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我中华600年?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导致我国近代落后的罪魁祸首?
发布于 2021-10-10 11:02
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中止了对外交流,盲目的闭门造车,其后果就是近代的落后挨打。而闭关锁国,正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海禁政策开始。
朱元璋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距离近代有600余年的时候。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誓师北伐,终将蒙元势力彻底赶出中原,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开创了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盛世“洪武之治”,为后面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为英明神武的一代明君,朱元璋也并非毫无瑕疵,自他开始的“海禁政策”几乎贯穿整个明清两代。
和宋元时期繁荣的海上贸易和对外交流不同,朱元璋建国后深感创业艰难,在陆上,他不遗余力的命常遇春、徐达、蓝玉等人数次北伐深入蒙古高原扫灭北元残余力量,在海上,他采取较为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沿海居民私自参与外易贸易交往,在沿海地带大建城堡碉楼,派兵驻防巡视,明初的海禁政策在成祖永乐时期稍微有所松动,由于建文帝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成祖命心腹宦官郑和五次出使海外,明为增进大明王朝与海外国家的交流,实则沿途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仁宗继位后,郑和下西洋被搁置,明朝又恢复了“海禁”。到了嘉靖年间,倭寇横行东南沿海烧杀抢掠,鉴于倭寇破坏力巨大,明朝实行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几乎隔绝了一切与外面的联系交往。
但明朝的海禁又与清初到清朝中叶的闭关锁国有所不同,明朝是严禁沿海百姓与海外接触,但官方的对外交往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就是今天的泰国,暹罗至此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整个明朝,暹罗使臣访问中国达112次,中国使臣也访问暹罗19次。其他国家如渤泥国、琉球国也对中国朝贡不绝,朱元璋还定下了15个不征之国,这些国家全部都与中国有着友好往来交往历史。
明朝的海禁政策之严格,处罚之严厉,任何一个朝代不可比之,根据《大明律》规定;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走私、潜通海贼等罪名重者不是处斩就是流放。明朝采取严厉的海禁政策,在这中间只有短暂一段时间的“隆庆开关”,开国276年来整个王朝几乎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对外的交往也变成了流于形式的官方交往。而清朝虽继承明朝的海禁政策,但其过程持续时间远没有明朝来的长,康熙年间,为“困死”固守台湾的明郑集团,采取了“禁海令”和“迁海令”,沿海居民一律内迁,至使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到了郑氏集团归附,康熙帝又即时松绑海禁,开放贸易。康熙开关是清朝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清朝中后期外国势力叩开国门提供了条件。
明朝的禁海时间之长,中间除了隆庆开关几乎都是全面禁海,隆庆开关也仅仅只是开放了漳州月港一处,而清朝前期,除了针对台湾的明郑集团有过短暂的全面海禁,其他时间都有开放港口。两相比较之下,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比之清朝更严厉,而这一切,都是由朱元璋开的头,这样看来的,他的责任不可推脱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