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我国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发布于 2021-10-08 17:27

了解更多精彩

作者单位

张铁明1)2)  刘志强3)  陈春莲4) 

1)北京林业大学社会服务与综合研究部(期刊编辑部),100083,北京;

2)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100083,北京;

3)上海大学期刊社,200444,上海;

4)上海电力大学学报编辑部,200090,上海

开放科学 OSID

听作者讲述文章写作背景

为便于阅读,《科技与出版》制作了文章的思维导图



以下进入文章全文阅读 


摘 要  构建适宜的政策环境对推动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系统内部的顶层设计、具体项目规划和评价制度,还是支持性政策,都存在诸多缺失和不足。这不仅使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难以大幅度推动,也使其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乃至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潜在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进高校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继续创造有利环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更需要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供坚实的政策、制度、人员、经费等保障。

关键词  高校科技期刊;政策环境;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迫切需要建设自己的一流科技期刊作为支撑,在国际学术创新体系中占有话语权,提高影响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等。2018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中宣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这些都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与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科技期刊管理部门、主办单位、出版单位、技术服务商、编辑出版人员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多方协同发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高校是我国科技期刊的主要办刊力量之一。长期以来,高校科技期刊依托高校深厚的学科实力与人才优势,发表了大量的优秀创新成果。一批老牌高校科技期刊不断积累声誉,巩固影响力;一批新兴的高水平高校科技期刊也脱颖而出,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重要的学术平台,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相比于科研院所和科技学会的科技期刊,高校科技期刊总体竞争力不强,办刊理念相对落后,在专家学者办刊、期刊专业化发展、数字化平台建设、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差距,而这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进行梳理分析,找出症结,提出建议,为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01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含部队院校期刊)约1 500种,约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1/3,其中,高校有CN号的英文科技期刊约170种,超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3。在入选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的名单中,高校科技期刊入围领军期刊7种、重点期刊7种、梯队期刊40种,在相应类别中分别占31.8%、24.1%、20.1%;入选2019年高起点新刊13种(占43.3%)、2020年高起点新刊17种(占56.7%)。这说明高校科技期刊在高水平科技期刊队伍中占据重要份额,在新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中有雄厚基础和巨大潜力 [2]。 

数据显示,高校科技期刊历年来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等国内主要期刊检索数据库的数量,一直稳定在这些数据库收录总数的30%左右 [3]。在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方面,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英文期刊专委会统计,在2021年6月公布的2020年《期刊引用报告》(JCR)中,高校共有101种期刊(包括有CN号的期刊和只有ISSN号的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其中SSCI收录4种),97种有影响因子。在这97种已获影响因子的英文刊中,35种位于Q1区,39种位于Q2区,15种位于Q3区,8种位于Q4区。此外,在Scopus、EI、Medline/PMC/PubMed等数据库中,高校科技期刊也一直占我国入选科技期刊数量的1/3左右。可以看出,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融入世界学术出版、产生显著学术影响的主要力量之一。 

以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园艺研究(英 )》、清华大学主办的《纳米研究(英文版)》、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纳微快报(英文)》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中英文期刊为代表,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特征,还有一大批期刊在国内相关学科领域名列前茅,成为高校亮丽的学术名片。 

尽管高校科技期刊实力稳固,不乏精品与亮点,但也有很多期刊内容泛化无特色,导致整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远远落后于高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不能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还相距较远,与国际国内先进的办刊理念相比,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存在明显的瓶颈。这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问题。



02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政策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学术出版生态环境可以简单概括为政策环境、科研学术环境、出版传播服务环境、人才支撑环境、市场环境等,这些都对科技期刊发展形成影响,而在我国出版审批制、主管主办制等基本制度下,政策环境要素起着引领、指导、规范、扶持的关键性作用。目前所有科技期刊面对共同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但到执行的领域层面,政策环境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政策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2.1  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和具体项目支持引领

以《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指导,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引领,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布局与建设规划已经比较清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聚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与国家重点领域发展目标相衔接,进一步提高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能力。”[4]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目前还没有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高等教育发展以及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清晰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来引领,也没有针对性的政策性指导文件,只是依托主办学校的需求来发展,而不同学校的层级、认知与政策大不相同,因此各高校期刊在建设目标、定位、措施等方面千差万别,不能突出特色、协同发展,反而是同质化不良竞争。另外,在开放科学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全国高校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分散于国内外期刊,高校科技期刊分级分类评价、期刊集群化、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开放仓储等方面也缺乏前瞻性的规划,不利于发挥全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协同与集成效应。 

