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昌 | 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创新需求解读

发布于 2021-09-27 18:44

何洪昌

北控水务集团

产品中心系统解决方案部部门经理

9月18日,北控水务集团产品中心系统解决方案部部门经理何洪昌先生在北控水务杯“互联网+”生态环境大赛“产业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四讲)中做了题为“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创新需求解读”的分享,聚焦排水管道溢流污染问题,结合北控水务近年来治水实践,探讨排水管道溢流污染成因,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水务企业的创新需求。

 

溢流污染成因

向上滑动阅览

溢流污染

本质:排水系统能力与雨污水的水量、水质不匹配,水体应对韧性不足

成因:工程问题+管理不足+自然因素带来的水体污染的不确定性风险

成因解析

<溢流污染成因解析-基于断面整体绩效的污染贡献拆解>

图1 基于总量的污染源拆解与达标评价方式

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超过2亿吨/天,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环境需求的提升,多地出台了更高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伴随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与黑臭水体整治等方面努力,旱季污水直排问题及其导致的水体污染基本得以遏制,城市水体旱季水质普遍有所改善。

图2 基于总量的措施

与污染源削减控制关系及影响

受排水系统能力(主要为污水收集、传输、处理能力)限制,降雨时超量的雨污水导致排水管道发生溢流,水体受溢流污染冲击影响,水环境质量恶化随之而来。下表统计了国内部分城市溢流污水污染物浓度情况,可见溢流污染发生时污染物的浓度接近甚至超过了部分城市污水厂的污染物浓度。结合溢流水量冲击,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雨季溢流会对水体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冲击与影响。

表1 国内部分城市

合流制溢流污染物浓度情况(据文献)

成因一:雨污排水管道不完善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推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以及排水管道系统快速建设,合流制排水系统占比不断降低,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占比已降低至11%左右。然而实际实践中,排水管道在地下长期不受重视,且其建设时序较长,建设过程的不规范、运营维护环节的缺失等原因,导致排水管道混接、错接等较为普遍,雨、污水混流问题突出。为解决污水直排问题,大部分城市采取了沿河、湖构建“大截排”系统与一刀切式排口封堵的方式。多重因素下,大部分市排水管道实际上“合”“分”不明,家底不清,给厂网河湖系统长效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图3 中国城市雨污排水管道系统规模对比

中国城市排水系统与河湖水系等规划、建设、运营,以及监管归属不同部门,一般而言,排水管道系统由城建、水务、城管等部门管理,涉及水污染控制、水量控制、水安全管理等不同逻辑。在水污染控制层面,生态环境部门会进行强力的监管,一般不允许排口污水直排。旱季时,易被发现的问题被纳入严苛监管之下。大部分地区通过截排系统与排口封堵,解决旱季污水直排的问题,避免了错接、混接侵入的各类污染物存积于管道内。雨季时,排水防涝防洪等水安全调度管理占据主导地位,旱季存积于管内的污水及管道沉积物伴随雨水径流集中排放或溢出,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憋排”现象。针对雨季混流污水排放或溢出的问题,当前缺少有效的管控抓手。

成因二: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能力不匹配

成因一与成因二叠加,导致长期高水位运行,致使排水系统“冗余”失效,水厂进水低浓度,厂网低效能,溢流高风险,加剧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成因三:城市环卫与排水管道系统运营管理不到位

图4 中国城市雨污排水管道系统规模对比

成因四:降雨产流对城市排水系统强力冲击

降雨带来数(十)倍水量冲击,远超出现有排水系统承受能力。

图5 降雨对雨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冲击对比

-以某城市为例

图6 降雨溢流对水体容量影响-以某城市为例

溢流污染特征解析

●随机性:降雨随机性、冲刷随机性

●冲击性:水量、水质波动、负荷

●波动性:水质、水量

●间歇性:降雨间隔时间不确定

以上特性成为了处理系统很大的制约因素,在相应的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带来了很大挑战。

技术体系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行业发展与政策标准驱动下的治理需求

图7 我国相关法律、政策、标准层面发展演化

国外发展

美国

美欧国家在排水体制方面有相似发展历程,早期城市排水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合流制到截流式合流制逐步以及后来的雨污分流制,20世纪50年代以后排水管网基本按照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规划建设。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合流制排水管道,各大城市基本得以保留。截至当前,美国仍有32个州、722个社区存在合流制排水系统。

针对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在美国清洁水法法律(Clean Water Act)框架下,CSO被纳入NPDES(Non- Point Source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管控体系,并针对性发布了九项最低控制措施(Nine minimum Control measures),实施长期控制规划策略,并逐渐发展为包含深隧、污水处理厂雨季溢流控制,以及源头低影响开发、绿色基础设施等灰绿结合的治理体系。

图8 美国不同排水体制及其分布情况

日本

日本有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城市约191个,合流制系统服务面积约占20%,服务人口约占30%;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合流制区域占比较大,均超过80% 。

日本共有约3000个左右的溢流排放口。

图9 日本东京合流制区域及改善计划

控制要求:

