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到底是神还是人?从他成道的经历来看,佛教的追求迥然不同

发布于 2021-10-08 13:49

好,本章内容庵主要为大家简单地叙述一下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不过,个人还是倾向于称呼其为“悉达多太子”。

当然,这样的称呼与个人对于释迦牟尼的看法有关,比如庵主,目前只能接受将其看作是“超越时代的伟大的圣人”。换句话讲,个人之所以对佛教历史以及教义着迷,更多的是立足于“人”,而不是“神”。每每写一篇文章,庵主总是要强调一下这点,因为个人是没有太强烈的宗教情感的,所以有时候一些观点可能会引起教徒不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论各位批判庵主是“盲人摸象”也好、“一叶障目”也好,个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我也只是表达出个人在学习路上的一些观点,从来都没有讲过“我是唯一正确的”,我也不认为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所以,各位读者愿意读庵主的文章就读下去,觉得无法接受就到此为止。

好,我们现在正式开始本章的内容,即如标题所说的那般——介绍一下悉达多太子的生平,他只是一位伟大的觉悟者。

如果庵主将悉达多与孔子摆在一起,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在一般人的描述中,存在非常普遍的偏见或者说夹带私货的看法——儒家是小学、道家(不是道教)是中学、佛家是大学。要么就是另外一种“和稀泥”的意见,什么“三教同源”、“三教合一”、“殊途同归”,对于这种意见或者说看法,庵主不太同意,但也不在本文中去讨论。

庵主只抛出个人的看法,然后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加以阐述,其他的话题就不去展开。

毫无疑问,佛教是发源于古印度的一门宗教,中国佛教的源头自然也要追溯到古印度。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古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国家概念,所以,庵主还是不希望看到评论区出现“悉达多是尼泊尔人”、“尼泊尔属于古代中国”、“佛教是中国的”,这种无聊又颇具“阿Q精神”的推断。

就事论事,古印度与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是两码事,不要以今天的观念夹杂到历史中间。与古代中国一样,南亚次大陆上也诞生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印度人中间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圣贤,而悉达多无疑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

因此,我们要考察中国佛教的思想内容以及在历史上的发展,就必须要回归到印度佛教的思想渊源。那么,我们就无法回避古印度的社会与思想文化背景,因为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在那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庵主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说与一些佛教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佛教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吸收借鉴了当时南亚次大陆上其他学派以及宗教很多的东西。我们把这一点归结到其创始人悉达多身上的话也是一样的,悉达多不是凭空就创建了佛教的,他吸收学习了当时所谓的“外道”的思想。

庵主的观点一直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站在“大历史观”的背景下去考量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宗教以及学术流派,而不是以孤立、刻板、固定的视角去看待它们的起源。当然,这样教内的高僧们千年以来捍卫的东西是相反的,但这个时代已经不同了。在过去,“神”统治了这个世界,但是现在,“人”的回归会成为一种必然。

所以,将佛教从“神性”回归到“人性”,庵主以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做,不但不会丧失佛教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反而能够厘清历史中遗留下的种种谎言,以更为直面的姿态去了悟悉达多言教的核心所在。

好,我们现在开始讲悉达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生平经历,这是大家要了解佛教的第一步。

悉达多出生在北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是迦毗罗卫国王净饭王的太子,他所处的时代大概与孔子相当。这个时代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我国此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也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等圣哲纷纷地涌现出来。那么,同时代的南亚次大陆也是一样的,当时的古印度在文化上也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

除了占据主流地位的“婆罗门教”之外,还有婆罗门内部涌现出来的“反对婆罗门的奥义书思潮”,以及婆罗门外(以剎帝利阶层为代表)涌现出来的叛逆的“沙门思潮”。此时的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一样,都处在激烈的战火当中,邦国林立且互相攻伐。其背后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战国时代铁器大量运用,古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正是在战乱与动荡才催生出了形形色色的思潮。

那么,悉达多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呢?他从本质上来讲是“沙门思潮”的集大成者(释迦族是剎帝利种姓),但他同时又深受主流的“婆罗门思想”影响。这一点,庵主可以举一个例子,当然,可能有些不恭敬。

在释迦成道之后曾经回到了迦毗罗卫国,他在这里收了很多人出家,其中就包括王族的理发师优婆离。优婆离这个人的种姓是非常低微的“首陀罗”,但他后来成为了佛经第一次集结时律藏的诵出者,地位是非常高的(律僧的地位一直很高)。这在当时是非常叛逆的事情,它对婆罗门的“四种姓”是一种挑战,这是佛教“众生平等”的体现。

