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你的孩子还会厌学吗?
发布于 2021-10-08 15:07
近年来,厌学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调查表明,有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业持有积极态度的学生只有21%,调查结果触目惊心!
厌学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引起多种身体不适,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为大家逐一剖析。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哦!
自身因素
身体因素
首先,应考虑厌学的孩子是否存在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该类疾病共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特殊阅读障碍、特殊计算技能障碍、特殊拼写障碍、混合性学习技能障碍等。患有此类疾病的学生,他们因先天的脑功能异常,导致他们存在学习困难,即使十分努力,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情绪问题
因学业负荷过重、升学压力等因素,青少年患抑郁症、焦虑症的人数逐年递增,这些学生更容易表现出厌学的行为。而这些厌学的行为表现会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们为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加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因素
认知层面
厌学是因为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从而引发消极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主动远离学习,进而经常旷课或逃学。
行为层面
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因为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及消极的情绪,从而在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情绪层面
厌学是一种厌烦、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主要原因是学习者认为学习过程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
一个和谐民主、善于倾听、乐于分享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家庭结构不完整,青少年会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从而产生自卑情绪,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教育方式
近几年教育界有一个很热的词——鸡娃。全民教育焦虑,深陷教育内卷和鸡娃大战。若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过高的学习压力,极易导致情绪波动,若多次成绩不理想会积压出孩子的挫败感,从而导致他们主观成就感的降低,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及行为。
父母行为
研究表明,平时有阅读习惯的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积极阅读的兴趣,对其思维方式的养成产生正向的影响,而阅读兴趣与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学校因素
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方面,有些青少年会因为被老师冷落,从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斥,在班级内部被边缘化,这会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对自己、对老师、对旁人丧失信心,从而引发厌学行为。
课业安排
过去,学校为征得一个优异的升学名声,会将繁重的压力安排在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焦虑感,加速了学生的学业倦怠感,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双减”政策正式全面落地。为了响应教育部“双减”的号召,学校开始少布置作业。相信由课业负担过重引起的学生厌学问题,将会逐渐减少。
社会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发展时期。重要是因为在这几年中会初步形成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特殊是因为青少年群体开始对社会进行探索和思考,他们虽然有独立的意识,但他们缺少相对成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极易受不良观念的错误引导。如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思想、金钱至上思想,均会误导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三观,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认为取得丰厚的物质生活和优越的社会地位是有捷径可走的,认为学习并非是必经之路,从而加重其厌学的情绪及行为。
由此可见,青少年厌学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需引起家长及老师的高度重视。在“双减”的大形势下,如果您的孩子仍旧有厌学表现,可对照以上几个因素查找原因,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以免引起更加严重甚至无法逆转的结果。
联系电话:13522760035
详细地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