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津:散文化的议论写法及素材

发布于 2021-09-27 14:22

高考语文写作提升课堂:散文中的议论

余光中说:“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和头脑,笔下才能兼容感性和知性,才能‘软硬兼施。”(《散文的知性和感性》)也就是说,散文需要有情感,也需要有理性。
感性和理性从来都是无法完全割裂的。人类对于理性和感性的调和美的追求,出于人的天性。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绽现。
 
透过散文中的议论,我们能够看见作者的灵魂。散文中的议论,是很重要的点睛之笔。那么,写作散文的时候,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到议论呢?换句话说,散文中的议论一般会承担哪些使命呢?

1.点题扣题
散文中的议论,常常是为了点题扣题,让文章自然圆融,浑然一体。譬如丰子恺的散文《渐》,开头就是用议论点题:“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又如林希的散文《泪的重量》的开头,也是用议论扣题:
“轻的泪,是人的泪,而动物的泪,却是有重量的泪。
“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泪,是一种比金属还要重的泪,也许人的泪中还含有虚伪,也许人的泪里还有个人恩怨,而动物的泪里却只有真诚,也只有动物的泪,才更是震撼人们灵魂的泪。”

又如下文:
红炉一点雪
李碧华
有个深蕴禅机的句子,色彩鲜明,充满美感:红炉一点雪。雪花飘舞,有一片刚好在火红的炉子上。
在還没落下去之前,先把它“定格”。我们便发现它是“存在”的,虽然在瞬间,它立即融化,归于空寂无有。
人的生命,不论长短,都像是这片雪花。它自天上撒下来,历程千万里,可以称之为“长”;但飘落堆积姿态快速,不可能回头,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便已经面临消失,故而亦可以视为“短”——一两秒?百数十载?熊熊炉火,不由分说,便吞噬它了。
它存在过,却来不及留下任何痕迹。当片片雪花你挤我搡地争着投向艳色,也不过是场无谓的追逐。美,这倒是真的。
 
红炉一点雪,虽是唯美,但把人生的意义缩小了很多倍。生命本就是个辉煌的过程,为何只把它屈就在一片雪花融化的温度里?
在巨大的、火红的炉子上空,我们还是看到了那一点雪。谁是主角谁是背景谁是刹那谁是永恒?也许正因为渺小而努力,我们才成了生命的主角;也许正因为即使只拥有刹那我们仍肯认真,我们才拥有了生命的永恒!
画线部分的议论就是不断地在扣题点题,使得对于“红炉一点雪”的哲理思考形成了文章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层层深入,触动人心。
2.引发思考
散文中的议论有时候是为了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也呈现作者的思想流程。譬如下面的文章:

大学梦
一考生
大学梦,是莘莘学子寒窗十二载挑灯夜战的坚韧背影。
大学梦,是知识青年被手电筒照出的微寒光景。
大学梦,是爷爷掏出的发黄的高中课本,满载少年郎上进的愿望。
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青春不败的承诺,我们披星戴月,只争朝夕,春江花朝与秋月,独守书斋未央夜;东篱把酒黄昏后,题典书山为我守候。我的大学梦,在不远处招手。
然而,现实却一次次震撼了我。
先是北大才子陆步轩在街头卖肉,后有留美博士在宝鸡山中养鸡。大学,进去了,出来了,为何是这样?我还有必要坚守那个梦吗?
再后来,听说北大厨师业余苦读英文,竟获托福高分,现被外企聘用。大学,没进去,未坚守,竟也能成才。
终于明白,大学是开端,不是结束;是再深造,不是断笔台;是终生学习,“终生不断奶”。这才是大学梦的真谛。
大学,不但要靠梦想才能进去,还需怀揣梦想,才能延续生命的辉煌。
我开始抱定钱钟书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宏愿在书海中泛舟,不再功利,不再心急。大学是梦,但更需信念的负重,我已准备好。
我开始崇拜黄霑先生伟大的人格,身为81岁高龄的词作家,黄先生不忘在等身荣誉后反省自己,毅然决定去大学深造,喜获文凭未几日,竟长辞于世。人虽去,精神永存。
 
