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内卷视角下的德育反思③】学生公共身份的游离与复归:去内卷化的视角
发布于 2021-09-27 22:58
作为社会公共人,每个公民都有公共参与的权利和责任,学生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更多的公共参与意识。由此推论,作为社会“公共人”,学生参与公共交往与沉浸公共生活,其公共参与意识与履行道德责任息息相关,当他们以一种审视、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对待现存生活,以及由此所展现出来的求真、向善、尚美的身份表征,可视为道德意义上的学生公共身份。这里,我们将学生公共身份的展现,归结为学生在公共生活中,通过语言交际去评价真假,通过学习取向去辨别善恶,通过成才定力去澄清美丑,这也是学生取得德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结合以上所述,在“定不下来”年代里,作为人性启蒙和生活启明的学生德性教育,一旦没有安定之所,学生德性发展必定举步维艰,再之,在“内卷化”力量的裹挟之下,学生公共身份也就陷入“越参与越内卷,越内卷越边缘,越边缘越游离”的窠臼……学生德育价值的存在根系不断腐蚀,酿成越发加剧的学生公共身份困境:语言交际功能异化、学习取向功利化、成才焦虑感陡增。
(一)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异化
真假的评价判断,通常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人类思想交际的重要工具,以及人类求真思维的外在体现。人们视语言为存在的“家”,以语言之“家”为家,借助语言来显示身份特征以及把握世界的本真意义。“一旦人思考地环顾存在,他便马上触到了语言,以语言规范性的一面去规定由之显露出的东西”。于是,在公共交往和社会实践中,语言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由于,语言具备反映人的生活的独特性、具体性特征,当人类交往行动嵌入体现公共身份感的语言,更能显示人的公共身份的多样性、丰富性。而“随着自我感的丧失,与之俱来的是,我们丧失了用来彼此交流深邃的个人意见的语言”。现实中,如果学生德性发展离散,一旦再身陷“内卷化”危机之中,更会自我锁死在“钻牛角尖”的身份状态上,这样,相伴着公共身份感的疏离与公共参与的迟钝,对富有个性特色的、生动的、矫捷的语言表达转向迷糊,其语言交际功能也相应地趋向异化。
试看一位家长对于孩子学习《弟子规》的看法:
“我女儿 8 岁,在北京某公立小学上学,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本《弟子规》,每周还专门安排一节课背诵。但我发现老师并不讲解,所以孩子并不解其意……最后我发现,虽然女儿能背诵,但《弟子规》于她,根本不可能起到树三观的作用。”
其实,《弟子规》是集结圣贤学问的语言读本,语言学习的功能价值值得肯定,诵读之有益于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加深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学生可以通过融入与认同《弟子规》文本情境,遵守道德的语言行为模式,进而遵循社会规则与形成公共身份。然而,文中所指的《弟子规》引读方式,的确让众多孩子深陷“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内卷化”泥淖,无法深入理解关于个人自我定位和他人对自己的定位的真假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更加迷茫不堪。
(二)学生学习取向功利化
诚然,人的辨别思维大多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一方面,语言内容协助我们逻辑地思考善恶,但另一方面,语言形式也可能掩盖善恶逻辑,从而挑起从众情绪,形成固化观念。例如,向上、发展、作为、地位、成功……这些内容正向的“善”言“善”语,构成了一个致密的社会语境,不少人一生都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而且,随着这个社会语境的编制密集化、参与者众多,作为社会中的常人,往往很难质疑其形式表达上可能也带来喧哗、焦躁、浮夸的“恶”的一面,觉得通过努力修炼而拥有向上、发展、作为、地位、成功……的“组合体”越多,就越是合理应当的,殊不知,争抢式“组合”实际上创造不了更多的“美”,反而让学习取向偏向功利化。
试看一位精神医生的一次公开演讲:
