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素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点,汇总,公考必刷
发布于 2021-10-08 15:06
在中国,“小康”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指免于劳苦和匮乏,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种较为殷实幸福的状态。早在西周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
全面小康是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人权的小康。
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战略。基于对中国发展实际的分析和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发展带动整个社会进步。从那时起,“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阶段性奋斗目标。
1.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设想,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概念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2.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明确,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宣告,“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攻坚克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7.202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出关键一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刷题巩固】
1.(单选)从《诗经》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开始,“小康”便代表着中国人的夙愿。关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
B.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C.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十九大将2012年至2020年定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答案】D。
A项正确,“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B项正确,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项正确,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D项错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2.(单选)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据《诗经》中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现今我们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以下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古人指的小康社会就是大同社会
C.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D.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答案】B。
A项正确,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B项错误,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素材积累的同时掌握写作技巧
短时间内有效提升
进入查看备考干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