我开始了解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知道,生命是一次长跑,社会是一所学校。纵使一时进入不了心中的名校,仍可体验生存的大学。大学梦,永远允许我们追求。
我会一直记住黄宾虹先生的话:“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进入了大学,更应勤奋努力,现实永远是残酷的,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进入了大学,只是人生的再一次冲刺!
大学梦,我在接近。
大学梦,我看得到。
大学梦,原来是如此需要我们把握住。
大学梦,原来应一直做下去,直到年老!
这是高考模拟考试的一篇考场作文。作者选取了丰富而新鲜的语料,不断变换角度,思辨类比,表现了真正的大学梦并不仅仅是在大学校园里才能实现。语言灵动潇洒,襟怀开阔旷达,积极上进,斗志昂扬,充满了阳光的气息和鲜明的时代感,思想有深度,内在的精神有强烈的震撼力,知识面广,文质兼美,气韵十足。画线部分的议论句呈现了作者的思想流程,也引起了读者步步深入的思考。
3.层次递转
散文的层次递转,往往意味着作者的思考向纵深发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层次递转,往往要借助议论句来实现。譬如:
其实,真正沉睡着的魔鬼并不是地底深处的碳,而是人们心中那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它比现代化更具杀伤力,却也更难解决。
当死神真的穿着黑衣、手持镰刀来将绿色的生活从我们身边带走,它也只能草草地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而我们也将更加无可奈何。也许到那时,“天人合一”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因此,朋友,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为了和谐的绿色生活一起努力,让它不再离我们而去。
(江苏一考生《绿色生活》)
文章从众所周知的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落幕入笔,以“也许绿色的生活只能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开篇,引人思考,直入主题。在文章主体部分,又用几组对比(绿草地上飘絮纷飞的蒲公英与灰色的混凝土成为城市的地标、奶奶家后院的欢乐与霓虹给人的奢华等)揭示出作者对强势的工业文明将恬淡的农业文明驱逐的一种忧虑。引文中画线部分的议论与前文“我不禁惊慌,无情的现代化正在唤醒沉睡的碳魔,以摧毁让我们无比怀念与痛惜的绿色生活”相呼应,呈现出作者思考层次的深入,作者从现象当中看到了本质,表达了深切的忧虑和迫切的希望。
又如散文《叶子时期的梅》的末尾几段:
……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一个声音提醒我:“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画线部分的议论,勾勒出这篇散文的层次递转,作者先是入乎其中,最后又出乎其外,获得了去除一切偏执的更为超然澄明的人生领悟。
4.对象转换
散文写作中,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是很常见的。当作者由物及人的时候,往往需要用议论来过渡,实现思维的跳转,从而进入正题。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像三角梅那样好
罗 西
厦门有一先生6年前在公寓楼下种了一棵三角梅,如今,它已经长到35米高,不仅把绿意、花朵美美地送到住在三楼的主人窗前,还从最初的一树干分成4枝,到了15米处又富有想象力地分出6枝,其中一枝,在楼道东侧再接再厉,分出8枝;另外一枝,在西侧又不约而同分出12枝……多么蓬勃、美丽、热闹的生命接力,就这样一栋楼的20多户都有三角梅光临窗前……
三角梅的花期很长,从春末一直开到初冬,绵延着温暖的光辉,重复着“三瓣就是一朵花”的清雅素描,一栋钢筋水泥的居民楼就这样在一株三角梅的热情渲染下,变得温馨而富有情趣。因为这一株三角梅,楼上楼下的人们多了一些心灵藤萝的牵绊,多了一些情感的认同与皈依……
 
