37

导读

最近,后台留言发烧比较多,叨叨把之前陈医生分享的发烧课的部分内容再次分享,希望能对新手家长有用!
欢迎大家能发扬分享精神,多分享给朋友圈 或 妈妈群、家族群~!


家里备点什么退烧药?

目前,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儿童退热药就有布洛芬(商品名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泰诺林)两种,3个月以上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以使用布洛芬。

对于孩子,我们首选液体制剂,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如果孩子不能口服,还有一种栓剂,就是肛门用药的,布洛芬栓剂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大部分药店都有卖。

阿司匹林、安乃近等不作为儿童常规使用退热药,因为其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瑞氏综合征。

部分家长会说,可是我用了退烧药,孩子的体温还是反反复复啊,是不是退烧药物没有效果啊?

记得咱们前面讲过,使用退烧药物的目,并不是为了完全的退烧啊,而是为了缓解发烧给孩子带来的不适,让孩子不那么难受。

实际上,退烧药起效后,孩子的体温通常是降低1-1.5度,而不是降至正常。 

致热源没有解除,退烧以后又烧起来是很常见的事情,不代表病情严重。有些病毒感染的时候,表现出体温上升很快,一下子就升到39℃,但是这不是病重,孩子没有其他症状,都不需要治疗,等孩子病程结束就行,但发热可能超过一周。

另外,有些妈妈会问,能否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甚至联合使用?
答案是:在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指南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里面,该指南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或者交替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除非使用一种药物效果不好,不推荐常规交替使用。

(不推荐在家自行随意交替使用,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主要是为了避免家长错误理解误操作,造成药物叠加过量使用。)

发烧时需要添加衣服吗?

看了那么多的科普,为什么各位宝爸宝妈依然没有搞明白孩子发烧时穿衣服的原则呢?

那是因为,咱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发热的整个过程,搞明白了发热的过程,自然也就知道孩子在发烧的过程中啥时候该添衣,少时候该脱衣啦。

发热的过程包括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在体温上升期,由于孩子的体温还没有达到体温设定点设定的温度,大脑会给身体发出信号,让我们觉得冷,这个时候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同时主要会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产热,这个时候,咱们会看到还在一直在打“冷颤”,医学上叫做“寒战”,而一旦体温达到了调节中枢的设定温度,寒战就会消失,人体这时候会觉得很热。

在体温上升期,孩子觉得冷,咱们可以给他添加衣服;而后面体温下降期孩子觉得热了,咱们可以给孩子减少衣物。


对于大孩子来讲比较容易护理,总体原则就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穿。

但对于不会讲话的婴儿,护理发烧就需要家长更加细心,尤其要注意孩子有没有手脚冰凉、寒战,有的话就需要添加衣物,如果还在体温已经达到了中枢设定点,而咱们还继续包裹,就可能导致无法散热,导致中暑、捂热综合症等问题。
宝宝发烧需要去医院吗?

宝宝发热需要去医院7种情况: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个观点,体温的高低,并不能确切的反应孩子的病情严重程度,所以各位宝爸宝妈们,在宝宝生病的时候,需要练就一双能够识别孩子是否有无重症的危险征象的火眼金睛。

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1)孩子发烧,口服退烧药体温降低后仍精神状态不好,不愿意玩、不愿意互动、甚至出现昏睡、意识不清楚、眼神呆滞、烦躁难以安抚;颈部僵硬;持续头痛、喉咙痛、耳朵痛等情况,这时候需要及时就医。

2)小于3个月的孩子发烧,由于小于3个月的孩子抵抗力低下,发烧往往提示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严重细菌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33个月到3岁的孩子,肛温大于38℃,连续超过3天没有好转的趋势需要医院就诊。

4)任何年龄的孩子,只要是肛、口温、额温、耳温,任何一项超过40.0℃,或者腋温超过39.4℃,立即去医院。

5)孩子发热,伴呼吸困难,胸廓凹陷、口唇青紫、肢体乏力甚至站立不稳;反复呕吐、解血便或者小便量明显减少;皮肤瘀点瘀斑等。

6)炎热夏天室外进行剧烈活动后出现发热,可能出现中暑,需要及时就诊。

7)如果对于孩子病情的判断心里没有底,那么看医生进行评估总是不会错的。

本平台特约科普作者:陈泽伟,深圳大学总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卓正、知贝线上问诊平台可以找到我。拥有美国心脏学会的高级生命支持证书,尊崇循证医学,具有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熟悉儿童生长发育、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够根据病情,结合循证医学依据,作出符合最新的国际临床指南的诊疗建议。

推 荐 阅 读

这些塑料不能装烫的,也不能这么用

过敏性鼻炎,如何用药,能根治吗?

反复口腔溃疡1年后,4岁离开了人世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叨叨还为大家按月龄整理了分月龄育儿
就等你来领啦~~~

发送  分月龄
就能获得0-3岁育儿知识汇总
轻松躲避育儿误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