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 表示资产购买工具不属于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目前不需要 一起了解常规与非常规的区别
发布于 2021-10-07 23:1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金融研究》发表题为《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文章。引起了关于资产购买操作的话题,
文章称,资产购买工具不属于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而是央行在市场出现问题时的被迫选择。中国的经济潜在增速仍有望维持在5%至6%的区间,有条件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收益率曲线也可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形态。中国将尽可能延长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那么常规和非常规的区别在何处,何时启用合适那。
一、非常规货币政策“非常”在何处
答案是,在经济遭受重大冲击、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经济不确定性遽增的非常时期,央行会亲临市场“一线”,充当企业和家庭的金融交易对手,而非像平常那样,以一个监控者或者调节者的身份,位居市场经济幕后。
更具体地说,根据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欧央行的政策实践,非常规货币政策“非常”在两处:
一是在“短期”金融市场端,央行通过降低对商业银行抵押资产的质量要求,或承诺提供无限再贷款,来解决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二是在“长期”金融市场端,央行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来拉低长端利率,以疏导长短端利率传递机制,抚平利率期限结构,进而降低企业的融资利率。
纽约大学的Gertler教授将上述两大特征归结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非常规扩张。由此,非常规货币政策被俗称为“量化宽松政策”。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须循什么“规”
“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现代经济学的一大基本观点是:在市场能充分发挥功能的领域,一切问题应交由市场来解决;而政府的角色,是在市场出现失灵时及时补位。
例如,在经济平稳运行时期,央行一般不直接“下场”交易。这是因为,即便股票和债券等直接金融市场暂时失灵,但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金融中介的专业优势,通过发挥间接金融市场的功能就足以解决金融市场的失灵问题。
然而,当经济面临重大负向冲击时,央行就不能墨守常规,放手任由市场自行解决问题。这是因为,部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会因为经济负向冲击而迅速恶化,结果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摩擦急剧增加。如果资产价格因非理性抛售行为而持续重挫,市场恐慌情绪持续蔓延传染,众多金融机构开始陷入倒闭境地,那么极易引发明斯基时刻,酿成经济金融重大危机。
因此,非常规货币政策也有“规”须遵循,而这个“规”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以纠正市场失灵为根本出发点。根据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实践,美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在当时就较好地遵循这个“规”。
另附前行长周小川老师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理解讲话原文:
以下为周小川讲话实录,来源于《新浪财经》,未经演讲者本人审定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是如何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也就是从这个概念上讲一讲我的理解。然后我就可以回应一下中国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怎样的情况,目前实施的情况如何。
我首先要说,在金融危机时期,当美国、日本、欧元区都是开始使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局势发生的变化,变成了什么样的情况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点就是低通胀,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通缩。
另外从金融危机当中走出来实现经济复苏也是存在一些挑战,所以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非常规货币政策一个常见的现象,首先利率变成零利率、零下界。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考虑去依赖这些非常规的、定量的货币政策,将流动性注入到经济当中,由多种方式来实现量化宽松,零下界是其中的一个工具。
另外一个办法,即便是你采用了量宽政策,量宽还是不够。你是希望市场参与者能够有长期的预期,就是希望预期希望这样的政策持续两到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当时采用了市场的前瞻性的指引,也就是预期一下未来两到三年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