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垂扣抱”解读,建议收藏!
发布于 2021-10-08 05:02
形意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基本技法规律,形成其技法特色。这些基本技法包括:顶垂扣抱,上下相照;犁行踩砸,疾动紧随;沿直簪翻,护中夺中;齐蓄齐发,内外六合。而顶垂扣抱是形意拳静止姿势的技法,今天就以静力三体式为例,和大家重点解读一下的“顶垂扣抱”。
静力三体式之顶
顶的内容包括:头顶、掌顶、舌顶。尤以头顶为先,因为其理论有“头为周身之主”一说,可见头在静态姿势中的重要性。头顶的含义是指头部中正,颈部有意竖立起来,头顶有向上顶领之意。
习练静力三体式时,1、保持头颈正直并有意向上顶领,好像顶着东西怕掉下来的样子,做到不偏不倚,上身保持均衡,但顶劲不能过分。否则头颈僵硬,欠灵活,或歪扭松软摇晃,致使头部倾斜。给身体一侧施加重压,形成两肩高低不平,带来全身骨、韧带、骨骼肌不必要紧张的连锁反应,使静力运动中的三体式失去自然松沉端正之形。
2、静力三体式的上肢动作。在形意拳理论“三节说”中,称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此三节在劈、崩、炮、钻、横五拳运用时要求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其意不仅指手、肘、肩三节的顺势而出,更主要是指发力时,不能断劲。静态三体式中的“手顶”是指前伸的手臂要坠肘似直非直,后手臂肘关节弯屈约90°,掌根抵住肚脐,两掌腕部适度下塌,五指自然舒展撑开,拇指外撑,虎口成半圆形,食指向上挑劲,掌心内含,既有向前顶的劲,又有向下按的力,形成拧裹状,使两手臂的骨,骨骼肌、韧带处于必要的牵张状态,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上述手臂的适度弯屈和掌型的要求,不仅是体现形意拳手型的特点,而且通过静力练习,可为进入拳架锻炼奠定正确的动力定型。由手臂的拧裹导致骨、韧带、骨骼肌的适度牵张是增强两臂拧劲和裹劲的耐力基础。若出现五指并拢,腕部上翘或折屈,虎口松弛。掌心外凸,腕、肘、肩关节僵直,则造成两臂骨骼肌、韧带的僵硬或松软,不能形成正确的上肢动力定型,练不出形意拳要求的弹性劲力,并影响拳架练习时手法技巧的掌握与发挥。
3、静力三体式中的“舌顶”是将舌尖轻轻抵在上颚牙根处,其作用是口腔和面部肌肉得到放松,利于津液分泌,与此相关的是两唇自然合闭。上下牙轻微扣合,鼻做深、细、长、匀的呼吸,从而保持形意拳对面部要求的内固精神、外示安详。
静力三体式之垂
“垂”是指“气垂、肩垂、肘垂”。这三垂是静力三体式技法之二。“八字诀”中有“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一说。“垂”的作用是使人的躯干、内脏及肩、肘、腕、腰、胯、膝、足各部关节、韧带、骨骼肌由上至下,节节适度松沉。
习练静力三体式时,1、采用腹式并用鼻呼吸的方法是与“气垂”相一致的,它能达到上体宽舒气顺,向下松沉,腹部充实(气沉丹田),桩步沉稳的目的。若是胸式或张口呼吸,会造成呼吸短促,胸部闷胀,腹部收缩上提,而使下肢失去稳固产生飘浮。
2、有意识地使两肩关节适度松沉后引,也是与“肩垂”相呼应的,它能促进上肢动作的舒展及关节,韧带。骨骼肌的拉长,产生一股挣衡力,提高手臂动作的沉稳扎实灵活的程度,为进入动态技能练习或与人较技时,产生一寸长则一寸强的技击效果。若有两肩向上耸起后张和松懈,会引起上肢、躯干的僵紧挺胸及软塌驼背的弊病,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失去应有的自然形态与均衡的力量。
3、“肘垂”结合“手顶”中对两手臂动作的要求,能保持两肘关节的松坠,可从防御的角度体会肘不离肋的保护作用,并通过静站练习来形成正确的肘部动力定型,增强两手臂的拧劲与裹劲的耐力,以适应拳架或散手练习时各种手法技巧的变化。
静力三体式之扣
“扣”的内容包括“肩扣、手足扣、牙扣”。这三扣是静力三体式技法之三。“八字诀”中有“两肩要扣。则前胸宽阔,气力达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扣”的功能:可达到含胸开背,使躯干、手臂、下肢骨、骨骼肌、韧带得到适度牵张(背部)与松弛(胸腹),形成一股挣裹力,富有形意拳所要求的弹性力。
习练静力三体式时,1、肩向前微扣松沉与“肩扣”是相同的,是胸部宽松、成圆背状、上体进一步得到松沉及背阔肌和腹内外斜肌(俗称腰部肌肉)有适度牵张,向后产生一股挣力,进而达到劲贯肘部的主要原因。如有“肩垂”中所述的毛病。则使胸腹和后背产生不应有的肌紧张,锻炼不出腹内外斜肌的弹劲。
2、手与足(手指和足趾)的屈扣有度,同“手足扣”是一致的。其作用除了因掌心内凹和足心含空促使劲贯四梢外,还能保持掌形不变。加强桩步稳固。如手足背平直,出掌僵硬。足下有“拔根”或脚外侧掀起的现象。不仅失去“手顶”中所说的掌形正确和桩步的沉实有力,且行拳走架时,会使手法、身法变形,体现不出上下劲力协调的特点。
3、牙的轻微扣合对身肢的放松蓄劲具有一定的作用。与“牙扣”中所言“筋骨紧缩”是有联系的,同时避免练拳时咬住舌尖及张口不雅之相,若不然将失去“舌顶”中所要求的安详之态。
习练静力三体式之抱
“抱”的内容有“丹田抱、心气抱、两肋抱”。这三抱是静力三体式技法之四。“八字诀”中有“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危不变;两肋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之说。“抱”可使腹部充实(气聚丹田),同人交手能心平意静,其手法技巧的变化出入都在保护自己两肋的同时进行,即“两肘不离肋”。
习练静力三体式时。1、上肢和躯干在上顶下垂头正脊直,颈项顺竖,含胸开背不变形的前提下,尽量使上体松沉,增加腹部的充实,这与“丹田抱”是吻合的。因为形意拳的每个招式所表现的整体力量爆发,是经腹部、脊柱、背部这条导力线引发的。拳言“力由脊发”的根据就是由此而来。当然,若犯了“头顶、气垂”中所言的毛病,那么。腹部的坚实就荡然无存,呼吸的调节就不能由大脑意识支配其运行而导致散乱。其劲贯梢节就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实战中“有的放矢”了。
2、要假设面前有一个其技击功力极强的对手,保持头脑冷静,克服畏惧对方强大的心理上的恐怖感,全神贯注盯住对方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捕捉对方进攻意图,这同“心气抱”是相通的。目的是训练自己在搏击中,处变不惊,以静制动的良好心理素质。
3、从静止的防御到动态时的出招换势的应用角度,深刻感受两肘护肋的重要性。因为进攻他人的能力是建立在自身防御很好的基础上的,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从思想上强化自己“操练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的技击意识。“上下相照”内含“三尖相照”和“外三合”,是静力三体式的技法之五。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文中介绍的功法,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练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