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这只鸟?
发布于 2021-10-08 17:34
意境是什么东西?
十八岁的一天,学校外出郊游,其实就是在野地里跑。
大家都跑散了,跑远了,剩我一个人拉后腿,黄昏的日落晕染着大地,大片的绿色麦田,麦田边的小路上,立着一棵树。
只有这一颗,高高的,像一杆大旗,随着傍晚的春风摇摆。
高高的树,平平的原野,树间的风以及利剑一样透过枝叶的夕阳,这就是意境。
这幅画像,在我的脑子里存了很长很长时间。在我的心里,它代表着孤独的美,即便是青少年的我,也深深的感受到这种孤独,而且是带着一股英雄主义的惆怅。
夕阳与独树,可惜我不会画画,不然我一定会把这种意境画出来。
意境往深里研究,其实就是心境,我们作诗,作画,其实都是表达某一时刻,独有的情绪。
情绪怎么通过山水树木来表达,有时候是个人的习惯,就像有人生气了要逛街购物,有人害怕了要拼命吃东西,只不过这些人是用行动来表达情绪,画家,中国的画家,用笔下的事物来表达情绪。
看看八大山人的鸟。
这只鸟看似翻了一个白眼,但可能不仅仅是表达冷傲与嘲讽,但看见这画的人,心里一动,这一动,就是意,也许是因为感触而心动,也许是因为奇怪而心动,也许是认为这鸟要死了心动,反正心动了。
心动了,就达到了画的目的。
再来看看,这些树木,这些山水。
哪些地方黑,哪些地方白,哪些地方笔直,哪些地方弯曲,哪些地方沉重,哪些地方轻松。
画家不需要把山画的像山,树画的像树,水画的像水。画家只要画出,此刻在他心中的山水。
尤其是那些孤零零的树木,没什么枝干,高大直立,与低矮的山石头映衬。
那些兰草,那些竹子,也许你一辈子也不会见过和画中一样的兰草和竹石,但是在万古历史的长河中,有某一个人,在某一刻,他心中的兰草竹石就是这个样子的。
中国人并不追求画的像,不像西方的油画,甚至不追求别人看得懂。
绘画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东西,有钱有闲有士大夫精神的达官贵人,才能够成为画家。
中国画的真谛在于“意趣”,山水树木可以变化万千,摇曳多姿,有风雨如晦中的山峦,有明媚清澈的林泉,在浓淡的墨水之间,几无差别的色彩变化之间,好似一方真实的天地。
有人说拿放大镜看齐白石的虾,逼真,栩栩如生,这是对齐白石的侮辱。画画嘛,画那么像干嘛,如果追求像,直接拍个照片不就行了,把像素调高一点。
诗和画都是向内的功夫,但越是向内,越是独特,往往越是被更多的人认可,所以从艺术理论上说,人的心是相通的。
也许,如鲁迅所说,人类的悲伤并不相通,但人类的美好也许是相通的。
参观画展,指着一副画侃侃而谈,道出它的作者,背景,绘画内容,就算懂得比较多的人了。
其实真正看画的,不夸画的好,只是看看它。
在画映入脑海的第一瞬间,心理的感受就是真正的“欣赏”,然后把目光移开,再看一眼,心中又是一动,不论看过多少次,只要看见这幅画,心里的感觉就来了,这就是真懂。
但是,你懂了,别人并不一定懂,别人即便懂了,也并不一定懂你,这就是艺术。
也因此,陈丹青说艺术就是装B,我装B,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哪怕任何一个人能够拿出证据,证明我在装B,只要我一直装下去,直到装成真B。
小时候学画画的课程叫美术。
美术,就像剑术,法术,是关于美的技术。罗素说,幸福来源于参差多态,美也一样,如果世界一个声音,全国一个样式,美的来源就会枯竭,所以搞艺术的人,最最痛恨的就是千篇一律。
男人千篇一律的留短发,男艺术家认为,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于是就留了辫子。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轻松地模仿,更便捷地跟风,歌曲也好,穿着也罢,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会由于“人内心的攀比”形成互相鄙视的链条。
甚至大家都看一部电影、电视剧,自媒体热烈的讨论,如果你不看,立刻就失去了参与话题的权力,显得“落后”了。
舆论逼着你去做某件事——这个整个行为的本身就是丑的,下流的,不绅士的,无聊的,低幼的。
但是呢,画画也好,诗歌也好,电影也好,一切美完全不来自于跟风,而是来自于独创,来自于连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独特体验。
这样才够得上有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