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孩子“撒泼”,这样做,“制服”他!
发布于 2021-10-06 18:03
相信大家对“熊孩子”这个词非常熟悉,大部分人将“熊孩子”的出现归咎于家长的疏于管教,作为“熊孩子”的家长也是有苦说不出。平时都是“小天使”,怎么一到公共场合就变身“熊孩子”呢?
科学研究证明,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主导情绪管理和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层部分远未成熟。大部分公共场合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巨大的刺激源,陌生的环境、喧闹吵杂的声音、炫彩夺目的灯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一切都可能成为让孩子“失控”的因素。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变身“熊孩子”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孩子马上要变身“熊孩子”时,在公共场合疾言厉色地批评孩子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当家长平和、认真地提醒孩子时,孩子会意识到:妈妈没有故意对我发脾气,我这样做可能真的不好……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孩子突然大声说话,你可以在他耳边轻声说:“嘘,看电影时要保持安静,不然你就听不清电影的声音啦!”又或者坐车时孩子想站在座位上,你可以告诉孩子:“站在座位上很容易摔跤,你肯定不想头上被摔个火辣辣的包。”这样平和认真地提醒孩子,孩子也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多数是因为家长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比如孩子想买玩具,你直接说不行,孩子就会反抗。所以家长拒绝孩子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想法:“你为什么想买这个玩具?”“你能说出它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然后家长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说清楚拒绝的理由,这会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你做出这个决定,而不是一味地拒绝他、否定他。
如果家长跟孩子耐心沟通后,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改善,反而越发无法控制。这时家长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那个让他情绪激动的场合,找一个安静人少的角落,给他时间冷静。当他从失控的情绪中平复过来,再跟他讨论刚才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以上是面对“熊孩子”的三个解决策略,相信通过家长朋友有耐心、有方法的引导,“熊孩子”慢慢学会了遵守公众秩序和社会规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不再是“熊孩子”了。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并非出自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