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双减”政策:那些关于“双减”的声音

发布于 2021-09-28 00:11



7月24日.

7月24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针对人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双减: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

目标: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 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具体内容


对校外培训的规定

01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02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03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04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不良学习方法;

05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家长的声音



其实从官方消息一出来,家长们就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

“当分数不再是唯一,穷人真就更没办法出头了啊”

“孩子马上面临初升高,如果以后没有补习班,真不知道孩子没学透的知识要怎么补”

“一刀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长的鸡娃焦虑,中、高考的成绩压力依旧存在,人的中年还得捡课本,白天当社畜,晚上当老师,怎么感觉更卷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接下来就是拼爹拼妈了。”

“如果明补变暗补,接下去要花的钱更多了,越减负担越重。” 

 “支持是支持,就是不知道效果咋样,孩子假期不上补习班的话,没人带,还怕他学坏...”

显而易见,这些关于“双减”的声音,或多或少都藏着家长们的焦虑。

疗效还在观察中



5 月 6 日,北京某校外培训机构开设的课外辅导班(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就在政策出台不到一周,一二线城市中,招募全科住家家教、长期家教的“英雄帖”在社交媒体上四散开来,一年“30万元起”的聘用高薪,让围观的普通工薪阶层惊叹不已:“我们还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补课,有钱人已经把补课老师请回家一对一授课了。”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为内卷旋涡中的学生与家长松绑、减负。“辅导班停了,请不起的家教又来了”,家长开始担心,一旦教育资源变成了根据家境流动,有钱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垄断优质的教育资源。

眼下,“双减”政策执行细则尚未落定,各地在政策落实中走形、变样的现象已经有所显现。比如,有的“鸡娃”家长在所在地无法补课,就组团赶赴异地补课;有的培训机构做不了学科培训,竟然摇身一变搞起培训家长的课程来“曲线救国”;有的地方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扫黑除恶专项考核……

政策传导总有扩大效应,松一点就可能松很多,紧一点就可能卡脖子。有人认为,强迫学校不补课、培训机构不上课,无法抹平教育差距,也不能真正达到减负目的。有人认为,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落实不到位。有人认为,只要中高考制度不变,该补的课还得补,该上的课还得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但只要是教育问题,各方都“想说话”“有话说”。

教育问题无比复杂,与之相关的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牵一发动全身。教育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也有相应的映射。很多问题,与教育相关,却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或者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个复杂问题,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以及执行效果仍需要观察。

END

更多精彩

启慧博雅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