截至目前,高校科技期刊没有具体的高层次的建设项目支持和引领。中科院近年来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择优支持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人才计划管理办法》,将科技期刊纳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 [5],推动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和科学院期刊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探索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中国科协2006年启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并给予相应的资助,2016年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推动一批科技期刊攀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高峰 [6], 虽然这些项目目前已整合重构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但是却给学会期刊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此外,中国科协对下属学会明确提出了一流学会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这样的政策环境使这两个系统的期刊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办刊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办刊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和发挥,院士和知名学者亲自操刀办刊、顶尖学者汇聚,专家办刊模式得到充分展现,期刊能够紧密对接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方向。相比之下,教育系统缺乏这种实际项目的支持和引导。

2.2  科技评价环境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不利

这种不利表现为:一是原有的“唯SCI”导向对国内科技期刊整体发展不利,高校科技期刊身在其中,深受其害;二是多数高校内部为提升学校排名和科研形象,制定相应的科研引导政策,要求在SCI收录期刊或校外其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歧视或不承认教师或学生在本校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这两个层面相互关联,导致高校虽然科研成果数量多、质量高,却大量外流,造成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困难,高质量的稿源得不到保证,水平难以提高。虽然教育部、科技部等在2020年分别公布了2个重要文件,强调不“唯SCI”、不“唯论文”,且近年来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文件与措施陆续出台,但真正转变评价理念很难,高校能够真正让政策落地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在院士评选条件中,列出代表成果“原则上应有一篇或以上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7],从评价导向上对中科院期刊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科协以项目申报形式,委托所属行业学会遴选发布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给出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评价方案 [8],为学会办刊谋求好的环境,这些都给高校科技期刊的评价政策带来很大启发。

2.3  高校内部缺乏完善的支持体系

高校办刊有着天然的学术资源优势:高校“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高校学科分布广、人才梯队好、科研实力雄厚,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占据国家科研总产出的一大半;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需求强劲,显性的国际学术资源多;高校期刊与学科团队“近水楼台”,具有持续办刊的能力和资源优势。但是,除了少数有远见的高校将一流期刊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重视并重点投入建设高水平期刊平台外,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看到期刊对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没有看到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对提升高校在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性,没有制定期刊发展规划与目标,更没有政策环境支持,致使这些优势无法真正助推高校科技期刊发展。高校科技期刊在学校多被边缘化,有的勉强维持或每况愈下,经费和人员缩减,高质量发展成为空谈。此外,高校内部体制机制也使高校办刊缺乏活力和动力,除少数期刊能够紧跟国际国内学术出版形势外,多数还停留在旧有的办刊模式与思维中,质量意识、传播意识、服务意识等都不高。 

解决上述这些瓶颈问题,推动高校科技期刊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提高质量,除了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天然的学术资源优势外,还需要从本质上改善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内外部政策环境。



03


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方向和路径

3.1  国家层面:进一步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标志,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学术评价、诚信建设、媒体融合出版等方面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科技期刊出版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建设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各方共识。但是,要进一步塑造良好的期刊出版生态环境,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前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科技期刊宏观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来兴利除弊。例如,在高端国际化出版平台建设、开放科学应对策略等方面需要有战略谋划并尽快研究落实,建设我国自己的学术出版体系;在科研与出版学术评价导向、学术诚信建设等方面要出台更实质性的措施,让国内国际优秀学者更多的创新成果优先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使发表的成果坚守伦理诚信底线、真实可信;在出版体制机制创新、学术出版国际交流合作、市场环境塑造、出版理论研究、一流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要不断强化,为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撑;要通过正面引导,改变一些期刊为片面追求影响因子、被重要数据库收录而采取的功利化办刊的做法。 

其次,要继续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项目为依托,强化引导扶持的力度,做好期刊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媒体融合与知识服务,引导期刊在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等方面更新办刊理念,加强平台、技术、制度、标准规范等出版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氛围。

3.2  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与要求对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明确类似中科院、中国科协系统期刊的引导支持政策,呼应党和国家“办好一流学术期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要求。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引领高校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教育主管部门要在顶层设计上规划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布局,强化分层分类指导。要与“双一流”建设相结合,制定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高水平期刊的选育方案,重点培育高校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鼓励高校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的期刊,定位国内一流;要合理布局中、英文期刊,着力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突出专业特色和服务大局能力;最终,要形成若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引领、一批高水平国际化期刊跟进、众多不同层级期刊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不同需求的雁阵式高校科技期刊体系。 