不过,在佛陀的诸多弟子比如“十大弟子”中,出身低微的也只有优婆离一人而已,其他的弟子不是婆罗门就是剎帝利,都属于高种姓阶级。也就是讲,出生在“贵族共和制”的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对于婆罗门是有所挑战的,但他的这种挑战并不彻底。或者讲,他没办法做到彻底。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释迦成道后弘法的对象以大商人、大手工业者为主,这也是其受时代影响的一个方面。

从悉达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能十分清楚地看到他是时代孕育出来的圣贤,而不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原本就圆满的佛”。在《阿含经》中,悉达多的形象还是以“老师”为主的,也就是说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就是“人”。但到了大乘经典比如《法华经》中,一切的事件都成了“示现”,换句话讲,大家早就知道结果了,不过是演戏给众生看而已。

庵主不是教徒,所以很难去接受《法华经》中的说法,比如之前提到的“提婆达多反佛事件”。明明就是僧团内部出现了分歧,晚年的佛陀险些被“提婆达多”夺走僧团的领导权,后来却演变成了“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老师,他被授记为辟支佛”。类似经历的,还包括支持提婆达多后来又忏悔的“阿阇世王”,他也莫名其妙地就成了正面人物。

对于这样极具文学性的“剧本”,庵主个人是不能够接受的,它也是削弱佛教现实性的一处缺点吧。一切的对立都不存在了,所有的东西都圆融,圆融到没有原则,这是一种不好的迷幻剂。那么,悉达多具体的成长过程是怎么样的呢?他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后来为何又走上了成佛的道路?

传说,悉达多是从自己母亲摩耶夫人的右胁生下的,刚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会走路。而且,他说话走路的方式还十分不同,“遍行七步,步步莲花”,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每一步下面都有莲花生出。然后,悉达多以手指天指地,做大金刚狮子吼,讲出了一句震撼所有人的话。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

大家要稍微注意一下,悉达多降生时说出的话是这十六个字,而不是只有前面的八个字(见《长阿含经》)。不过,很多人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有意使坏,只讲前面的八个字却不讲后面的八个字,导致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争论。

而且,悉达多生下来浑身金黄色,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且有种种奇异的现象。比如,天人奏乐、一冷一热的水为其沐浴等等,以显示其不凡的出身(所有的佛降生都是如此,不止释迦牟尼佛)。不过,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就去世了,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抚养其成人。

净饭王对这个儿子很是珍爱,他让悉达多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文武双全”。但是,有一位仙人(阿私陀)在太子出生时前来谒见净饭王,预言他“在家为王,出家成佛”(不是原话),这使得净饭王十分担心。为了让儿子继承王位不要出家,净饭王想尽办法使其安于世俗生活,而且禁止其出宫。

在悉达多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找了婆罗门种姓的耶输陀罗为妻,而且建造了春、夏、秋三时的宫殿给悉达多。在这些宫殿中遍布园林池台,大量的宫娥婇女与悉达多游玩取乐。不过,悉达多太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感觉到人生就是大梦一场,希望寻求彻底的解脱之道。所以,他出家修道的机缘很快就到来了,悉达多在出宫的时候遇见了四种人。

悉达多与随从驾车出游,在城东遇见了一位老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踽踽独行。他当时就感叹,光阴似水,人人都有老去的一天,真是无比痛苦。于是,悉达多就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宫中,他的父王净饭王知道后很是担心。不过,悉达多在不久后又出宫了,他这次在南门遇见了一位病人,这令他更为伤感。

“面黄肌瘦、形容枯槁、呻吟气喘、日薄西山。”

悉达多感叹,身体真是人困恼的根本,青壮年时尽情地游娱享乐,四大失调之后却疾病缠身,人生在世,如同波浪中的月影一般,其实是空空如也。很自然,伤感的太子又没有心情出去玩,闷闷不乐地回到了皇宫。净饭王询问侍从之后,得知太子遇见病人才如此伤感,心里更加担忧起来。没过几天,悉达多再次出游,在西门遇见了出殡的人。

从来都没见过死人的悉达多,看见一大群人哭哭啼啼,就停下车来询问。结果,他看见死去的人淤血流溢,闻见尸体难闻的臭秽,马上又伤感了起来。悉达多感慨人生在世,名缰利锁、酒色财气,不过是一呼一吸之间,等到死去之后竟是这般模样。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全部都要抛弃掉,肉体虫蛆攒食、脓血溃烂,只剩下白骨森森。