我们大都是小人物,做不到“恩泽”人世,但是仍然可以像那株三角梅一样轻松地、不太操心地影響着别人的心情,比如脸带微笑,让人如沐春风,你一点也不吃亏,也不吃力,但是可以让每一个感应你友善的人,也赏心悦目起来。
邻居老爷爷每次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都有打不完的招呼。读三年级的孙子有一天忍不住问:“爷爷,你认识的人真多啊!”
爷爷笑着说:“其实很多人我不认识。”
还没容孙子继续发问,爷爷慈爱地抚着孙子仰着的头,继续说:“我举手与他打招呼,他就会想,刚才那个老爷爷是谁啊,这样他一路上就不寂寞不孤单了……”
孙子笑了,“原来爷爷在做好事!”
是的,做好事不一定是帮助别人推车、扛货物、抓坏蛋……还可以很惬意,如一次美丽的心理活动,如那棵枝叶茂盛的三角梅的快乐蔓延,“主观为自己好,客观也带给别人好”,这是多么平凡而又奇妙的好事!
像三角梅那样美丽地好着,那就是美好。
作者在画线的第3段中用议论句自然过渡,由物及人,实现了对象的转换,渐渐逼近主题。结尾处再次联系三角梅,呼应前文,人梅合一,完美点题。
这样的对象转换,需要作者非凡的联想和独特的发现。譬如散文家苇岸,他总能透过非凡的联想,发现一些最本质的东西:“在造物的序列中,对于最底层的和最弱小的‘承受者,主不仅保持它们数量上的优势,也赋予了它们高于其他造物的生命力。草是这样,还有蚁、麻雀,我们人类中的农民也是其中之一。”他看羊群,“它们没有被赋予捍护自己的能力,它们唯有的自卫方式便是温驯与躲避”;站在白桦林前,他领悟了一个哲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他发现,“真正令我们心醉神迷的鸣啭,一般与羽色华丽的鸟类无关,而主要来自羽色平淡的鸟类”……
这样的对象转换,自然是以思想为前提,以议论为媒介的。
5.主题升华
用议论句来升华主题,往往出现在文章末尾。例如:
行走于天地间,收藏起一本旧书,一本集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光华的古典旧书,在时光的隧道里回到金戈铁马的年代,收藏起英雄儿女的那一份豪气;拾捡起一份唐风宋采、风雅楚韵,深味中华五千年的传承,体验着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旧书不旧,它于历史的尽头穿越茫茫宇宙,奏响着一个时代,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
(一考生《旧书》)
语段最后一句的议论,升华了主题,画龙点睛。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植于对绿色生活的歆羡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一考生《绿色生活》)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的结尾,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意境十分优美,通过写“饮茶”之事之思,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探寻、体验与领悟。作者在文末用“静”“净”“境”三字概括对“绿色生活”的理解,可谓对人生真谛之透视,对生活本质之发现。这样的议论句放在最后,升华了主题,让文章的境界一下子上升到新的高度。
无论是什么样的议论,仍旧必须以真情实感为前提,切忌无病呻吟。最后不妨再给大家推荐周国平的散文《平淡的境界》,这里仅引用最后一段:
 
如此看来,散文的艺术似乎主要是否定性的。这倒不奇怪,因为前提是有好的感受,剩下的事情就只是不要把它损坏和冲淡。换一种比方,有了真性灵和真体验,就像是有了良种和肥土,这都是文字之前的功夫,而所谓文字功夫无非就是对长出的花木施以防虫和剪枝的护理罢了。
这一段,是作者篇末的议论,既可作“主题升华”的例证,也算是赠送给同学们的一个叮咛。

