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猜题素材:新气候状况对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
发布于 2021-10-06 18:50
今年的天气确实不正常,雨一直下个不停,难道真是降雨带要北移了吗?难道正是中国要回到盛唐了吗?难道以后每年都要这样了吗?看看下面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每天都是雨或者阴,气温也降的很低,这个时候上海是30度以上的高温,邯郸冷到了10几度。
这种天气对邯郸,还包括河南的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概括。
这是网上找的一张图,再看下老丁拍的学校旁边的玉米地。如下图:
地里全是积水,正是收玉米的时候,也象上图一样,只能是人工到地里去一个一个掰。
由图来看可命题方向,直观的是图片显示的地理背景,气候异常,降水多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呢?充足的水汽供应,长时间的降水天气系统的盘踞,大的方面,可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进一步思考这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图片反映的是玉米收割困难,北方地区以平原为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今年由于地里积水严重,导致拖拉机等进不了地里,前面有新闻说开着车去收玉米,结果车陷进了地里,于是找吊车来吊车,结果吊车更重,陷的更深。于是只能手动掰玉米,一个一个掰,然后一桶一桶或者一袋子一袋子扛出地里,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有的积水少的地里,农民把玉米杆砍到铺到地里,铺成一排,在上面走车,秸杆覆盖就又有了新用途,但依然局限性很大。
由劳动强度变大,进一步可以考查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地区劳动力已经变成中老年人为主,中青年基本上都选择了进城务工,以前对劳动力需求大的时候,在农忙季节会回家务农,但随着机械化越来越高,再加上种的地越来越少,能不种的就都不种了,回家务农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今年,劳动强度一下子变大,家里的老人开始召唤子女回村帮忙,从而对短时间的人口流动产生了影响。
有问题就要找解决办法,如果北方降水一直这样持续下去,怎么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水利措施必不可少,很多6、70年代毛主席时期修的水利工程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荒废,渡槽现在成了旅游景观,而不是水利设施了,灌溉渠很多不通畅了,人工运河也淤积了不少,该疏通疏通,该修建修建;二、农业结构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呢?华北地区已经进行过一次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前华北地区种水稻的地方很多,邯郸的马头大米就比较有名,但随着水资源的短缺,逐渐调整了水稻的种植比重,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变大,现在地理又积的都是水了,那是不是可以重新种回水稻?反正水稻的单产要比小麦高;三、土地流转进一实施,实行大户种粮,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有时间变化,还有区域比较,北方地区所有雨多的地方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吗?再看一张图。
这是邯郸以西丘陵山区的玉米地,虽然天也是阴的也一直在下雨,甚至降水更多,但地里并没有积水,降水的影响主要是冲刷了道路,影响了交通,只要修补下道路就OK了。由此思考不同地区的区域差异,也可以回归到课本,华北平原从西向东依次为缓斜平原、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缓斜平原主要是西部太行山连成了一片的冲积扇,由于地势较高,所以不易发生洪涝灾害,而且地下水埋藏深,也不易出现盐碱,泥沙淤积,土壤也比较肥沃;反观冲积低平原地区,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多雨时,地势低,水流汇集,易涝;干旱时,一是河流携带来大量盐碱,二是当地地下水埋藏浅,强烈蒸发,导致返盐,出现严重的盐碱地;平原地区,风大,风沙活动频繁。所以,旱涝、盐碱、风沙,就成了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三大自然障碍。都是多雨,两图比较,就可以看出不同地形区降水的影响不同。
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