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张天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百年历史回顾与启示
发布于 2021-10-07 09:35
作者简介
张天佐,现任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为真理而求索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史。百年历史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土地政策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认真学习、总结、传承和发扬党在制定和执行土地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做法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把握新阶段土地政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农业之本、财富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每一次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都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朝代更替、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以土地为主的农业社会,土地归私人所有,土地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和象征。以土地为基数的皇粮国税,也是统治者的主要经济来源。历史上,由于皇权配置、世袭承继、私有兼并等原因,土地大多集中在贵族和地主手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拥有土地的不同,表现为财富的不同。历朝历代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往往导致农民起义,推动封建王朝兴衰更替、循环往复。
到清朝末期,我国已由封建社会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于1911年10月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践行“三民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将土地上升到公民权利的高度,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等主张,但由于触及了国民党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加上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改革办法,土地改革成效甚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土地对于农民的极端重要性,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现实条件、社会矛盾和形势任务,不断调整完善土地政策,为革命胜利、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苏区的“耕地农有”到抗战时的“减租减息”;从土改时期的“耕者有其田”到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民集体所有”;从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的成功之路。总的看,党的土地政策在建党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各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建党初期(1921-1937年):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农民所有、家庭经营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2-1956年):
农民所有、合作经营
人民公社时期(1956-1978年):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
集体所有、家庭经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2年以来):
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
END
编辑:叶莉荣
责编:赵小帅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1年第17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