社会民生

1.事关百姓健康,无论是一毛一分的“锱铢必较”,还是成百上千的“大刀阔斧”,每一分努力,都体现着浓浓的人民情怀。低一点,再低一点,“灵魂砍价”,砍掉的是水分,带去的是希望!
2.代言也是代“严”,明星有责任代消费者严格把关。
3.“一技之长,能动天下”“青春有梦,技无止境”“奋进新时代,技能创未来”。劳动者的人生出彩,就绽放在千锤百炼、焊花闪烁、刻刀起舞的岗位上,就迸发在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产品、托起一流产业的拼搏中。
5.用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残障人士等跨过数字鸿沟、越过技术壁垒,技术触角到达不了的地方,才能同样充满真心和温情。
6.旅行者与目的地双向奔赴、惺惺相惜,才能让旅行真正成为有品质、有价值、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7.始于颜值,爆单并不难,难的是忠于品质、留住口碑,跟风一阵、昙花一现,伤了消费者,对品牌、景区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8.一个富有内涵的“星”和一群正向追求的“粉”,共同构成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园,对现代社会的娱乐生态、文化样态才是真正的丰富。
9.“六亲不认”的步伐,让路人闻风丧胆;片子里的爽感,照进现实却多了些骨感。
10.真正的热度,是跬步积累之后,呈现在大众面前的“至千里、成江海”。当“热度”留得下余温、流量配得上正能量,才能沉淀出真正的生命力。
11.正在拔节生长的直播行业,需要适时地“墩墩苗”“除除草”。
12.骑假马练不出真演技。流量转瞬即逝,常量才能长青。
13.商业意义上的流量只有多少之分,而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则有冷暖之别。流量代表了注意力密度,适度径流能带来甘泉的滋润,过载径流可能会引致决堤的风险。
14.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必然相遇,这种相遇应是一场尊重与信任的邂逅。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地培厚孩子成长的土壤、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
15.划好家校共育的“经纬线”,让家校关系回归正轨,才能激发出“1+1大于2”的效果。
16.闲适因为忙碌才获得意义。如果摸鱼成为常态,放松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划水占据人生,幸福就会失去方向。
17.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能“能闹的孩子多给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能让守法者吃亏,这是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更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善良风俗。
18.前脚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后脚就有可能是说掉就掉的“深坑”。
19.说到底,在一个包容开放的时代,快慢之间、变与不变,不是无法解决的不等式,而是可以兼顾的多选题。数字时代,尤其不能落下那些年迈的身影。让老年人口更好分享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红利,需要以更多的耐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加顺畅地拥抱智能生活。
20.民警们见缝插针、十八般武艺的反诈宣传,只有真正与广大群众发生“化学反应”,才能见到实效。
21.只有全社会共同呵护,扬善与惩恶并举,才能让互联网成为善意的放大器,而不是恶意的扬声筒,才能让人们心无顾虑而不是畏惧行善,才能不断涵养人心向善的良好风气。
22.毕竞,相比技术的飞驰速度,面对面的温情、手把手的相扶和心贴心的交流,才是我们一致追求的幸福温度。
23.方便归方便,风险归风险,只有规避掉风险才能更加方便。
24.感动源于真实,而真实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做到的,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就能再现的。
25.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用道德的阳光互相温暖,让社会浸润在文明的雨露之中。
26.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对所有公民都抱有温情和善意的社会。
27.健康中国,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28.翻过一座山需要多久?对一辈子生活在悬崖上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村民而言,翻越家门口垂直落差800多米的大山,祖祖辈辈期盼了几百年;对深深渴望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中华民族来说,翻越绝对贫困的大山,世世代代奋斗了几千年。