“我虽贵为太子,也难免一死。”

悉达多悲从中来,泣涕涟涟,闷闷不乐的他回到宫中一语不发。数天之后,悉达多再度出宫,在北门遇到了梵行沙门。

“圆顶法服,威仪有度,托钵持杖,怡然自得。

悉达多看见这样的修行人觉得十分好奇,一问才知道他是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而出家的沙门。于是,心生仰慕的悉达多就生起了出家的念头,他回宫后向净饭王恳请出家。老国王流下了眼泪,他告诉悉达多,只要不出家,自己能够满足他一切要求。

“不老、不病、不死。”

悉达多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净饭王很显然是无法满足的,他只能下令侍卫严加看守太子。不过,在二月初八的深夜,悉达多还是骑着马偷偷地出宫,来到距离迦毗罗卫六由旬的阿奴波村。悉达多将自己所有的东西都交给了仆人车匿,让他带着这些回到迦毗罗卫,然后用佩剑削去了自己的头发。悉达多剃光了头发,脱下自己华丽的服饰,换上修道服后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活。

好,以上就是悉达多的“出家因缘”,但是其中有一些细节性的内容,庵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出家”这件事情在古印度是主流文化,它不同于我们一般认知中的非主流。古印度的婆罗门以及刹帝利等高种姓阶层,在完成了世俗的任务(娶妻生子等)后,要进入“林行期”阶段,也就是以修行的方式去了悟人生的真谛。

当然, 婆罗门教徒出家追求的境界与后来佛教徒出家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但就“出家”这件事本身来说,悉达多其实不算那么惊世骇俗。首先这是主流文化,其次,悉达多结婚且诞下了罗睺罗,不管罗睺罗是怎么来的,他都是悉达多的儿子。换句话讲,悉达多基本完成了自己在世俗的任务,只是他舍弃了王位出家而已,这不算叛逆,只能称得上可惜。

悉达多真正的叛逆,其实是在长达六年的苦行后,他与传统的婆罗门以及新兴的沙门都不一样。

悉达多在出家以后,先是在几个地方隐居,并且在一位叫阿罗陀的仙人的指导下学习打坐。因此,阿罗陀算得上是悉达多修行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但他所教导的“打坐”是非常传统的东西。知道遇见了迦罗摩仙人这位老师,悉达多学习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吠陀经》,这其实就是婆罗门教的经典。不过,迦罗摩又教了悉达多《奥义书》,这是“奥义书思潮”的代表作。

什么是“奥义书思潮”,这其实是婆罗门内部出现的一股反对婆罗门的风气,它反对的是“婆罗门至上”这种理念,将一个主宰的实体精神化为“梵”这种东西。婆罗门认为有一个“神”创造万物并且主宰万物,而且宣扬“祭祀万能”以维护担任祭司的婆罗门阶层的利益。通俗地来讲,不同的种姓是创世神不同的部位幻化出来的,而婆罗门阶层的地位最高。

但是,“奥义书思潮”虽然没有全然否定“神”这种实体,但他们不认为那是一种实有的东西,而是一种叫做“梵”的精神物质。这种“梵”是一切万物的主体,它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只有达到“梵我一如”的境界才能解脱。当然,这与佛教是不一样的,但其实“奥义书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佛教理论。

比如,“奥义书思潮”也提出了“业力轮回”的理念,不过它的这个“我”是固定的、恒常的,佛教的“我”是生灭的、断断相续的,两者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的。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此外,“奥义书思潮”还强调了“禅定”、“瑜伽”等修行方式,提倡不杀生、不妄语、慈善、克制欲望、苦行、遁世等伦理观。

悉达多在修道前期接触到了这些理论,不过他认为这种修行无法抵达解脱,只能在三界中流转。所以,悉达多在不久后选择放弃,游走到其他的地方去修行。

悉达多在此后又拜了不少的老师,其中就包括“沙门思潮”影响下的沙门们。所谓的“沙门思潮”,其实是涌现在婆罗门之外的一群“自由思想”,它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本质上都反对婆罗门教的“神创万物”。佛教本身也是“沙门思潮”中的一支,它其实也是“外道”,因为当时的主流是婆罗门教。

