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最新艺考政策解读

发布于 2021-10-08 17:15

近日
围绕 “艺考改革”
教育部发布新政策

从2024年起

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

高校招生环节进行选拔

改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

2024年起

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

2024年起

实施分类录取的招生办法

到2024年

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

从今年开始

社会需求不足

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

调减或停止招生



艺考新政改革的焦点

主要落在5个方面

一、进一步扩大省级统考范围


到2024年,要基本实现艺术类专业省级统考全覆盖,同时,不断提升省级统考的水平和质量,增强考试的区分度,满足不同层次、类型高校选拔需要。


目前,艺术类本科5个专业类中,美术学类、设计学类专业,已经实现省级统考全覆盖,招生规模占比达到75%。除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外,高校的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已不再组织校考,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
简单来说 ——
艺术生原先要参加两个考试
省级统考,也叫联考
联考之外,还得参加校考
联考内容相对基础
现在要求联考增加难度
除了个别学校,其他学校不要搞校考了

二、严控校考范围和规模


目前
全国组织校考的高校数量还有300多所
参加校考的考生人数约160万人次
给考生备考、应考造成了较重的负担
除此之外
校考招生的公平性、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此次改革
对规范高校校考也作出了相应规定
严控现场考试规模
鼓励高校采取线上考试
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进行初选

严格控制现场校考人数
原则上不超过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的6~8倍

2024年起,不再跨省设置校考考点
所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校考工作均在学校所在地组织

建立健全校考高校和专业准入退出机制
少数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艺术院校
部分高水平艺术类专业
按程序申请在省级统考基础上组织校考

此外
对组织校考的高校
也有相关“四严”要求
严格考评人员遴选管理
严格执行校外评委制度、回避制度、黑名单制度
严格考试组织管理
严把考试入口关、组织关和评分关,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三、推进分类考试 分类录取


2024年起——


对于高校艺术学理论类、戏剧影视文学等与专业考试要求相关度不高的专业,将不再组织专业考试;

对于音乐、舞蹈、表演、美术、设计等其他对考生专业能力有较高要求艺术类专业,继续组织专业考试,包括省级统考和高校校考。

省级统考已覆盖的专业,鼓励高校不再组织校考,直接使用省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


对于少数继续组织校考的专业,鼓励高校通过线上考试或直接使用省级统考成绩等方式进行初选,通过初选的考生再参加现场校考,严格控制现场考试规模。

四、文化课成绩逐步提高


目前
各省份对艺考生文化课成绩均有最低标准
对于保留二、三本批次的省份
文化线要求不低于二本线的70%
对于合并批次的省份
要求文化线不低于新二本线的75%
此次改革要求
逐步提高艺术类高考文化课成绩

与此同时,允许组织校考的高校在相关校考专业招生中,对极少数省级统考和校考成绩均特别优异,或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制定高考文化课成绩破格录取办法。


五、高水平艺术团停招


从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进行选拔,改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


看完了最新的政策解读
想必大家都会疑惑
这场艺考改革究竟因何而起?
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这不,满满的“干货”全在下面啦!

公平正义才是艺考改革的核心目的

“走捷径”“投机考学”,近些年艺考有标签如斯。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指出,艺考改革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确保高考的公平正义。

 

 

去年6月30日至7月10日期间,四川音乐学院3名教授先后被纪检监察机关带走调查,疑因涉嫌艺术专业招生腐败。一份举报材料称,四川音乐学院的考生和家长,以及教职员工和退休老教师都知道:进四川音乐学院要私下交钱,这是潜规则。他们的招生敛财20年来早已经从个体户单干演变为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打分、统一分配,考生费(即贿赂款)由团伙中3名教师分别保管。

这不是四川音乐学院第一次与艺考腐败联系在一起。有人用“并不如烟的‘川音’往事”来描述该院近年来被多次曝光的黑历史。比如,2015年该院原党委书记柴永柏因受贿落马,2016年该院声乐系教授吴李红收受学生家长贿赂案。

短短几年之内,一个学校仅被曝光出来的案例就有这么多起,并非偶然。它折射出艺考招生领域向来是腐败高发地的现实。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有艺考腐败案件曝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其特别的选拔方式有关。比如艺考选拔主观性强,考官的主观审美、个性判断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考生成绩,而在缺少制度的约束下,主观因素就可能成为被攻破的薄弱堡垒。再有,在多起案件中,艺考的主要负责人都兼具“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


所谓“曲线高考”

2018年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指出,中国的艺术考试、招生,还存在着“曲线高考”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的重大调整,体现了提高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扭转重专业轻文化、重招生轻培养的人才培养倾向,打消了部分学生家长把参加艺考作为进名校“跳板”的功利思想。

 

熊丙奇认为,提高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成绩要求,可以一定程度堵住“曲线高考”,尤其是针对少数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这些学校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控制线就是本科线,而不是之前本科线的70%。

 

当然,在提高文化成绩要求的同时,对于在相关专业领域确有专长的艺术人才,艺考改革提出探索建立破格录取机制。这进一步要求挤压专业校考的灰色空间。

 

在治理专业校考所伴生的灰色空间上,艺考改革提出引入校外评委制度、建立健全回避制度,坚决堵塞利益交换空间。

 

考评人员管理是艺考招生工作的关键。比如在校外评委制度安排上,会逐步增加考评人员人数,扩大省外校外人员比例并达到一半以上。

 

在艺考重大改革下,艺考生必须适应新的规则。


理性看待“艺考热”


2020年,全国艺考报名人数高达117万人,创下历年报名人数新高。而2002年艺考热刚起步时,报考人数才3.2万人。

 

2002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510万,当年艺考报名人数占高考总人数的0.6%。2020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71万,这一比例达到10.92%。

 

从专业招生来看,2020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仅次于工学和管理学,位居第三。

 

而在近两年传出新建消息的行业特色型大学中,据软科统计,电影、艺术、音乐、传媒类高校至少有12所。以电影院校为例,西安电影学院、山西电影学院、西浦·光线电影学院、海南电影学院、江苏(或苏州)电影学院相继涌现。

 

事实上,在各类专业中,艺术类反而是社会需求较低的那一类。艺考热,不等同于艺术热。

 

为此,教育部7月15日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强调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被视为对艺术类专业过热的一次紧急熔断。

 

此次艺考改革则进一步要求,在高校定位布局上,需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综合考虑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对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予以调减或停止招生。

 

给艺考降温,并不是要堵住艺术学子的求学道路。陈志文指出,大量的考生并非因为爱好与兴趣,仅仅是为了钻文化课分低的空子而扎堆涌入艺术类专业。所谓分不够,艺术凑。

 

艺考改革的用意,更多在于堵住部分学生通过艺考走捷径。从这个角度看,陈志文认为,对于真心喜欢艺术的考生来说,是一个福音。

 

众所周知,厚重的文化素养,才能让艺术人才走得更远。去年中国传媒大学将艺术类专业考试的初试定为文化素养基础测试,只考“文史哲”科目,引导考生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

 

人民群众有言,一副好皮囊,如果没有深度,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南方日报、中国青年报
编辑:周宇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