治国理政

29.重典治乱,猛药去疴。
30.擦亮人民至上的底色,做人民群众安全的守护者,金色盾牌始终在人民群众心中熠熠生辉。
31.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一头汗,两腿泥”,采访才能抓到“活鱼”,文字才会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
32.人才评价的工具包里,不能只有一把尺子。
33.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34.“减法”难做、“简字”难写,原因就在于减简之中蕴含着思想理念的“加法”、功力水平的“加法”。发展“加减法”其实是“辩证法”,需要把握好对立与统一、主要与次要、当前和长远等辩证关系。
35.引才有如“及时雨”,关键时候能降甘霖、解焦渴;育才则像“自流井”,汩汩涌流、润泽原野。
36.“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离不开基层视角、基层情怀。
37.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基层。
38.基层治理中的小事,检验政策落实的效果,考验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基层治理的效能。
39.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40.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1.只有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才能更好地干对事、干好事,也才能更好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
42.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3.苦熬不如苦干,蛮干不如巧干。奋斗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尊重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44.任何决策都应该把民意请进门,多一些“效果意识”,只有综合考量政策出台后的利益影响、社会影响、舆论影响等,才能以底线思维防止出现“负溢出效应”。
45.既要把政策制定好,也要把政策解释好,更要根据效果不断完善政策,秉持为群众办实事的诚心,找到办成事的方法,就不会让“好事虚办”“好事乱办”,进而真正落实好意、办成好事。

生态中国

46.把风景变成发展“前景”。
47.不能鼓了钱袋,毁了生态。
48.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49.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50.美丽中国的愿景并不模糊,就存在于那些从“砍树人”到“看树人”的发展转变中,存在于那些从置身事外到主动参与的实际行动中。
51.在长江江畔的湖北荆州,正是因为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正是因为铁腕治沙、打击非法开采,昔日满目疮痍的沙市港“灰码头”正在变为“绿公园”,一江春水重回“颜值巅峰”。

青年担当

52.“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53.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54.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55.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
56.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风采才会璀璨夺目;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青春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

初心使命

5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8.历史正是在千千万万个无名英雄的前仆后继中不断前行。
59.从一百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红船,到如今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就隐藏在“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同甘共苦里,“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赤子情怀里,“你们不脱贫,我就不离开”的担当奉献里……
60.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生生不息,是为中国。
61.路子对了,就不怕遥远。
62.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63.民族有自立之路,国家有富强之路,选对道路、坚持道路至关重要。
64.“延乔路”短,“集贤路”长,都通向一个终点:“繁华大道”。
65.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
66.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67.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仍然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68.认准了方向,只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69.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70.不负人民,不仅是一种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深厚情怀,而且是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的实际行动。
71.无论是革命年代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仆后继、抛洒热血,还是和平时期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私奉献、呕心沥血,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72.党史中有信仰之根、精神之魂,也有烛照未来的光亮、辨明方位的指针。
73.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74.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
75.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76.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
77.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启示我们: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78.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不会忘记的背后,也是“不敢忘记”的历史自觉,是“不能忘记”的责任传递。
79.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4.英雄不容诋毁,言论须有底线。一段时间以来,从污蔑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虚构,到贬损为国牺牲的戍边英雄,再到此次诋毁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类似的恶搞、臆想、抹黑不仅歪曲了真实的历史,也是对英雄和功勋人物的亵渎,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恶意骚扰。

时代格言

80.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81.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比无畏更可怕的是心存侥幸,或许有些人认为意外是小概率事件,但再小的概率,都意味着有发生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一旦落在个体身上,就意味着沉重打击。
82.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才能避免“一失万无”的后果。
83.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
84.“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
85.时代有时代的大潮流、大节奏,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小浪潮、小节奏,跟着时代奔跑,别掉了自有节拍。
86.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87.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勉。
88.道德模范,可敬可爱;模范事迹,可信可学。
89.于无路处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
90.辛酸抛在了身后,光荣刻进了历史。
91.“人都是有爱心的,要把它献出来才算圆满。”
92.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
93.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
94.一个国家的发展,越在风急雨骤时,越能展现底气、成色。
95.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
96.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97.勇当真抓实干的奋进者、敢闯敢试的开拓者、攻坚克难的搏击者、坚忍不拔的创新者,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我们必将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9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红与黑”的较量中,红多、黑少,才能让正气常在、浩气长存。
99.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