佛经中有“九十六外道”的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六师外道”,这六种“沙门思潮”都或多或少地对悉达多有所启发。比如,“顺世论”提出“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基本元素是不断运动的,所以不存在一个永恒的神,也不存在来生或前世。所以,“顺世论”否定祭祀与苦行,强调的是今生的幸福,它的影响力非常大。

比如“生活派”,则认为世间的一切由基本元素机械地构成,一切都由命运主宰着,任何人都不可能打破这种支配,这就是“宿命论”了。还有与佛教极为相似的“耆那教”、以及影响后世的“不可知论派”等等,这些学术流派的思想其实都是相互影响的。佛经中虽然对于这些“外道”进行了种种批驳,但我们却不能讲悉达多完全没有受到他们的影响——庵主的立足点还是将悉达多当成历史中存在的“人”。

不过,受到影响并不代表完全一致,悉达多在苦行六年无果后走上了彻底的叛逆。

在摩揭陀国漫游苦行的悉达多,因为长期禅定数息、不食不眠,而变得瘦骨嶙峋、形容枯槁起来。他最终选择放弃这种毫无意义的苦行,在尼连禅河中洗干净了自己的身躯,并且接受了林中牧羊女的供养。吃过乳糜后的悉达多恢复了体力,他来到距离尼连禅河十里之外的菩提树下打坐,并且发下大誓愿。

“不证此道,此身破碎,不离此金刚座。”

但悉达多太子并未因为这五位侍者的离去而动摇,他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于十二月八日凌晨启明星出现时,悟到了宇宙的真理。此后,悉达多便被奉为“释迦牟尼”,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佛”的本质不是“神”,他是“觉悟者”,悉达多觉悟到的是宇宙的普遍真理,因此被尊奉为“释迦牟尼佛”。

不过,与悉达多同时代被称为“佛”的人很多,比如耆那教的领袖“大雄”,他也被尊奉为“觉悟者”。那么,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庵主在本章中就简单地提一下,日后再花大篇幅去介绍。

悉达多成佛以后,被赋予了十大尊号,这些尊号其实就十分细致地阐述了佛教的宗旨。

  • 第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 第二,“应供”,应当受到天人的供养;

  • 第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 第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这“三明五行”都具足(也有讲“智慧”和“福德”都具足的意思);

  • 第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 第六,“世间解”,遍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 第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 第八,“调御丈夫”,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 第九,“天人师”,一切天人的导师;

  • 第十,“佛世尊”,佛即是指觉悟者,世尊即是指一切世人共尊的人。

好,稍微解释一下第四号的“明行足”,“圣行”是指菩萨修行的“戒、定、慧”三学;“梵行”是指菩萨以清净心去运用智慧,为一切众生拔除苦难;“天行”是指菩萨顺着天然之理成方便妙行;“婴儿行”是指菩萨以慈悲之心示现人天小乘;“病行”是指菩萨为救度众生,以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同受烦恼病苦。当然,这种说法偏向于菩萨道,但也被大家所接受。

其实,从这“如来十号”中,就能看出佛教注重“智慧”与“觉悟”的特征,而不是偏向于“信仰”和“苦行”。换句话讲,佛教的一大本质就是“依法不依人”,它追求的是普遍的真理而不是修行的手段或者说宗教上的信仰。所以,从这种角度上来讲,佛教依旧是属于人的,它不是属于神的。

释迦成道以后,开始了其长达45年的弘法生涯。最初,悉达多在鹿野苑度化了愤然离开的五位侍者,在路上他遇到了几位发心供养和皈依的商人,他们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在家信徒——优婆塞。第一批出家信徒则是“五比丘”,佛陀在鹿野苑向他们宣说自己所证得的真理,也就是“四圣谛”和“八正道”。

这五位侍者在听法后皈依了佛陀,佛教历史上的僧伽组织就此成立,这标志着佛教的正式诞生。此后,波罗奈城的长者耶舍以及其亲友也出家,跟随佛陀前往尼连禅河附近的优娄频螺聚落,在这里度化了事火外道优娄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不久后,佛陀又前往王舍城为摩揭陀国王说法,迦兰陀长老奉献了“竹林精舍”。在王舍城附近,舍利弗、大目犍连以及其徒众250人被度化,佛陀座下的弟子达到了1255人。

释迦成道之后,他的父亲净饭王邀请其回到迦毗罗卫国省亲,为父王以及释迦族人说法。回到故乡之后,悉达多度化了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提婆达多以及优婆离等人,随后再度回到了王舍城。长者须达多在听闻悉达多说法后,向舍卫城太子购得园林建造精舍,这就是“祇树给孤独园”。不久后,佛陀率弟子进入舍卫城为波斯匿王说法,而后又应毗舍离国王的邀请前去说法。

