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真正的祸根是什么?安史之乱后,大唐真的不行了吗?
发布于 2021-10-06 20:53
今天聊聊安史之乱。
很多人认为唐朝的转折点就是安史之乱,那么为什么安史之乱会发生呢?安史之乱后,唐朝真的就不行了吗?
因何而乱?
众所周知,唐玄宗是把唐朝带向盛世的皇帝。
很多历史学家把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人们通常将唐玄宗执政的开元和天宝年间称为盛唐。
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首先就解决了武则天和韦后留下的政治烂摊子,废除了很多恶法、苛法,扭转了以往的很多弊政,让政治开始变得清朗起来。
同时对周边的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能笼络都尽量笼络。还有和更远的一些地方,比如新罗、日本、波斯、锡兰等国家开展了远洋贸易。
可以说在唐玄宗即位后的十几年中就已经把唐朝中间出现的那3个女人(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留下的烂摊子给解决了。
但开元盛世并不长久,到天宝年间就出现了问题。
唐玄宗在后期的施政上基本上是安于现状,可能是他认为前期他已经将问题都解决了,政治上很稳定。因此后期他开始贪图享乐,更是对神仙符瑞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开元28年,杨贵妃入宫之后,唐玄宗更加沉迷声色,挥金如土,基本上不理朝政。
当连唐玄宗都不理朝政时,就出现了一堆奸臣。李林甫就是其中之一,关于李林甫还有一个成语就是口蜜腹剑。
李林甫做了宰相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相权,就找了一些外族人做将领。
因为外族人一方面骁勇善战,容易立下军功,另一方面文化水平不高,很难在立下军功后回到朝廷做宰相这种级别的文官。
所以在他任内就杜绝了一些文儒之臣以军功换取宰相之位的事,因此这也就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这是我们很多人了解的安史之乱的一个原因。
但是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在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之间的经济因素,这个更为重要。
初唐时期,唐太宗采用均田制让唐朝的发展恢复了常态,扭转了隋朝末年的乱世状况,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劳有所获的小康水平。
纵观唐朝的经济有三种。
第一种是开国时的国有土地所有制,就是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国家的。
第二种是小农土地所有制,这是从李世民实行均田制后,按照小农一家一户,配给其相当面积的土地,让农民自己耕种发展。
第三种就是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安史之乱的真正的祸根。
在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耕地,大家生活都很好,但是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整个朝政越来越腐败。
一些官N代和既得利益者对于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大,对于土地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于是他们就采用了一种兼并的方式,大量吞并小农的土地。
第一种就是以权兼并。
这是最要命的一种,在古代有权的人都是做官的。
根据《新唐书》记载,有一个大官叫卢从原,他侵占良田数百倾。当时唐玄宗还不认为是坏事,称他为多田翁,由此可见,当时官员拥有土地很平常,所以当官的用权力兼并小农土地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种是以势吞并。
从唐玄宗开始,宦官的势力逐渐做大,根据《新唐书宦官列传序》所记载,京城郊区的一半土地被中人吞占,此处的中人就是宦官。
除宦官外,在唐朝,和尚的势力也非常大,在唐朝,佛教非常盛行,寺院林立,和尚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和尚是自给自足的他们何德何能可以自给自足呢?就是因为和尚霸占了很多的土地。
所以和尚多对于唐朝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一个问题是他们种的粮食不会拿出去交易,第二个问题就是和尚越来越多,劳动力会减少,生育率也会下降,在古代,人口是主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减少对于生产力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第三种就是以钱吞并。
隋末乱世,将很多人都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大家都穷,但是到了盛唐时期,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成了大地主阶级。
在这种情况下,就逐步毁了原本自得其乐的小农经济,很多农民就慢慢地变成了佃农或者被迫离开土地成了农民工,没工可做的人就变成了流民。
经济上的问题最终传导到了军事。
唐朝原本采用的是府兵制,意思就是寓兵于农,农忙时就耕种,农闲时就练兵。
此时,农民因为没有了自己的土地,佃农就改变了生产方式,唐朝为了适应这种变局,将府兵制改革成了募兵制,开始给当兵的发工资,从此,军人成了一种职业。
在几方面的影响下,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真的不行了吗?
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和他的部下史思明起兵叛乱,希望夺取政权,很快啊,这场叛乱就影响了大唐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并且同年12月就攻破了洛阳。
此时,安禄山自封为大燕皇帝,唐玄宗仓皇之下逃到了马嵬驿站这个地方。
在这个地方,士兵哗变,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最后被唐玄宗赐了三丈白绫上吊自尽。
自此,唐玄宗也无心恋战,出走到了四川。
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成了唐肃宗,在宦官李辅国的辅助下借兵平定安史之乱,当时叛军内部也出现了内讧。
安禄山先是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要为安禄山报仇,要杀安庆绪。
没想到他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给杀了,子弑父这种事在儒家看来大逆不道,但在胡人眼中稀松平常。
安禄山和史思明死后,叛军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反攻之下被彻底剿灭。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这八年在历史上如沧海一粟,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他们一生的噩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安史之乱后唐朝就离灭亡不远了,但其实,这个不远的距离还有150多年呢。
很多强大的国家都活不了这么长,元朝90多年,强大如苏联也才活了70多年。
那么,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又体面的活了150多年,甚至中间还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呢?
这就要说到唐朝的经济发展了。
安史之乱作乱的地方基本在北方,对于南方来说,经济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
在农业方面,由于南方相对稳定,在今天江苏、浙江一带,唐朝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填湖造田等非常普遍,南方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恢复了唐朝经济。
另一方面在商业上也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
在长安城有一个坊市制度,划分了不同的区域以及时间限制,这在安史之乱后全部被打破,商业活动的范围也更大了,而且时间的限制也被取消了。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有宵禁没有夜市,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夜市,还出现了银行的雏形,那时叫柜坊。
唐宪宗时期,更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券叫飞钱,就是商人在长途运输中可以得到很多方便。
比如商人在京城把钱交到某一进奏院后,凭着他们的文券,之后就可以到其他地方拿钱,这就减少了钱币大量运输的麻烦。
商业的发达,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又体面的活了150多年。
在外交方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和外族的关系也保持的非常不错。
尤其在公元851年的时候,唐穆宗搞了一个唐蕃会盟,就是汉人和藏人之间建立会盟,签订盟约的碑,今天依然矗立在拉萨的大昭寺门口。
所以无论是内部经济还是外部关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历代执政者脑子够清醒,都没有瞎折腾,社会局势并不向我们认为的那样不堪。
反而这段时间当中,一些地方发展还非常不错,尤其是南方,这段时间的发展奠定了它以后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