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同体是怎样诞生的
发布于 2021-10-07 01:14
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图为《独立宣言》签署场景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4期
作者:李星
1776年6月28日,在纽约长岛,早已在此守望多日的大陆军哨兵终于看见天际线那头出现了一片桅墙帆影。这是刚经过一个月的航程,从大西洋另一端赶来收拾这些反叛蛮子的皇家海军。随着舰队逐渐逼近,其下辖113艘舰船、运载着7000名正规军的规模使得北美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喊道:“我以为整个伦敦都飘过来啦!”他们不知道的是,还有一支更大的英国舰队,正在劈波斩浪地向此处加紧赶来。这将是一支北美大陆前所未见的大军。
历史在此处似乎开动了双镜头模式,北美新共同体的胎动,与外敌迫近的脚步神奇地一致:就在哨兵看见新“无敌舰队”的这一天,由杰斐逊等五人组成的起草委员会将《独立宣言》提交给了第二次大陆会议;7月2日,大陆会议就独立进行投票,英军开始在史坦顿岛上陆;7月4日,身经百战的英军熟练地完成了登陆行动,同时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并向世界宣布,而这一天也将以独立日被人们铭记。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一即将到来的武装碰撞,是10年来大西洋两岸围绕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地位,发生的最后辩论。双方本来共享同一文化背景,都说英语,遵循普通法,阅读同样的历史、文化和法律著作,甚至传唱同一旋律的民歌与儿歌;在此前的七年战争中,双方的许多人还曾在同一面米字旗下并肩奋战,对抗法国人及其印第安盟友。北美的相当一部分人口甚至在最后的摊牌发生之后,也仍然认为自己是英国臣民。
为何英国人会打“英国人”,这又要从殖民体制说起。殖民是典型的本国秩序输出行为,绝对主义王权主导的法国、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是其国内“旧制度”的翻版:强有力的中央下派总督、加上专业的官僚阶层,以及有名无实的地方代表。位于凡尔赛的法国政府不仅可以对北美殖民地征收苛捐杂税,还可以征兵。但殖民地开发由中央包办,也意味着效率低下和开支巨大,这些成本都将变成税款转嫁到国内纳税阶层身上。
与此相比,英国对殖民地的治理采取了一种相当小气的方式,不是伸出手臂越过大西洋去设置中央直接治理的郡县,而是采取了“有丝分裂”的方式,通过特许状授权大地主或者商业贸易公司,以自治的形式去开发殖民地。在整个18世纪,英国都对北美殖民地持有一种既不在上面花钱,也不指望在上面收钱的放任态度。
在这一政策之下,殖民事业的效率反而比法国要高得多,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和移民增长速度远远多于法属殖民地。而且与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蜷缩于沿海城市不同,在北美,一波一波出于各种原因到来的移民,不断将边疆线向内陆地区推进。蜂拥而至的英国移民将传统的议会制度搬到了北美,并且在这一制度中掺入了清教带来的平等观念。传统的“自耕农”“老爷”等称谓在新大陆很快就失灵了,神气活现的普通人——工匠、小店主、农场主等等在这里只要通过诚实劳动,就能获得自己的先辈在英国做梦也想不到的巨大财富和土地。各殖民地议会效法英国下议会,不断扩充自己的权力,而平等性远胜于自己的“老师”。这导致了在强有力的本地议会阴影之下,北美殖民地的英国总督,与他的法国或者西班牙同僚相比,既缺乏法定巨大权力,也缺乏强制行使这些权力的手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