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磊:怎样才能提高写作的“站位”?
发布于 2021-09-27 22:30
在学术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表达出来,角度和味道截然不同,小白说出来就是家常话,而大家说出来却是满满的学术含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究其原因,在于站位不同。小白的站位通常是日常生活中的平民思维,而大家的站位却是精英思维。这也是学术分层的起点。一名学者,如果他始终不能完成学术站位的升级,永远沉溺在日常琐碎的柴米油盐里,他就永远只能是低层次的学者(当然,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很多学术大牛在柴米油盐里通常是“白痴”。很少有人能够进则家国天下、退则柴米油盐。)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学术站位?简单讲三点。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嘲笑读书人的迂腐:一屋不扫,又何以扫天下呢?然而,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学者,兼济天下的胸怀,是必须的。杜甫身住茅庐,为风所迫,不为自己心忧,反而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也是为什么唐朝诗人千千万,唯有杜甫被尊为“诗圣”。
真正的精英都是无私的,服务于天下的。只有站在天下的立场上,以天下心为心,才能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利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很多人找不到学术选题,那是因为他的心里没有装着“公心”。一旦心里装着家国天下,就会发现,中国社会现在有数不完的问题可以研究:生育困局、养老压力、数字鸿沟、文化危机,等等。
第二,站在整个学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谓一个学科,就是一群专业的人在专业地思考专业的事。在这个群体之中,他们是互相竞争并互相支撑的,所以,在这个学科中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看作品说话,好的学者、好的作品就是一个自然筛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也是最公平的领域之一。)
在这种松散的“共同体状态”中,一定是谁向这个学科靠拢、谁为这个学科着想、谁为这个学科贡献大,谁就会获得这个学科的声誉回馈。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强调,(博士生)一定要做自己所在学科的“大问题”、“关键问题”,解决这个学科的痛点与核心关切,只有这样,你的作品才会在众多竞争者之中、在长时段的岁月穿梭中被留下来。惟有无私,方能有私。
第三,践行“内群体”的话语与价值观。高站位必须有学术话语支撑。每个学科和领域都有一套“说辞”,这个是行内的人普遍接受的、大家公认的、具有信用效度的。所以,做学术,必须要学会那一套话语,从思考、研究到发表,都符合这一套话语体系。
这需要长时间的浸淫与打磨。所以,我诚挚地建议那些真心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博士生,务必从最开始就去阅读最正的经典著作与论文,这些被同行、时间选择出来的作品一定饱含了这个学科的价值观:什么重要?什么应该做?应该如何构思与行动?当这些都内化于心以后,你说出来的话,就会对味;你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正宗。
当然,最好,你有一个接纳自己、承载自己的“小圈子”,大家一起阅读、思考、争辩、对话、批评、鼓励、支持,这种定期的学术生活能够把高学术站位变成常规操作。
冠霖书院2021年课程总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