“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伴随着人们的身份呈现出流动性和多重性,个人会因转换语言身份、汲取公共资源的需求,而有目的地转换学习系统。所以,身份对于跨越多种文化的个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多文化学习经历成为一种财富,认同自己能在不同社会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支撑人的意义感、存在感的价值观的公共身份,可以被视为个人辨别善恶标准的重要保障。当然,这并不代表每一位学生,始终坚持公共身份的支撑意义,就像引文中的“最好的学生”——在高考前,他们梦想通过努力学习,追逐金钱财富和争夺权力资源,这种学习取向已落下“恶”的病根,在高考后,学习取向又转向盲目、漂浮,前后阶段“症状”的交替叠加,共同引发了公共精神缺失、群际交往艰难等危机后果。这种自反性身份发展的危机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意识和行动选择在校园期间的投射,也是学生对社会市场经济机制盲目性追随、对大众利益博弈的非善性反应。这些学习功利主义源头,冲击着学生德育价值的堤岸。
(三)学生成才焦虑感陡增
在“定不下来”的年代,“竞争内卷化”引致学生德性发展边缘化、学生公共身份游离的例子不胜枚举,反衬出我们坚守学生德育价值、促使学生公共身份复归的紧迫性。通俗上讲,学生德育的价值,不是去告诉学生:如何选择能够满足自身欲望与快感的目标(如金钱、名誉、身份和位置等),以及由此采取实现外在的利益行为,而是引导学生懂得:应该在公共生活中追求卓越的德性品质,应当不断去提升对公共生活的旨趣和理想,继而养成一种坚实厚重的公共精神,创建一种和谐共生的公共文化。
(一)明确学生公共身份从何而来:在社会公共平台探寻真理性标准
在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交错的时代背景下,纯粹的、单一的、稳固的身份时代悄然已逝,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在社会公共平台穿梭频繁,附着的身份特征使得不同文化有机会相互渗透、彼此交融,而这又增进了自身作为跨文化的教育群体的混融特征。无论是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作为学习者在求真领域中的挑战,包括对社会文化冲突与融和的体会、审视、理解、归宿。所以,纵观学生公共身份的建构过程和结果,无不遵循着身份异质性和身份多样性的视角。也就是说,学生身份建构的变量,取决于对其在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中位置的认同,也取决于特定的责任与规则、权利与义务存在的真理性基础。换言之,由此所形成的公共身份的建构方式,即一种与“去内卷化”实践紧密相关的真理性理由,这种理由是由学生成员作为求真探寻者,作出真理性评价并进行合理的身份建构来解答的。由此,我们要摆脱造成学生德性发展边缘化的“内卷化”悲剧,把被紧紧地捆绑在应试教育锁链、专注于生活的觅食技能与获取个人可见利益的学生拯救出来,从以往以中考或高考为标尺、痴迷于片面的“知识竞争”的状态中脱身开来。
(二)追寻学生公共身份因何而变:对“共同善”和良善生活取向的辨别
从根源上看,“共同善”和良善生活,尊重公共性和社群性,以卓越的、理性的、道德的公共生活为标准,是呼应现代性文化,强调人的公共权利和权力的良方,而且,是扭曲为私己性和利益性的“内卷化”生活方式,阻止学生发展公民德性边缘化的必然武器。现实中,教育内卷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取向,已经使学生成为私人化的存在主体,学生在不断追求个体张扬和私己利益的过程中,放弃了“共同善”的责任担当,放弃了对人的良善生活的价值审视和价值追问,滑向实现理想的自我中心模式。正如泰勒所描绘的那样,“它们倾向于集中在个人实现上,使他或她的周遭人士成为纯工具性的;换句话讲,它们冲向一种社会原子主义”。对此,我们要努力让学校教育“回归价值”“回归道德”“回归德性”,擦亮德性教育的价值本色,引导学生定义自我、建构自我、选择良善、确定道德,在对人生意义的判断与深思中,不断完善公共身份的表达方式,积极追求“共同善”的心灵庇护,将生命价值定位到对良善生活的精神承担。
(三)巩固学生公共身份何以成型:规避“丑”的教育竞争“内卷化”图像
培养学生德性作为学生德育的圭臬,是为了促进学生积累“美感”经验和助其进入“美”的理想王国。当代学校教育如果背离了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将致使学生成才发展让位于“内卷化”的教育竞争任务,备受“丑”的“内卷化”图像所围猎。基于此,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规避“丑”的教育竞争“内卷化”图像,学校需要在校园内倡导和推行公共生活规则,使学生感受公共生活的氛围与明确公共主体位置,自觉建构公共参与概念,增强公共参与的意识,促成对公共参与的身份感受和身份思考。其次,对于学生来说,规避“丑”的教育竞争“内卷化”图像,需形成共识:德性主要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美感”,对个人的公共生活与社会的公共福祉来说,“美感”的德性是值得欲求和应当欲求的;同样地,德育主要不是知识传递,不是与公共生活无关的抽象物,而是一种审美陶冶。一句话,对学生德性及学生德育的理解,必须参照学生对参与公共交往、开展公共生活的美好意义,引导学生去建构有德性的“美感”生活。换言之,也只有彻底告别“内卷化”,让学生德育回归根本作为,让学生成才发展走向中心,让学生公共身份复归其根,今天的中国“年轻一代”,瞄向未来的准星才会变得清晰可见……
转自 | 中小学德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