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真的能体面的租房吗?

发布于 2021-10-08 13:49

几年前,当我拖着行李箱来到上海的时候,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终于开始与生活短兵相接

怀揣着成为《上海女子图鉴》中罗海燕一般精干的独立女性的梦想   

殊不知,“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

在这里,被社会捶打的大幕正式拉开。

有那么多的糟心事,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件,就是:租房

住过潮湿且毫无隐私的复式客厅;也有过没搬进去多久就被急于卖房的房东赶出去的经历,以及日常与室友之间的摩擦乃至战火

而其中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寻找通勤时间与房租的完美平衡点。

想要找一个离公司相对近,房租又便宜的地方简直是世纪难题。

这其中反映的,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

工资报酬、通勤成本、租房支出 这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模型来源于城市数据团)

房价受到土地价值影响,而地价是由土地上人和企业的产出水平决定的。

高收入的区域地价高,就业人口密度大,需求旺盛,进一步推高当地房价和房租。

反之,低收入区域则是房价/房租低。

除了市场发挥自身调节机制,艰难的租房道路上还有诸多人为因素成为我们的拦路虎。

例如:无理涨价、计划突变

被房东随意拿捏几乎是每个人住户都会遇到的事情。

所以究竟有没有可能,我们能租到价格合适的房子,同时又没有作妖的房东呢

今天,给你一个答案:

经历了商业住宅狂野生长的20年后,保障性住房正在更多地回归我们的视线。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这是2021年8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国新办举办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强烈信息。

住房难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究竟有多难,或许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稀缺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量并不大。

2010-2019年间,上海所有公开出让的土地中,仅有9.74%的面积是住宅用地。

而在这些新增供应的住宅用地中,约有73.78%面积建设了普通商品房,涉及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土地面积仅占总量的1.72%。

而为数不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还存在部分小区位置偏远、生活配套不便利的问题。

(数据来源于城市数据团)

因此,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是大势所趋。

(数据来源于城市数据团)

毫无意外的是,中心城区存在大量的公租房需求。

另外,还有近郊的产业集中区域(如马桥、颛桥、浦江、川沙等)

为了核实上海现有的公租房是否与实际需求匹配,我特意去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查了一下最新的公租房房源。

发现大部分的公租房供应分布在上海南站、徐汇华泾、浦东后滩、普陀长征、闵行古美等区域。

这与民众对公租房的需求在空间上基本吻合。

但从可供房源一栏可以看到,从一房到三房大部分的房源都处在轮候状态,说明整体上公租房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其中又以40-50平的一室户最为紧俏,根本不可能有现房。

据了解,申请者从提交材料到收到有房源可入住的通知通常需要等上一年,这意味着在申请者排到房子以前仍然要在充满变数的租房市场里摸爬滚打几个回合。

可以说,要想实现住有所居,像上海这样每年都有无数外来人口涌入的大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保障性住房呼声最高的当属就业密集的市中心,但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哪来空间搞保障性租赁住房呢?

这个难题的突破口,或许就在于城市更新

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年上海干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大提速

已经进入城市更新发展快车道的上海,日前正式落地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基金,总规模约800亿元人民币,定向用于投资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

截至今年,上海城市更新中心已经成功启动25个项目共70多个地块旧区改造,受益居民近6万户,市更新中心参与的改造量占到全市旧区改造任务超过60%

不仅如此,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条例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其中提到:“旧住房更新项目,可以按规划增加建筑量,满足原住户安置需求后的余量可用于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和配套设施用途。”

当下,在上海随处可见的,都是一些旧城改造的微更新

不知道大家平时在外出的时候,有没有有亲眼看到过一些老小区的外立面粉饰翻新,街边小店的门牌也全部换成了统一样式:

乍一看,还真有一种复古的老上海商业街的气息,不会给人一种老破小的感觉

反而多的是一份怀旧与珍贵,不再拆除重建,而是修缮保护

像这样的城市变化散落在上海的角角落落,比如位于新华路街道的屋顶空间改造:

在这过去的十年间,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大提升,城镇化推进,城市里破烂的棚户区逐渐消失


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逻辑就在此,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更优的生活空间时,产生了相应需求

但此类更新也面临着问题:旧有建筑物区域人口密度本身较大,更新中还涉及到各类原有城市风貌的保护。

因此如果希望通过此类城市更新项目,在保证原有居民居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那么势必对更新后的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规划指标提出较高的要求。

这意味着,市中心的居民楼会越盖越高。

加之十多年来房地产对住宅评判标准的驯化:户户朝南、一梯两户、大面宽小进深、南北通风、明厨明厕等,城市的住宅基本跑不开我们脑海里大致的形态了。

所以,我们在寄希望于城市更新的同时还要警惕城市面貌变得千篇一律。

因为住宅构成了90%的城市面貌,相比于很多地标性的“丑建筑”,住宅的如出一辙是一件更可怕的事,也是造成“千城一面”的直接原因。

其实,当下建造的社会住宅,主要是为了服务过渡期的年轻人,它不再是简单的廉价商品,而是根据城市的现状和一般居住者的诉求共同权衡来定制的日用品。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一点”。

作为对商品住宅的补充,公租房可以有新的发挥空间,去反抗当下房地产标准化的趋势,对于维护城市居住类型多样化的生态平衡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从一千多年前杜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慨,到如今的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

让我们看到人们对居所的期待也在随着时代变迁,变得更为丰满。

除了“民间租住”与“买房”,我们终于有了第三种选择:体面有尊严地租住公租房

给政策实施与社会舆论引导一些时间,未来保障性租赁社区会越来越多,租房者也会摆脱与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划等号的困窘局面。

就像人类学家项飙讲的:“敢于不占有,在不占有的前提下享受生活,精神昂扬地过好每一天,这也许会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的革命。”

来上海5年,莘庄、七宝、北蔡都住过,现在马上要搬到嘉定。

5年时间,从莘庄到嘉定,再搬,也许就搬出魔都了。

记忆中看过高晓松的一篇报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结了婚依旧租房

高晓松说:“我不买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儿就住哪儿,买了房就只剩一个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没买房,但我俩走遍了世界。”

如果可以一辈子只租一套房,我也愿意精致的装饰一番,享受一下如诗一般的生活。

如果有能力付个首付,力之所及能还贷款,买房也未尝不可。

如果付了首付还贷会让生活窒息喘不过气,那房子也无法给我幸福的生活。

一辈子太长,买房还是租房,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但是如果有机会体面的租房,为什么不呢?

买房路上有疑问
真有好房提供上海新房咨询服务
预约1v1咨询服务

近期热门新盘:

中企光华雅境 金茂逸墅路劲象屿岛上的院子

仁恒海明院 上海星河湾中建.玖里书香
大名城·映玥 宝珀公寓中企·云萃江湾

好房人气楼盘:

金地丰盛道奥园金地·格林云尚电建地产·泷悦蓝湾

颛桥·紫薇花园仁恒·海上源浦东·紫薇花园

好房楼盘榜单:

上海楼盘榜单丨南京楼盘榜单

杭州楼盘榜单苏州楼盘榜单

温州楼盘榜单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