悉达多第二次回到故乡,他的父亲净饭王驾崩了,出席葬礼后姨母波阇波提及妃耶输陀罗都出家为佛弟子,这就是佛教中比丘尼教团的由来。不过,关于是否度化女性出家,佛陀的弟子是有不同的意见的。阿难主张应当度化波阇波提出家,因为她对悉达多有养育之恩,但摩诃迦叶等人不同意。在阿难的一再请求下,佛最终还是允许了女众出家,从此以后僧团得到进一步扩大。

僧伽团体的扩大带来了种种问题,很多弟子在修行的过程中犯下了很多错误,于是戒律就开始出现了。

大家要注意一点,佛教的戒律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佛陀晚年才真正地完备起来。一开始,佛陀不分种族贵贱接纳任何人进入僧团,僧团的内部都是平等无碍的。但随着人数越来越多,僧团的领导者不得不考虑世俗法律与道德的因素,以免与其抵牾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奴隶、负债者、杀人犯、未悔过的盗贼、残疾人、病人(尤其是传染病)以及不满20岁的少年人,都不被允许加入僧团之内。“众生平等”的确是佛教的纲领之一,但悉达多后来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将自己这一伟大的情怀划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这一点上来讲,佛教一开始就不是完全出世的,它一直都在积极地入世以便于僧团弟子更好地修行。

因此,原本是以云游乞食为生的僧团,在日后也逐渐地建造一些僧院以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在集体生活的过程中,许多琐碎的事情都会出现,那么,关于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医药等方方面面的“生活细则”就被制定出来了,它们后来成为了佛教僧众共同遵守的戒律。

同时,佛陀在出家之初就答应了在家众的皈依请求,随后又给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凡是遵守“杀、盗、淫、妄语、饮酒”这“五戒”的俗人,都能够成为佛弟子,在家修行同样能够获得相应的成就。这些优婆塞与优婆夷数量不断地增加,成为了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所以,“提婆达多”后来的“反佛”其实是想走“复辟”的路线,他反对佛陀晚年入世的思想。当然,提婆达多与佛悖逆最为核心的所在,是他“否定来世,只认今生”的“顺世论”思想。这个问题暂时就不讲了,随着僧团的壮大与戒律的完备,悉达多也逐渐地进入了晚年。

释迦晚年一直居住在王舍城,他曾经多次召集附近的僧人(此时很多僧众四处游化),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才能保持僧团不衰。离开王舍城后,悉达多向着北方开始游化,在吠舍离接受了富裕的妓女庵摩罗的供养,并且在随后决定在竹林村结夏。佛陀让其他的弟子分散在各处居住,只留下阿难尊者一人随从,在雨季中悉达多患上了重病。

不过,结夏过后的悉达多没有停留,而是向着西北地区前行。在南末罗国的婆瓦村,他与阿难在铁匠纯陀的芒果林驻锡,并且吃下了他供养的食物。不久后,悉达多因为这些食物而中毒腹泻,行至希拉尼耶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停了下来。他选择在双娑罗树下右胁而卧,在夜半时分入灭。在圆寂之前,佛陀还答应了婆罗门须跋罗陀且为其说法,这是他最后一位弟子。

最后,佛陀告诫弟子要“以戒为师”,圆寂在双娑罗树下,世寿80岁。

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他的遗体由弟子们举行荼毗,舍利被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罗迦波的跋离族、罗摩伽摩的拘利族、波婆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特岛的婆罗门所分得。这些人在分得了悉达多的舍利后建造了舍利塔(与今天的塔不是一回事)供养,传说称之为“八分舍利”。

从王子到佛陀,这就是悉达多的一生,他其实只是一位伟大的觉悟者而已,

佛陀涅槃之后,以摩诃迦叶和阿难为代表的弟子们进行了经律藏的集结,史称“七叶窟集结”(还有“窟外集结”的说法)。僧团秉承着悉达多的教诲继续发扬光大,在其后的百年间一直流传于恒河中下游地区,与耆那教、婆罗门教等宗派并行。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


女众“生理期”的时候能拜佛吗?看看权威答案怎么说

为啥看身边人都不顺眼?根源竟然还在“我”

恭迎月光菩萨圣诞!祈愿众生消灾延寿,世间遍洒清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