同等类型规模的合流制区域总污染物负荷应不超过分流制系统的外排污染负荷(各出水口的BOD平均水质不超过40mg/L);

所有溢流和排放口的合流制溢流次数减半;

所有溢流构筑物需要有控制固体颗粒物的相应措施。

图10 日本合流制与分流制排水系统污染负荷对比及合流制溢流管控要求

图11 日本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控制体系示意

特殊技术 —— 3W工艺:

●传统工艺中,仅设计流量经生化区处理,多余流量通过初沉池后排放。

●3W工艺中,可实现雨天3倍设计流量雨污水的处理并达标排放。

图12 大阪平野污水厂应用3W工艺情况及效果对比

国内治理体系发展

●以洱海治理为代表的环湖/沿河大截排模式

●以苏州河治理为代表的长期系统治理模式

●以深圳为代表的正本清源(雨污分流)模式

●海绵城市与流域、城域级水系综合治理

●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逐步从点状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工程治理向效能提升转变。

国内外治理体系发展对比

表2 国内外治理体系对比

溢流污染控制

向上滑动阅览

要点:抑产流+降频次+提水质+控影响——增韧性

关键:水量水质在排水系统中的优化配置,受纳水体环境容量

抓手:关键工程补短+运行管理增效

技术体系构建——“量、截、蓄、净、排、控”

图13 溢流污染控制体系构建示意

1. 技术发展 —— 系统评估量化

识别厂网系统特征;

快速量化分析与问题识别诊断;

基于量化分析的系统路径决策。

2. 技术发展 —— 智慧截流:产品化热点

针对于超过原有截流能力,以高效的方式实现对截流水的精准控制。

当前截流产品痛点:

“智慧”截流井:不够精准可靠,相对传统截流井,成本较高。

提升点:

--控制逻辑:基于水质、水量、水位的优化控制逻辑,上下游的衔接协同

--闸、阀等流量控制设备的材料与加工工法

--集成监测与自控设备:实效性、控制精度

--耐用性与经济性

3. 技术发展 —— 调蓄

超出现有截流能力的水,通过调蓄的方式减少溢流。

图14 基于离线调蓄的溢流污染控制示意

当前调蓄设施技术痛点:

--规模合理确定:溢流频次设定、设计降雨

--系统衔接:截流系统、调蓄系统、污水处理厂(溢流处理厂站),溢流控制目标,通过调蓄系统实现上下游衔接

--能耗优化

4. 技术发展 —— 以处理增加出路

技术需求:启动快、速度快、抗冲击、耐间歇、可耐受水质波动与低可生化性。

絮凝沉淀、磁分离、超磁分离、磁微滤等一级强化可能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

 

技术痛点:

特殊场景的处理排放标准问题。目前,我国尚未在法律、法规方面层面出台对雨季峰值流量进行处理的要求和规定。其次在排放标准层面,我国的排放标准、取样约定及考核方式(日均值、瞬时值、在线值)不利于雨季峰值流量处理。

图15 昆明《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5301/T 43-2020)摘选

创新需求试析与解读

向上滑动阅览

新阶段亟需关键措施补短板,将厂网设施系统整合,弥合碎片化工程治理体系的先天不足:

●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系统集成创新突破

图16 溢流风险精准识别预测关键技术创新需求示意

能适应溢流污水水质、水量特征的新工艺与新技术;

高效絮凝药剂及其精准添加技术;

面向不同水质标准需求的深度净化技术与产品;

可移动式高效应急处理处置装备。

高通量、高效率、低占地、低成本、耐冲击、耐波动、抗间歇

快速、稳定的水质、水量实时监测设备;

多场景、自学习智慧控制系统;

实时控制系统。

针对于系统化的设计方面有较大缺口,如何基于系统弥合目标与关键工程设施的系统规划的设计方法。

图17 不同工况下设施间乃至系统间控制运行决策示意图

名词解释

合流制溢流(狭义,Combined Sewer Overflows,CSOs ):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中,在雨天时当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混合水量超过截流管渠截流能力时,其超出部分通过溢流井泄入水体的过程。

结合我国城市排水管道实际情况,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的分流式排水系统中,在雨天时当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混合水量超过截流管渠截流能力时,其超出部分通过溢流井或排口泄入水体,其过程与结果与合流制溢流相近,将此类现象统称为合流制溢流污染。

相关推荐

互联网+大赛 | “产业前沿”系列讲座干货推送

吴云生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分析及创新需求

报名倒计时 | “北控水务杯”首届生态环境科技创投大赛(企业组)

报名倒计时 | “北控水务杯”第四届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组)

END

北水教育
培养人才,贡献行业,服务社会,构建生态。
174篇原创内容

供稿/   董宇格

编辑/   申文秀

策划/   朱   蕊

监制/   冀广鹏

投稿官方邮箱:edu@bewg.net.cn

高端培训|学历提升|委托培训|定制课程

产教融合|1+X证书|在线课程|职业鉴定

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专家智库|产业合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