第二,要切实优化科技期刊发展生态,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目标相匹配的一流科技期刊支撑和服务体系。首先,要发挥教育、科技评价的政策导向作用,以破“五唯”为契机,在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代表作评价等方面给予高校科技期刊更高的指标权重,吸引高水平研究成果优先在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发表,构建有利的系统支持环境;其次,要在政策层面确定高校科技期刊等同于教学、科研的学术地位,承认教师参与高校办刊的学术贡献,打通教师与编辑之间的角色互换通道,使高校学科人员能主动参与办刊,为高校期刊汇聚一流人才;最后,要引导高校科技期刊在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集群化方面不断提升,强化质量与诚信意识,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第三,要落实具体的支持措施。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指导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意见,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群策群力;其次,要尽快启动高校科技期刊支持项目,分类遴选优秀期刊和优秀办刊人才,分类分层次重点建设培养,以项目带动高校科技期刊整体质量提升;再次,要尽快推动建设高校开放科研学术平台,集成在国内外发表、注册的所有高校研究成果、研究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分析学科动向,开展知识服务,提升我国高校在开放科学背景下促进学术创新、参与学术治理的国际国内服务能力,展现学术实力,推进高校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最后,建议开展高校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建设自己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科技期刊切实提升水平和影响力。

3.3  高校层面:提供坚实的政策、制度、人员、经费保障

高校作为办刊主体,必须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一,构建利于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政策环境。要构建期刊发展长效机制,形成一流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互融共促、互为支撑的良性格局。一是将期刊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科研创新整体工作中,从宏观政策上强化保证,形成期刊助推学科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使期刊真正融入学校的学术创新体系中,并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充分整合和挖掘校内外资源,探索多种协同办刊模式,提高办刊质量;三是深化制度改革,改进完善配套的人才制度、激励制度、保障措施等,从根本上改变期刊主编、编委“挂名”现象,为期刊高质量发展凝聚高水平学术资源,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对教师在本校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予以认可,以科研评价改革促进本校科技期刊发展。 

第二,强化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建设。要以质量为根本,不断推动期刊自身能力建设,突出期刊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和数字化,切实提升学术支撑能力。一是加强期刊政治能力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发挥高校科技期刊“立德树人”的作用,突出社会效益,服务科技创新大局;二是组织、发挥好编委会的关键作用,落实专家办刊,加强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挖掘利用优秀学术资源,以专辑、专栏等形式提升内容组织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扩大专业影响;三是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学科前沿,增强办刊的学术敏感性和学术辨别能力,谋划重大选题,提升期刊的学术引领能力;四是强化期刊质量监控能力,在出版各环节建立并严格执行诚信制度,增强质量意识,有效发挥期刊在学术质量、学术评价、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把关作用 [9];五是利用出版新技术,推进媒体融合出版,提高出版传播效率,主动服务学者、服务学科,提升期刊的传播服务能力。 

第三,高校落实具体的支持措施。一是尽快制定、完善适合本校学科特点的期刊发展规划、制度等,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二是打通教学科研人员和期刊学科编辑的角色互换通道,确保编辑职称聘任、职业前景和实际待遇,建设一流的编辑队伍;三是在办刊经费、办刊人员、办公场所上予以充分保障。



04


结语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9];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也提出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10]。高校科技期刊是学校的学术阵地,是高校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汇聚顶尖人才的纽带。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拥有国际一流的期刊平台,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开辟国际学术空间、提供平台支撑,也是学校国际学术影响力的体现。在我国建设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之一、建设科技强国的系统工程中,高校科技期刊角色与作用不能缺失。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高校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合力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主办高校必须承担主管主办责任,切实引导支持,以构筑起能支撑国家创新引领战略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科技期刊政策体系。高校的优秀学术资源不能总是支援别人,是时候回流一些支持自己的学术期刊了。

参 考 文 献

(上滑查看)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1-03-07]. https:// www.12371.cn/2020/10/29/ARTI1603964233795881.shtml. 

[2]  丁佐奇,郝海平. 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254-1259.

[3]  刘志强,王婧,张芳英,等. 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J]. 科技与出版,2019(1):13-19.

[4]  国家新闻出版署. 关于编制“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和 2021—2030年国家古籍规划的通知(国新出发〔2020〕21号)[EB/OL].(2020-12-01)[2021-08-04]. http://www.nppa.gov.cn/nppa/ contents/279/75336.shtml. 

[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25次学术研讨会暨期刊规划培训班在西安举办[EB/OL].(2015-11-30)[2021-08-05]. http://las.cas.cn/xwzx/zhxw/201511/ t20151130_4481316.html.

[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于对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 计划拟入选期刊进行公示的通知[EB/OL].(2016-12-09)[2021-08-05]. https://www.cast.org.cn/art/2016/12/9/ art_458_73563.html.

[7]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EB/OL].(2020-09-28)[2021-08-05]. http://casad.cas.cn/xbjs/gzzd/ zxgz_124272/201504/t20150417_4683798.html. 

[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2021-08-05].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 art_79_100359.html.

[9]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5-18)[2021-06-23].http://www.nppa.gov.cn/ 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10]  周志红.“双一流”建设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41-48.

《科技与出版》2021年第9期P6-11

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订购我刊,邮发代号:82-655

科技与出版

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刊核心期刊

投稿

请登录我刊投稿平台

kjycb.tsinghuajournals.com

联络合作:(010)83470490

                 (010)83470491

                 (010)83470567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